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蕾
[摘要] 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國家大力倡導的教育理念。筆者從鋼琴教育對當代大學生立德樹人的作用的視角,充分認識到鋼琴音樂對人性、對心靈的美化和升華,從而提升學生審美能力、樹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優化人文素養和培養深厚的民族情感。
[關鍵詞] 鋼琴教育;立德樹人;審美能力;人文素養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6) 11-0050-02
黨的十八大三中全會提出了“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即教育事業不僅要傳授知識、培養能力,還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體系之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榮辱觀。
如何做好當代大學生立德樹人的培養工作,人文教育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楊叔子院士提出了“人文教育——現代大學之基”的理念,強調人文不僅限于知識,更必須化為素質、化為能力、化為精神、見諸思想、付諸行動。“教體藝”[2014]1號文件《教育部關于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發展的的若干意見》中第一條指出,藝術教育要明確思路目標,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可見,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已經被提到非常重要的位置。
而作為“樂器之王”的鋼琴在學校藝術教育中占據重要地位。鋼琴音域寬廣,音色豐富,表現力絕佳,在我國深受當代大學生的喜愛。充分發揮鋼琴的樂器優勢,讓學生對其深入學習,在學習到基礎彈奏技能和音樂基礎知識的同時,更深刻地理解音樂和其思想內涵,提高思想境界和文化素養,從而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的審美觀、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本文從四個方面闡述鋼琴教育對當代大學生立德樹人的作用力。
一提升大學生的審美能力
一切審美活動都是從對于美的直接感受開始的。欣賞鋼琴音樂就是感受美、體驗美的過程。音樂是聲音的藝術,提升大學生的審美能力首先可以從聽開始,通過聆聽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鋼琴音樂,引導學生從作品的旋律、節奏、速度、和聲、調式等方面,培養對鋼琴音樂的感受力與理解力,從而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以大調譜寫的音樂作品,其音樂色彩一般來說是明亮歡暢的,如巴赫C大調前奏曲,莫扎特奏鳴曲K.279、K.280、K.281、K.282,都是用大調譜寫,音樂情緒明朗且愉悅;用小調譜寫的音樂作品,其音樂色彩相對是陰柔暗淡的,例如肖邦的《#c小調夜曲》,升c小調的色彩帶有濃郁的哀愁,給作品蒙上了傷感和無奈的情感。不同的節拍和速度也會帶來不同的聽覺感受,例如3/4拍多用于舞曲節奏,肖邦的圓舞曲Op.34-3、OP.64-3、Op.69-1、OP.70-1都采用了3/4拍來表現圓舞曲的節奏韻律。抒情、安靜、富有思考性的作品速度往往相對會比較慢一些,例如肖邦的夜曲、古典時期鋼琴奏鳴曲的第2樂章通常為慢速。在鋼琴曲中,這些音樂要素往往會綜合在一起呈現給聽眾,在肖邦的“革命”練習曲中,小調的音樂色彩和極快的速度結合在一起,使全曲充滿了悲憤的情感。在《黃河鋼琴協奏曲》第四樂章,明亮大氣的大調、有力的2/4拍、急板的速度共同營造出氣勢恢弘的音樂場面,表現了抗戰必勝的堅定信念和對光明前景的憧憬。
總之,在聽的過程中,要注重引導學生了解這些音樂要素在鋼琴作品中是如何運用的,從感性和理想的角度來培養學生對鋼琴音樂的理解和感受力,提升其對作品的審美、鑒賞能力。
二樹立高尚的道德情操
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北京大學的師生座談會上,談到廣大青年樹立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提出的建議中第二點就是修德,將德作為做人做事的首要要求。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也曾經說:“音樂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會目的以外,必須把美的東西作為自己的目的來探究,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可見,音樂教育在美化人的心靈、樹立高尚的道德情操上有著其特殊的優勢。
在鋼琴教育中,要引導學生感受其中美好的精神品質,著重通過音樂對人心靈和情感的刺激,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從而使其內化為自身的道德品質。如鋼琴曲《梅花三弄》通過用音樂語言描繪梅花的千姿百態和不畏嚴寒的傲骨,來表現古代文人高潔的品格和高貴的精神境界。《濤聲》圍繞我國古代鑒真大師多次東渡日本終于成功這一帶有傳奇色彩的事件,用寬廣、莊嚴的音樂主題描繪了鑒真大師百折不撓的意志和矢志不移的信念。
除了欣賞鋼琴作品以外,了解音樂家的個人經歷也是培養學生道德情操的途徑之一。鋼琴大師傅聰先生曾提到,父親傅雷曾要求自己一定要“先為人,次為藝術家,再為音樂家,終為鋼琴家”。他在給傅聰的信中反復說:“我始終認為弄學問也好,弄藝術也好,頂要緊是humain,要把一個‘人盡量發展,沒成為XX家以前,先要學做人;否則那種XX家無論如何高明,也不會對人類有多大貢獻。”。傅雷的教育理念體現出不論培養何種人才,都須道德教育為先,其次才是技能、知識等綜合素質的學習和培養。這個教育理念對傅聰先生影響深遠,貫穿了其一生的發展。如今傅聰先生年逾古稀,自謙道“我一輩子都沒有違背這個原則”,他自己說道“我對名利看得很淡,在音樂乃至音樂之外,天天學到一點心得東西,對我來說是一種享受。”中國著名青年女鋼琴家陳薩在訪談中也曾提到她的恩師但昭義老師對她的教導是“首先是做人,永遠對藝術真誠,對自己真誠。如果沒有真實的態度,可能你一輩子就在另外一條路上迷失。”如今陳薩自身閱歷的成熟,對音樂的理解,使她在藝術的道路上一路前行,也正是“德育為先,先學會做人”的理念讓她不斷地給聽眾帶來驚喜。
