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山灣,在上海徐家匯地區的南端。藝術大師徐悲鴻先生曾經說過:“中西文化之溝通,該處(土山灣)曾有極其珍貴之貢獻。土山灣亦有習畫之所,蓋中國西洋畫之搖籃也。”據記載:“徐家匯南半里許之土山灣,上海縣屬之廿二八保六圖地方,在肇嘉浜中段一轉彎角嘴彎上,有二丈高,十余丈長之泥墩一座,此地俗名土山灣。”明清兩代流經徐家匯的有三條河:肇嘉浜、法華涇和蒲匯塘。在林則徐任職江蘇巡撫期間,積極疏浚徐家匯境內的河道,為節省勞力,淤泥就近在蒲匯塘轉角處堆積成丘,故而得名“土山灣”。它的位置就是現在徐匯區政府南面、上海電影制片廠對面,漕溪北路、蒲匯塘路一帶。
上海徐家匯是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門戶。1864年,法國耶穌會傳教士將土山削平,設立土山灣孤兒院,同時,創辦了土山灣孤兒工藝院。孤兒們在風琴作、圖畫間、印書館、照相部、中西鞋作、五金部里學習木工、制鞋、成衣、雕刻、鍍金、繪畫、印刷等實用技藝,以便將來謀生于社會。從此,出自土山灣的優秀藝術作品相繼問世,“土山灣”成為 “海派文化”的源頭之一,也是中國工藝走出國門,邁向世界的先導。
走進位于土山灣孤兒院舊址的土山灣博物館,你一定會被一座木雕牌樓所震撼。這就是土山灣工藝院制作的中國牌樓。該木雕牌樓高達5.8米、寬5.2米,四柱三間廡殿頂。這座牌樓細節雕刻的生動繁復遠遠勝于一般的石牌樓,布局巧妙,比例精當,技藝高超。令人驚訝的是,如此鬼斧神工的木雕牌樓的制作者并非是工藝大師,而是數十名孤兒。土山灣孤兒工藝院木工部主任葛承亮帶領他們,歷經一年多的時間雕琢而成。它是中西方雕刻工藝與藝術融合的產物,是為參加1915年美國舊金山“巴拿馬—太平洋”世界博覽會而制作的。當時它就陳列在中國館的教育館供世界各地人士參觀瞻仰,一舉獲得了該屆世博會頭等大獎章。
土山灣木工部是土山灣孤兒工藝院中設立較早和規模最大的工場。“制造中西木器,雕刻渾象人物、鳥獸、金銀彩畫油漆器具,色色俱佳。”木工部又分為細木工場、雕花間兩個工場,附設油漆部。雕花間最早由耶穌會傳教士范廷佐(1817—1856)在徐家匯老天主堂創辦,細木工場則創辦于蔡家灣,1864年土山灣孤兒院建立后,一并遷入土山灣。
土山灣孤兒工藝院所制的作品,屢次“走”出國門,亮相于國際頂尖博覽會并獲得獎項,其中木工部的作品影響最大,曾先后八次參加世博會并四次獲獎。
土山灣牌樓全柚木雕刻,僅雕刻部件就多達數千件,舉世罕見。牌樓正背面各有一塊牌匾,共鐫有八個蒼勁有力的鎏金大字——“功昭日月”“德并山河”,各取其首字,組合起來便是“功德”,也分別寓意“天”和“地”。牌樓的門楣上雕飾的高浮雕,一面刻繪的是戰爭的場面,另一面則呈現出和平休閑的意境;旁邊則是一位正在接受審判的高官,另有幾位老人在林中怡然自得,一位婦女乘著兩輪手推車,有騎兵保駕護送,有個僧人正引導著身份顯赫的施主進入寺院,廟門上有“甘露寺”三個大字。在牌樓頂部,每一開間都架有自己的屋檐,三片屋檐有機結合,構成重檐之勢。檐角伸展灑脫,韻味飛動靈快;飛檐上面依次飾有四頭憨態可掬的小獅子。屋檐由八根支柱承重,鏤空透雕出枝葉繁茂的竹子;椽子與瓦片亦被木作逼真表現。屋頂上有十六個圓雕武士造像,他們身披甲胄神態赳赳,手持矛、戟、棒等武器,八個騎在馬背上,八個步行,還有一個隨從拿著旗幟。