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文蘭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提出:“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小班幼兒既希望老師對自己多一份關注和呵護,又特別渴望擁有自己的獨立空間。筆者結合多年來幼兒園“區角活動”的實際操作體驗,對此有一些認識和體會。
一、“區角活動”現狀
幼兒園作為幼兒生活學習的重要場所,主要擔負著培養孩子各方面能力的重擔,其在幼兒成長生涯中占據著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筆者通過多年幼兒教學研究發現,小班幼兒自主游戲時,總喜歡鉆進桌子下面,躲到門后,或者藏在衛生間等“秘密場所”,并且樂此不疲。老師們精心設計和準備的區域,好多孩子視而不見,反倒在上述這些區域玩得不亦樂乎。作為一個不斷成長的獨立個體,幼兒在成長過程中會產生各種心理需要:安全需要、獨立需要、自主需要、尊重需要等。
二、“私密區角”的提出
中科院心理所張梅玲教授認為:5-6歲為幼兒成長的最佳期,這個時期幼兒有了屬于自己的秘密,需要有自己的空間世界,有時不希望自己的“小秘密”被成人知道,希望暫時躲開成人的視線和約束,做一些自己想要做的事、說一些自己喜歡說的話。這是幼兒心理發展的正常需要,是幼兒心底的一塊私密領地,既滿足幼兒獨處的需要,又滿足幼兒某些情緒情感的需要。孩子由于各種原因(誤解、失敗、批評、糾紛等)產生各種不愉快時,會在“私密區”找到安慰和宣泄,通過獨自游戲、自省得到排解。從幼兒心理需要出發,我們嘗試創設一個相對自由、獨立、隱秘的私人空間,以滿足幼兒的心理需求,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為此,我們為孩子設立了“私密區角”。當孩子在家或幼兒園時,會有獨處需求。“私密區角”通常在幼兒園活動室的一角,設施簡單、溫馨,不容易被外界環境影響。允許幼兒在這個安靜又充滿安全感的小小“領地”里做自己喜歡的事,可以靜一靜、閉上眼、看看別人或與好友說說悄悄話,或調整自己的情緒,然后重新投入集體中。幼兒在相對私密的空間里少了老師的“凝視”,更多地展示最本真的自己。
三、“私密區角”的實施
“私密區角”為孩子提供的是“空間的隱退”,是孩子躲避刺激、分享秘密和個人獨處的半封閉的小小空間,所以私密空間的設置應為“半開放”性質。之所以“半開放”,是因為幼兒作為一個弱勢群體,盡管其對所處空間有了“私密性”的需求,但自身安全等問題應為活動的重點,切勿因噎廢食。所謂“私密”,是相對于班級其他幼兒來講的。老師作為幼兒園活動的掌控者,是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開展活動的。所以私密區角,可以安排在相對安靜的角落,遠離電源、水源等危險場合,亦可以用小帳篷或者屏風將其與正常活動空間相對隔開。為了達到這樣的效果,可以設置單獨的一個小門,在私密區的墻壁四周設置小孔,以供私密區內的幼兒觀察其他幼兒的活動。私密區并不需要占用很大空間,可設計成能容納1~2個小朋友的空間,有助于保證其私密性,實現特有功能。以下為“私密區角”實踐過程中的兩個案例:
案例1:墨墨和高興兩個小家伙在“區角活動”中舉行“婚禮”,兩人手拉手,躺在一起,身上還合蓋了一條小花被,兩個小家伙臉上中全是燦爛……后來,筆者問墨墨,“你喜歡高興嗎?”“喜歡呀!我長大了要和她結婚的!”墨墨認真地說,“可是我爸爸說我現在不可以結婚,真氣人!”筆者又問高興,“你最喜歡誰啊?”“我最喜歡墨墨呀!可是我告訴媽媽聽,媽媽說我沒出息!”筆者把他們兩個找來,“哦!原來你們兩個是最好的好朋友啊!趕快擁抱一下吧!”兩個小伙伴興奮地抱在一起。這種情感既不是“結婚”的,又不是“沒出息”的,對于孩子們這種單純、美好、唯美的情感,我們要珍惜,愿孩子們長大以后還能回憶起這抹溫暖和快樂。
案例2:涵涵小朋友在“區角活動”時則是拿來“理發店”的各種材料,對著鏡子胡亂涂抹,一會兒在臉上輕輕地拍,一會兒拿個唇膏認真地涂……涂好之后,小姑娘踮起小腳,拎起自己的裙擺,自言自語:“媽媽去上班啦!寶寶在家里要乖哦!記住!不能玩游戲,不能偷偷涂媽媽的化妝品!”從涵涵小朋友在“私密區”的種種表現,可以看到她一直在模仿媽媽,如學著媽媽化妝,學著媽媽穿高跟鞋,學著媽媽拎裙子,學習媽媽的口氣說話,體驗媽媽的種種“特權”和樂趣。孩子在“私密區”活動時,我們可以很容易地看到,孩子把游戲內容和最近生活經驗聯系在一起,他們是絕對的“主角”,完全不需要成人的介入甚至干擾。
“私密區”給孩子們一方自我天地,雖只是幼兒園環境中的一角,卻對幼兒的社會性發展起到了積極健康的推動作用,為老師提供了可觀察的外部行為,為進一步情感支持提供了依據。從而指導家長,并鼓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滿足幼兒社會性發展。讓幼兒逐漸成為一名優秀的“社會人”,讓每個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