要通過音樂家的事跡將“成人”是“成才”的基礎這一教育理念灌輸給當前的大學生,無論將來想成為哪一種人,從事何種職業,首先都得不斷完善自身道德修養,才能在未來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三優化人文素養
一個時代,一個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一定會投射到這個時期的音樂當中,它是人類思想和精神的體現。只有了解音樂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地域環境、人文風情,理解創作者的思想和內心情感,才能更透徹、更深刻地理解鋼琴音樂作品。
波蘭著名作曲家肖邦創作的許多鋼琴作品都是基于他對祖國的熱愛,帶著濃厚的愛國主義色彩。1831年9月,當他聽聞波蘭起義失敗的消息后,悲痛、憤怒的情感促使他寫下了這首《C小調練習曲》——“革命”又名《華沙的陷落》,表達了肖邦對祖國災難的悲痛和號召人們起來抗爭的心情,帶有強烈的愛國熱情。挪威著名音樂家愛德華·格里格,他的創作題材多以挪威的自然風貌、民間生活和童話傳說中的奇幻形象為主,比如《挪威民間生活素描》《a小調鋼琴協奏曲》。在他的音樂作品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挪威濃郁的民族特色和濃厚的鄉土氣息。中國著名作曲家賀綠汀創作的《牧童短笛》,用鋼琴模仿出清脆、明亮的中國笛聲,表現出了美好大自然中騎在牛背上的牧童悠然地吹奏牧笛時那舒暢、喜悅的心情。其曲調流露出地道的中國民間音樂的風格,優美而樸素,讓人感受到中國式的詩意和情趣。
在對這些鋼琴作品的人文內涵挖掘和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們無形中豐富了對世界各國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音樂家的創作風格、思想情感等方面的理論知識,從而提高了學生的人文素養。四培養深厚的民族情感
當代大學生面臨來自世界范圍的文化沖擊,對自己國家的民族情感日益缺失。信念的動搖、信仰的缺失、對民族文化認同的淡漠,嚴重影響了對祖國接班人的培養。目前國內各高校都將增強民族自豪感、愛國主義教育作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點,并以此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不同于理論的說教,鋼琴音樂通過對人的情感和心靈的熏陶,讓當代大學生在對音樂的美的感受中,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和理想信念,潛移默化地陶冶性情,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這個過程中,要多選取飽含深厚民族情感和強烈愛國主義精神的作品。如鋼琴曲《山丹丹開花紅艷艷》將陜北民歌的音樂語匯與西方作曲技法完美結合,描繪了紅軍長征抵達陜北時,陜北人民的喜悅歡慶之情,表現出了人民群眾對共產黨的真摯情意,凝聚了中華民族音樂的審美意識,讓人們不忘戰爭的艱苦歲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和我的祖國》用質樸動人的音樂旋律傳達了“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離,這種強烈而又真摯的民族情感。再比如“黃河”鋼琴協奏曲,這部世界聞名的音樂史詩飽含了對祖國的熱愛,對民族的自豪,對苦難的悲憤,和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以及必勝的堅定信念。其極具感染力的音樂強烈地撞擊著聽者的心靈,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油然而生。還有《解放區的天》《翻身的日子》《瀏陽河》等優秀的中國鋼琴作品都蘊含著濃厚的民族深情,凝聚著強烈的赤子情懷。
在這個過程中要深入挖掘音樂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基調和內涵,激發學生對我國歷史人文和民族音樂的理解和熱愛,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從而潛移默化地感染、引導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培養深厚的民族情感。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音樂教育并不是音樂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鋼琴作為音樂教育重要的組成部分,其魅力并不完全在于知識、技能,而是在于陶冶人的性情,升華人格,對大學生而言是提高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和手段。
要充分發揮鋼琴教育對立德樹人的影響力,需要走在教育前線的鋼琴教師們承擔起這最莊嚴、最神圣的使命,充分認識鋼琴音樂對人性、對心靈的美化和升華,將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融入在鋼琴教育中,以形式多樣的活動,如開設公選課、開展藝術實踐、舉行團體分享等形式,讓鋼琴教育真正發揮出其全面的教育功能。參考文獻
[1]“教體藝”[2014]1號文件《教育部關于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發展的的若干意見》.
[2]傅雷文集·書信卷(下)·傅雷家書[M].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