徐悅
常熟翁氏家族書畫的收藏,是近現代江南書畫鑒藏史上的重要組成部分。翁氏家藏的核心部分由其先祖在19世紀收集奠定。翁氏家藏可謂是美國頂級的中國藝術品私人收藏,翁萬戈先生將傳承六代的丹青墨寶珍藏在其美國居所“萊溪居”中,并以其作品質量上乘、大師序列恢宏、保藏狀態良好和流傳著錄清晰見長。翁氏家藏書畫目前主要由上海博物館、美國波士頓美術館等著名機構收藏。
2018年,翁先生于百歲壽辰之際,特將所藏明代沈周《臨戴文進謝安東山圖》軸和清代王原祁《杜甫詩意圖》軸兩件繪畫珍品捐贈上海博物館。2019年1月24日,翁同龢后人翁以鈞先生攜夫人柳至善女士代表翁萬戈先生參加了在上海博物館舉行的捐贈儀式。加之此前征集入藏的翁氏家族最重要的書畫珍品——南宋梁楷《白描道君像圖》卷,常熟翁氏家藏共計三件繪畫名跡皆回歸祖國懷抱,也填補了上博館藏相關領域的空白。
“萊溪華寶”四字,是取自藏品捐贈人翁萬戈先生齋名及其夫人程華寶女士之名合成,寓有翁氏家族所珍中華瑰寶之意。翁萬戈先生,原名翁興慶,美籍華人。翁先生祖籍常熟,1918年生于上海,1936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學,此后,于1938年赴美國普渡大學留學, 獲得工程學學士和碩士學位。翁萬戈系翁同龢(帝師)五世孫,亦是著名社會活動家和書畫鑒藏家,與生俱來的家族使命,使他數十年來積極致力于向西方推介中國文化。
在此,以三卷翁氏舊藏珍品的品鑒,介紹其家庭的豐富收藏歷史與畫壇的篤深交往。在上海展出期間,在美國波士頓美術館也將舉行“翁氏家藏精品展”。
梁楷,祖籍山東東平,擅畫人物、山水、道釋鬼神,在南宋寧宗趙擴嘉泰年間做過畫院待詔。梁楷繪畫師法賈師古,描寫瀟灑飄逸,有出藍之譽。當時畫院中人見到他的畫作,無不為其高超精妙的畫藝所敬服。賈師古擅長白描人物,師法北宋“白描大師”李公麟。可見,梁楷應為李公麟的再傳弟子。
南宋梁楷《白描道君像圖》卷,尺幅不大,描寫的細節情景卻非常豐富,是目前傳世僅見的梁氏工筆白描畫作。在不足74厘米長的畫卷上,畫家描繪了九十余位人物和鬼神形象,鋪繪了繁密的背景和故事情節,呈現了畫家精湛的繪畫技藝。
圖正中描繪一神人形象,左右群仙拱立,前一人執笏跪拜,四周祥云繚繞,光焰萬丈。左右背景繪有人間、地獄、道觀諸相,有放生、施舍、行善者,有畫像、授經、膜拜者,地獄中火池蓮開,諸鬼驚服。
在構圖布局上,畫家將鋪陳繁復的畫面處理得層次分明,疏密有致,繁而不亂。人物線描運筆細勁健力,造型結構端正謹嚴。在畫法上,既繼承了李公麟一路的謹秀雅致,又吸引了南宋李唐畫派的遒勁爽利,足見作者高超的繪畫技藝。
此圖所描繪的具體內容說法不一,主要有“圣祖降臨”和“救苦天尊”二說。“圣祖降臨”一說,源于景安寧《元代壁畫——神仙赴會圖》一書。為了體現君權神授和皇權的正統性,大中祥符五年(1012)十月,宋真宗趙恒策劃了“圣祖降臨”的祥瑞事件。景氏依據夏竦《文莊集》等文獻記載,與圖中所描繪的內容進行對比,認為梁楷此卷所畫情景和細節與史書記載“趙氏圣祖降臨”的祥瑞事件一一吻合,進而得出此圖真名應為《圣祖降臨圖》的結論。
林圣智發表《傳梁楷〈黃庭經像卷〉之重新認識》一文,通過道教靈寶經系經文與《白描道君像圖》中所描寫的內容進行對比,認為此圖描繪的是可以從地獄中超度亡魂的“救苦天尊”,因此本圖就應該“救苦經”的扉畫。翁萬戈先生認為:“景氏的發現,遠勝于林氏的解說。梁楷此圖的重大意義,在其為一項碩果僅存的歷史文獻,而不只是道教裝飾卷首畫(一稱扉畫)。”然而,無論怎樣,此卷都極為珍貴,為探討梁楷早年藝術風格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
