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適合教育”這一教育新理念,關鍵在于以學生為中心,是教育適合學生,而不是強迫學生適應教育。信息社會和創新時代的到來是提出“適合教育”的外在歷史條件;教育在后學校時代的新發展趨勢則是其內在動因。這種教育新理念,明確肯定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承認教育是人在自己的實踐活動中發展自己的過程,而不是一部分人改造另一部分人的過程。這符合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反映了教育向其本質的回歸。“適合教育”的提出,是改革開放40年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必然成果,是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的內在要求,符合中國國情,符合江蘇省情,也符合未來社會發展和教育發展的大趨勢。
【關鍵詞】教育改革;教育政策;教育未來學;創造力;適合教育
【中圖分類號】G5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9)74-0078-03
【作者簡介】項賢明,南京師范大學(南京,210024)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在討論《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期間,我國知名教育家顧明遠先生提出了“適合學生的教育”(簡稱“適合教育”)的教育理念,在教育界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江蘇省提出實施“適合教育”這一教育理念,體現了江蘇在教育改革和發展方面處于全國先進水平這一區域特征,其在教育和社會發展上的戰略意義將是非常深遠的。
一、什么是“適合教育”?
所謂“適合教育”,雖然“適合”也非常重要,但其強調的重點不在于“是否適合”的問題,而是在于“誰適合誰”的問題。也就是說,“適合教育”強調教育應當適應學生,而不是迫使學生去適應教育。就其蘊含的教育理念而言,“適合教育”突出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套用一句常用語,可以說它強調的是要在教育領域真正進行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要將學校中心、教師中心、教材中心、知識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或者說是以人為中心。以班級授課制為基礎的學校教育,傳統上是以知識為中心的,它的邏輯是:專家按照知識體系的內在層級和譜系關系,將其編寫成專門的教材,然后由學校教師在教室內通過課程教學活動,將這些知識有計劃地、循序漸進地教授給學生;學生通過適應學校里的教育來達成適應社會生活的目標。正如夸美紐斯在他編寫的世界第一本學校教材《世界圖解》扉頁插圖中所表達的那樣,長胡子老頭坐在高椅子上,對身邊的學生說:“孩子,過來,學習知識。”這種教育顯然是以知識而不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它要用百科全書式的知識海洋來浸染學生,而不是讓學生去主動學習知識并發現真理,甚至去推翻既有的知識。盡管夸美紐斯一再強調所謂的“自然原則”,但在其理論指導下的學校卻將這種“自然原則”逐漸轉變成在學生身心之外的、學生和教師都必須遵循的一條原則。我們如今稱這類原則為“教育規律”和“身心發展規律”。“適合教育”要求教育要去“適合”學生,實際上是承認必須將“身心發展規律”看作是學生自身發展的內在規律,承認在學生身心之外不存在什么抽象的“身心發展規律”,承認唯有符合學生自身內在發展規律的教育才是合乎教育規律的。“適合學生的教育”,這一理念蘊含著一場根本性的教育變革。
二、為什么要提供“適合教育”?
我們或許可以說,信息社會和創新時代的到來,是提出和實施“適合教育”的外在條件;而教育在后學校時代歸回其本質的發展邏輯,則是其內在動因。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人腦的“知識寄存器”功能正在日益變得不再那么重要,而其發現新知識和創造新世界的功能,正在變得日益突出。信息社會的來臨同時還催生了如“家庭學校”、網絡課程等這樣一些在學校之外的教育新樣態,學習型社會已經成為國際社會的教育共識,一個“后學校時代”已經呼之欲出。傳統學校教育理論所樹立的部分教育原則,正在面臨嚴峻的時代挑戰。學校教育自身也不得不進行一系列深刻的改革以適應時代的發展。正是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適合教育”應運而生了。它預示著教育從彌漫于社會生活到聚集在學校教室,再回到整個社會生活的辯證發展的否定之否定環節行將到來。教育正在回歸其本質,“適合教育”正是要承認教育的本質屬性,即承認教育不是對人的改造,而是人在自己作為主體的實踐中發展自己。這是馬克思主義教育學的一條基本原理。人正是在自己的實踐中改造世界并發展自身,而不是被環境改變。自然的世界不能適應人的需要,人決心以自己的實踐來改變世界,從而建立了一個“人化的自然”。教育要為人的發展服務,教育要適合人的發展需要,人不應通過適應教育從而把自己變成工具。“適合教育”承認人的主體性,承認每個人的個性和先天差異,承認每個人的自我選擇。這是馬克思主義者所追尋的人類解放事業的內在組成部分,它將極大地解放人性,極大地激發人的創新能力,從而更加有力地推動人類歷史不斷進步。
三、為什么說“適合教育”是面向未來的教育?
“適合教育”這一理念的提出,是我們改革開放40年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必然。早在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就在教育領域提出了“三個面向”這一重要的戰略構想,其中最后一個“面向”就是教育要“面向未來”。教育要面向社會發展的未來需要,面向人的發展的未來需要,教育改革因而也要面向教育的未來發展。信息技術的發展已經將未來社會的新型教育推到了時代的門檻前,我們的教育改革不能無視這一新時代的教育發展新趨勢和新特征。
說“適合教育”是面向未來的教育,正是因為它順應了社會發展的未來趨勢。隨著信息時代和智能時代的到來,創新能力在社會發展中的意義和價值日益突出,如果沒有創新,“學富五車”就會毫無意義。這種時代劇變,對我們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只有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促進學生的主體性發展和創造力提升,教育的社會價值才能得以真正實現。“適合教育”正是順應了社會發展的這一新要求。
說“適合教育”是面向未來的教育,還因為它符合教育本身發展的未來趨勢。教育,自古以來都是一種為人的發展提供的服務。隨著學習型社會的到來,教育為人的發展服務的功能特征日益突出,傳統的“改造”教育觀正日益被“服務”教育觀所取代。教育越來越突出地表現出這樣一種本質特性,即它是為人的教育提供的服務,而不是一部分人對另一部分人實施改造。“適合教育”強調教育要適合學生,而不是迫使學生去適應教育,恰好是順應了教育發展的這一時代轉折,反映了教育發展的未來方向。
說“適合教育”是面向未來的教育,更為根本的原因還在于它符合未來社會人的發展新要求。面對未來社會的挑戰,人類社會的代際傳承必須進行重要的自我變革,僅僅像夸美紐斯那樣立志要“把一切知識教給一切人類”已經遠遠不夠了,如何激發和促進年輕一代創造力的發展,正在成為我們教育最為核心的任務。在教育活動中,尊重每個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個性發展,支持學生的發展,而不是對學生進行強行改造,是激發和促進學生創造力發展的必要前提。“適合教育”以學生為中心,其最重要的目的恰恰就在于激發和促進學生的創造力提升。這也是未來教育發展的大勢所趨。
“適合教育”還有一個重要的內涵,一方面,教育要適合中國國情,滿足人民的教育需求。滿足人民的教育需要,其最具體、最現實、最核心的表現,就是教育要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另一方面,我們要適合中國國情,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滿足人民的教育需求是人民滿意的前提,人民的教育需求就是最大的國情。江蘇經濟發展走在全國前列,教育改革和發展也處在全國的前沿,實施“適合教育”,為各行各業的發展培養大批創新人才,這是適合江蘇省情的戰略舉措,也是適合中國國情和時代發展趨勢的戰略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