屋脊之上雕有雙龍戲珠,表達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火珠之上還有一個葫蘆,諧音“福祿”,寓意著平安幸福與財富。屋脊的外側有海豚裝飾,低首抬尾,佑護免遭火災;被線串起來的木珠好似騰云中升起的顆顆水珠。整幢牌樓由四根大立柱支撐,柱子上都繞有強健懾人的蟠龍,吐火納珠,直入云霄。上面還雕刻著膾炙人口的道家傳說:中間兩根內立柱上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外側兩根柱子則描繪著仙人和隱士,仙人手執拂塵,無慮凡間;隱士駕鶴而去,告別塵世。在外側柱子的下部,雕刻的是和合二仙,一個手持長有搖錢樹的圓盒;另一個手持荷花。柱子的基礎部分環飾四十二只獅子,大小形態各異,憨態可掬,有的小獅子趴在母獅子背上,有的大獅子腳下撥弄著小獅子,正在打鬧嬉戲。柱礎的飾板上還有道教的一些符號,一只仙鶴在云中翱翔,下面有一棵松樹,還有一只梅花鹿和一只棲息在梧桐樹上的鳳凰,表現出道家理想中的生態環境。整座牌樓共有二十二個牛腿,十六個裝飾著鳳凰的圖案,另外六個則描繪了中國士大夫們向往的生活圖景。
在紐約世博會閉幕后,土山灣牌樓幾經輾轉,遭遇了厄運。20世紀80年代初,一個自稱熱愛中國建筑文化的美國人,聲稱有意修復土山灣牌樓,取得了印第安納大學的信任,得到了牌樓的全部構件,但事實上,他將牌樓上認為值錢的構件出售。直到1985年,一位北歐建筑師從美國人那里搶救出了土山灣牌樓的剩余構件,成功運抵北歐瑞典。2010年,為了迎接上海世博會,徐匯區文化局決定籌建土山灣博物館,館址選在了位于蒲匯塘路上的土山灣孤兒院舊址。牌樓回家的時候,并不是衣錦還鄉,而是早已殘破黯然,傷痕累累,除主體結構件外,大部分的雕版構件已不見。
如何憑借一張并不清晰的舊照片和外國文獻中的只言片語,將中國牌樓這一件舉世無雙的大型工藝品實現從殘缺到復原的華麗變身,回歸它本來的面目,再續它的世博情緣?當時中標負責修繕工作的東陽木雕公司在同濟大學路教授等專家的指導下,盡力搜羅各種相關書籍,有建筑的,有小說,甚至還有小人書,并走訪了多位教師以及民間雕刻藝人,以求最真實最完整地再現當年牌樓原貌。三十多位木雕工藝師對照著老照片和史料記載,一一確定每幅圖景中人物的數目、體型、容貌、姿態、服飾、武器以及樹林的疏密、車輛行停、橋梁大小等等,經過七個多月的精心修復,三顧茅廬、三英戰呂布、過五關斬六將、草船借箭、華容道和借東風等大家耳熟能詳的三國典故慢慢地浮現出來。同時也還原了牌樓盤龍吐珠、群獅環繞、八仙過海、駕鶴飛升等栩栩如生的細節,讓牌樓重新輝映出華美精巧的藝術韻味。
“牌坊上所承載的藝術,不可思議地為我們具體展現了中國人的生活和理念,記錄了他們的宇宙觀和神話故事,記錄了他們的天堂和人間。”這是約一個世紀前一位外國傳教士對土山灣牌樓上浮雕內容的感嘆。“這是一個體量大到與真實牌樓接近的工藝品,集中真實反映了中國木構建筑發展到成熟階段后的美學趣味,堪稱中西文化交融的藝術精品。”同濟大學古建筑專家路秉杰稱贊道,“更重要的是,它是三屆世博會的歷史見證。能以實物形式,而不只是文獻或圖片來見證,僅僅這點,就已經難能可貴。”
編輯:沈海晨 ?map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