謝稚柳先生認為,《白描道君像圖》這一細筆白描畫作的存世,為探討梁楷早年藝術風格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此名跡曾經謝稚柳、徐邦達、楊仁愷等鑒定為梁楷真跡。亦有學者認為南宋畫作無疑,是否出自梁楷親筆,似可做進一步研究。
沈周(1427—1509),字啟南,號石田、白石翁,蘇州人,不應科舉,以詩文書畫為事,山水師黃公望、吳鎮,書法法黃庭堅,名重一時,與吳中名家文徵明、唐寅、仇英合稱“明四家”。
明沈周《臨戴文進謝安東山圖》軸,是沈周五十四歲(1480)時所作,臨摹的是比他略早的浙派著名畫家戴進的《謝安東山圖》,為高頭大軸,大青綠設色,描繪的是東晉著名宰相謝安隱居東山時,攜妓出游,縱情山水的情景。畫面山石輪廓明朗,皴筆似馬牙、卷云而不若其蜷曲,似斧劈而不若其方硬,似披麻而不若其疏放綿長,這種皴法與戴進常用的源自馬、夏的長斧劈皴不同,融合了南、北方山水的皴法特點。
沈周的山水畫,師法遠溯五代董源、巨然,而戴進宗法的是南宋馬遠、夏圭,以風格而論,一為南方山水與水墨畫的傳統,一為北方山水與宮廷著色畫的傳統。沈周畫多仿元人,此畫風格在他的作品中既是一件孤品,也是一件奇品,堪稱絕無僅有。同時,畫家對畫中人物謝安和幾名女妓刻意描寫,其造型端莊,服飾儼然,在沈氏存世作品中可謂難得一見。展覽以3D動畫視頻復原圖畫中山水,等比例放大兩倍投影在文物一側,使觀眾有種跟隨畫中人物游覽山水的感覺,體會到傳統中國畫可游可居的畫中境界。
沈周一生所作山水,多為水墨,亦有淺絳,如此大軸青綠,實屬平生僅見。其中人物亦造型端莊,服飾儼然,線條健爽,是明人追紹宋代院體畫的風格。根據翁同龢光緒二十八年(1902)的日記,此畫是翁氏因戊戌之變被黜歸里后,舊仆李元為其在北京購得。
王原祁(1642—1715),字藏京,號麓臺、石師道人,江蘇太倉人。王時敏孫。康熙九年(1670)進士,官至戶部侍郎,以畫供奉內廷。擅山水,學元四家,弟子頗多,稱“婁東派”。與王時敏、王鑒、王翚,合稱“四王”。
王原祁是清初畫家“四王”之一,《杜甫詩意圖》軸是上博館藏王原祁畫作中最大的一幅,是其在京任職期間為同僚所畫康熙御書杜詩詩意,畫家時年六十一歲(1702),正值其畫風成熟而臻于化境的時期,又因為御賜書法而作,尺幅宏偉,刻意經營,堪稱巨制,為王氏傳世作品中罕見。圖中自題仿高克恭,實際仍是規循元黃公望、明董其昌以及其祖父王時敏的筆路,夾以王原祁特有的綿厚醇古的筆墨,墨色濃郁而色彩明潤,清厚而富有書卷氣。清人黃山說杜甫原詩“可作暮春山居圖看”,王原祁此畫堪稱為其絕妙圖注。畫面縱高321厘米,尺幅異常宏偉,畫家刻意經營,堪稱巨制,在王氏傳世作品中實屬罕見。由于年久失修,該圖軸入藏上海博物館時已經無法懸掛。為了文物保護與合理利用,上海博物館對此圖進行了重新修復裝裱,并首次進行了長達半年的跟蹤拍攝,以真實記錄再次呈現此畫的全部修復過程。
翁同龢平生十分喜愛王原祁的畫,據記載,光緒十三年(1887)夏天,他在北京琉璃廠茹古齋見到此畫,驚為世觀,五天之后即以重金購得。
編輯:沈海晨 ?map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