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興彩
摘 要: 《大學語文》課程在高校人文素養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目前《大學語文》課程在各大高校的處境越來越尷尬。文章以貴州財經大學商務學院為例,在分析《大學語文》課程教學現狀的基礎上,探索在《大學語文》教學中融入過程性評價的教學模式,以期《大學語文》課程在人文素養教育課程中發揮真正的作用。
關鍵詞: 人文素養 《大學語文》 過程性評價 教學模式
一、貴州財經大學商務學院《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狀況
1.使用教材
由楊經華主編的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大學語文》。
2.教學內容
《大學語文》課程是面向非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大一學生開設的,分專業在大一兩個學期開設,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為目的的公共基礎課程,教學課時平均為34課時,分17個教學周完成。根據2014年教學大綱要求:文選部分在11個教學周內完成,寫作部分在3個教學周內完成。2015年的教學大綱要求:文選部分在8個教學周內完成,寫作部分在6個教學周內完成。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大學語文》教材共有八個單元,前七個單元為文選,第八單元是欣賞寫作。在文選部分,教師根據教材內容選擇最具有代表性的文章進行分析講解;在欣賞寫作部分把重點放在寫作方面。
3.教學模式
貴州財經大學商務學院的大學語文教學主要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師依舊是教學活動的主體、表演者;學生是觀眾,課堂上的大部分時間由老師支配,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模式使教師在規定的教學時間里“圓滿地”完成教學任務,但是缺乏師生之間的互動,課堂氛圍沉悶,學生的學習效果令人擔憂。因此《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模式改革迫在眉睫。
二、過程性評價下的《大學語文》課程教學模式的探索
1.過程性評價及意義簡述
近年來,過程性評價因其自身的特點而備受關注,高校在學科改革中不斷地融入過程性評價。過程性評價是由美國教育家和心理學家斯克里文在1967年所著的《評價方法論》中首先提出來的,又稱形成性評價,這種評價是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的,是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目的是使學生由原來的被動接受者變為主動學習者,從而正確地對學生的學習結果和教師的教學結果進行合理評價的過程。過程性評價的基本原則是:多元化、激勵性和發展性。在大學語文課程中融入過程性評價,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動力和課堂的參與度,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同時也使學生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獲得工作和生活必需的文學知識,促成思想境界的升華和健全人格的塑造,提高語言文字的實際應用水平。
2.《大學語文》分類
筆者根據教學實踐將過程性評價下的《大學語文》教學分為:有效的設計教學大綱、課堂講解、成果展示、評價成果為主的四段模式進行教學。從課堂講解這一環節開始,學生要為大學語文課程的學習建立檔案。四段模式具體如下:
(1)有效的設計教學大綱
目前本科院校在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在這種大背景下,貴州財經大學商務學院作為獨立院校,要在二本院校和高職、高專院校中找到適合獨立院校發展的方向,將對獨立院校的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這些與學校對人才的培養模式、培養目標及課程的開設等息息相關。《大學語文》的教學大綱應該結合學院各系部不同專業的培養目標制定。同時,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制定要符合大學語文課程開設的目的。匡亞明先生在1978提出開設大學語文課程的目的:一是提高大學生漢語水平和運用能力;二是傳承傳統文化精髓;三是提升精神文明;四是在改革開放的時代背景下,用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影響世界。
基于以上,在依然使用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大學語文》的情況下,結合各系部的培養目標重新制定了教學大綱,并選擇了符合這一要求的教學內容。教學內容分為文選和寫作,文選分8個教學周完成,寫作分9個教學周完成。
(2)課堂講解
