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江蘇人民教育家培養工程”由政府搭臺,實行科學培養,引領了名師、名校長的培養方向,圍繞以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用“四有好教師”標準選人育人,建構科學育人機制,遵循人才成長規律,解決重大實踐問題。
【關鍵詞】江蘇樣本;名師培養范式;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G52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9)74-0058-02
【作者簡介】魏本亞,江蘇師范大學(江蘇徐州,221000)教師教育學院教授。
“江蘇人民教育家培養工程”始于2009年,歷時十載,培養了200位名師。導師團隊不可謂不豪華,經費投入不可謂不可觀,研修活動不可謂不豐富,研修成果不可謂不多樣,社會影響不可謂不巨大。我認為,這將是江蘇教育史上的一個重要事件,也將是中國教育史上開先河的事件。作為一位實踐者,有責任對這項工程做出自己的反思。
一、江蘇樣本的經驗是什么?
1.搭建教育名家成長的平臺。
2009年江蘇省教育廳出臺文件,啟動“江蘇人民教育家培養工程”,教育廳的文件明確提出此項工程就是要為高水平校長、高素質人才搭建平臺、創造條件,促進校長、名師向教育家方向發展。雖然有人質疑,人民教育家能夠培養嗎?但是對培養人民教育家型人才的努力無可厚非。可以說沒有政府的努力,就不可能有這項工程,也就不可能有這200名優秀人才的脫穎而出。
2.建構教育名家培養機制。
江蘇省教育廳建構了政府、專家、人才三方互動的培養機制。政府既是主導者,也是管理者、監督者,把此項工作作為教育廳一項常抓工作凸顯了政府的職能和作用。專家是名師成長的指導者、引路人,他們不僅要進行理論指導,還要有實踐引領。校長、名師不是簡單的培養對象,他們是自我經驗的提升者,是一線教育改革的引領者,是江蘇基礎教育改革問題的解決者,是江蘇經驗的創造者。三方協同為人才成長創造了適宜的環境。
3.落實教育名家培養舉措。
一是專家報告。人才培養離不開專家的引領,而專家講座則是相對簡便的方法。江蘇遴選講座專家始終堅持精挑細選,追求卓越。二是名校游學。培養對象在專家的引導下走進南京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讓他們接觸國內知名學府的文化環境,接受不同學術文化的熏陶。三是國外考察。培養對象先后分赴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家,學習各國的教育改革經驗,拓展自己的學術視野。四是實踐研究。每一年學員都要深入課堂,研究課堂教學,探討提高教學效益的路徑,發現新問題、研究新問題、解決新問題、創造新經驗。五是學術共同體協同發展。每一個學術共同體配備5至7位專家,指導學員研究問題、梳理問題、凝練思想,形成著作。
二、江蘇經驗需要完善的地方是什么?
1.培養對象的選擇上還需謹慎。
2009年,江蘇省教育廳的文件上清楚地規定要推薦德才兼備,有發展潛力的人才,培訓過程中各地教育主管部門也確實努力了。但是在培養過程中,有個別培養對象因為種種的個人原因終止了培養資格,給這項工作帶來了一定負面影響。
2.評價標準需要完善。
200名培養對象前兩批已經完成任務,后兩批即將完成任務。江蘇省教育廳最初制訂的考核評價指標,現在看來還有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考量培養對象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寫一本專著,從現在的情況看,僅能有60%的人能夠完成這一任務,還有一小部分人無法完成這一任務。是評價標準要求太高?還是評價指標本身有問題?需要我們深思。
三、江蘇名師培養的未來之路在哪兒?
1.堅持“師德”為先的理念。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指出: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統一,堅持言傳和身教相統一,堅持潛心問道和關注社會相統一,堅持學術自由和學術規范相統一,引導廣大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立德樹人”是我們國家教育的根本任務,師德為先是今后選人的首要條件。“四有好教師”是選人的必備標準。如此,我們才能培養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領軍型教育人才。
2.堅持實踐取向的育人模式。
所謂實踐取向,是指培養的重心要下移,把工作的重點放在江蘇基礎教育實踐層面。實踐取向就是要把握江蘇教育發展的趨勢,找到一些基礎教育發展的前瞻性問題,采取實驗的方式,協同攻關,創造屬于江蘇的經驗。上海的顧泠沅老師花了十多年的時間進行調查,開展教育實驗,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這種做法就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3.建構科學的名師成長范式。
學者研究表明,教師的成長有四個環節:一是課堂教學。任何一位名師都要把課上得出彩,逐漸形成幾節好課、名課,這就是名師的最初產品。二是教學反思。反思的成果就是名師對課堂教學的追問,回答自己的那些課為什么能夠上好,經驗是什么。三是理論鏈接。名師在成長的過程中會發現自己的理論水平不足,需要尋找適合自己的理論,支撐自己的教學。四是主動建構過程。在有了理論支撐之后,名師會嘗試建構屬于自己的范式。這個過程就是名師成長的過程,也是名師自我建構的過程。
4.協同破解困擾江蘇基礎教育的難題。
從調查入手,排列出江蘇基礎教育亟須解決的問題,遴選一批名師,組建相對固定的研究共同體,邀請一批有真才實學的專家參與指導,采取實驗的方法,協同攻關,切實解決江蘇教育發展的諸多難題,創造屬于江蘇的經驗,引領中國基礎教育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