傳統的課堂講解是“滿堂灌”,這種“滿堂灌”的教學方式使得學生在學習中容易產生疲勞,失去興趣。因此,大學語文教師應該抓住大學語文教學的趣味性,認真設計每堂課的導入,通過有效的導入引導學生進入課本內容的學習,并在每個環節設置科學的問題,啟發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和探討,把這種內在的學習力轉化為實際行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比如在教學中,以家國情懷中的《秦風無衣》為例,教師在上課前播放舒婷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讓學生感受詩人強烈的愛國之情,以此引導學生進入文章的學習中,在學習文章后讓學生結合今天的愛國事例談談不同時期的不同的愛國方式及愛國方式。在地域關懷《傘下的侗寨》中,根據學院學生大部分來自貴州省這一特點組織學生參觀侗寨,進一步了解侗寨、探索侗寨的人文美。同時,也讓學生更多地了解家鄉,用多媒體介紹家鄉,通過這些切實認識到旅游和文化之間的密切的關系。最后根據學生需求向學生介紹余秋雨先生的其他散文集,并鼓勵學生寫文化散文。在寫作部分,課前先讓學生查閱相關資料,再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展開課堂教學,進行大量練習,在理論和實踐上使學生真正認識到應用文寫作在工作生活中的重要性及培養應用文寫作能力的必要性。
(3)作品設計階段
《大學語文》課程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點,這有別于其他實踐性、操作性較強的課程。因此,《大學語文》課程的作品設計具有相當強的靈活性,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設置相關的辯論會、演講比賽、詩歌朗誦、寫作練習等。因為是大班上課(120人),所以在這一階段,教師要根據學號,將班級學生分為15個小組,每組8人,各組選出一名負責人。在這個階段雖然作品內容不同,但是要嚴格遵守以下規定:
①根據不同的作品,小組內部自行決定派出幾名同學參加,如演講比賽,每組可派出1-3名同學代表小組參加比賽,但要保證每個小組成員至少參與一次。
②各小組內部分工要明確,并做好相關記錄,堅決不允許小組負責人單獨完成。
③各小組要獨立完成作品。
(4)成果展示
成果展示階段是過程性評價的一個重要階段。因大學語文課程內容的特殊性,在這一階段,我們將分階段進行成果展示。文選部分的成果展示設定在每個單元結束之后進行,在結束每個單元的學習內容之后,學生要自行以小組為單位的形式進行成果展示,成果展示主要在學習下個單元之前進行,并把這些成果以照片或錄像的形式保存下來。寫作部分的成果展示將集中進行。小組在展示時需要記錄清楚各階段任務的完成情況,并指明各階段的完成者。最后要為小組建立文學部分和寫作部分的學習檔案。
(5)評價成果
評價是對教師和學生的教與學進行價值判斷的過程,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教師而言,這一過程將進一步促使教師對教學進行反思,并根據反思的結果進行有效的改進,提高教學質量。對于學生而言,這一評價有助于學生正確地認識自己,更好地完善自己。
過程性評價需要從評論者的角度和被評論者的角度出發,但是更注重被評論者的需求。因此,在《大學語文》教學中,要根據不同的作品制定不同的評價標準。同時,在這一階段,小組要拿出自己的學習檔案進行小組之間的互評,在小組內要進行互評,同時邀請其他相關專業的教師對學生個人及小組進行評價。在評價中要根據學生自己的學習檔案和小組的學習檔案,不但要關注學生展示的成果,而且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及小組的協作程度等。通過評價幫助學生更清楚地認識了自我,實現跟同學、老師的合作,同時充分發揮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精神,增強對本課程的進一步的認識,為今后其他課程的學習提供參考依據,并為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增磚添瓦。對于教師來說不僅應該對這門課程教學進行反思,更應該清楚地認識學生,從心理上直接拉近與學生的距離,亦師亦友。這樣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和學或許從根本上才能改變。
總之,在大學語文課程教學中融入過程性評價,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更全面、更合理的評價,改變了教學模式,激發了教師教的興趣,改變了學生學的狀態,逐漸使大學語文教學擺脫這種尷尬的局面,從而對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真正起到作用。
參考文獻:
[1]王曉博.淺析強化過程性教學對提升教學效果的重要性[J].工作指導,2016.01(總第235期).
[2]張秋平.師范專科學校大學語文教學研究[D].2014.5.
[3]王英瑛.過程性教學成績評價的探索與實踐:以《JAVA基礎》課程為例[J].時代教育,2014.12.
[4]段秋月.如何讓語文課堂走出困境——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學方法舉隅[J].語文建設,2014.09.
基金項目:2016年貴州財經大學商務學院教改立項項目“貴州財經大學商務學院大學語文的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No.2016JG04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