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學知識教育和人文素養教育是現代教育目標的兩個方面,一個在教學生“學做事”,一個教學生“學做人”,而做人是做事的前提,所以培養社會高素質人才的高等教育不能忽視任何一方面,也唯有重視了人文素養教育才能更好的落實知識技能的培養。
關鍵詞:高校; 人文素養; 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10-0154-01
職業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職業發展順利與否甚至直接關系到生活的質量與幸福指數,所以,每個家庭、每個學生都在關心選個好專業,學好專業。
就業難是不爭的事實,但如此難的就業形勢下大學生的就業流失率也居高不下,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些用人單位反映,大學生的想法過高,實際做得能力達不到,尤其90后就業,適應社會能力較低,不能妥善處理人際關系,心理承受能力低。為什么會導致這樣的結果?學校已經越來越重視職業能力的培養了。個體職業能力的高低在不考慮個性差異的前提下,取決于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的三者結合,專業能力要通過專業知識的學習和實踐;方法能力靠綜合的學習能力和悟性,養成科學的思維習慣;社會能力是指在職業活動中要具備的行為規范和價值觀念,包括與人共處。所以,職業發展如何不單單是專業能力的問題,影響社會能力的人文素養起著重要作用。
一、人文素養教育的作用
21世紀進入一個競爭更為激烈的時代,經濟實力的競爭,其實質就是人才的競爭,所以人的素質如何將決定一切。人文素養就是做人的基本修養,它從人文知識、人文態度和人文精神三個方面完全將人與動物的特質區分開來。對人的成長來說,人文素養是基礎設施,專業能力是在這個基礎層面上的物化。眼下我們的教育無論是基礎教育還是高等教育,更多的是只灌輸知識,不注重培養素養和氣質。高等教育體現的價值觀就是“實用主義”、“能力主義”,學生上學是為了混張畢業證,好找工作。
(一)對個人來說,人文素養教育有利于人的全面發展。
目前我們國家的教育模式是重智商輕思想,在社會上存在一些菲薄:培養的人有智商沒智慧,有知識沒文化,有文化沒素質。這種客觀現實有悖于高校培養人才的目標。
專業的教育和培養對人的職業發展的確有著不能忽視的重要作用,但專業更多的體現為工具性,而且它也不能單純的游離于人的活動之外。一項對畢業生的調查表明,剛剛畢業的學生希望學到更多的技術方面的東西,畢業8年左右的人希望學到一些管理方面的知識,而畢業更久的在崗位上也小有成就的人則后悔上學時沒有好好去學文、史、哲。
人文文化教育的功能:“一是陶冶性情,提升精神境界,樹立責任感。二是活躍思維,發揮潛力,特別是在開拓原創性思維上是主要的源泉”。人文素養的教育就能很好的彌補專業的工具性和理性帶來的人格缺失、人性異化等問題,突出人在接受教育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促進人的潛質的開發,使之全面、自由的發展,體現社會人的價值。
另一方面,高校本身是社會思想潮流的聚居地和引領者,而學生的年齡和認知決定了他們對社會思潮的兩面性。人文教育就是要正確引領學生,使之對存在負面影響的思潮有一定的抵抗力,并能夠傳播和輸出有益的精神文化營養,對人格的塑造,對社會風氣的凈化產生巨大影響。
(二)對社會來說,人文素養教育是社會發展的需要。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21世紀的人才觀:“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說明對人才的培養問題不是單純加強科學知識、專業能力培養,而是要注重“人”的培養。美國的學者研究表明:一個人的成功,20%的因素與智商有關,80%與情商有關。愛因斯坦也說過:“通過專業教育,學生可以成為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愛伊斯坦文集》第六卷)。可見教育不是單純培養職業人,而是培養社會人,更準確的說是培養符合社會需要適應社會發展的職業人。
近代著名的教育家黃炎培先生早就提出職業教育的目標:一為某個性之發展;二為個人謀生之準備;三為個人服務社會之準備;四為國家及世界增進生產力之準備。實現使無業者有業,使有業者樂業的目的。高校要培養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不僅有較高的知識和技能,更要有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將來要成為社會文明的傳承者,所以高校加強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勢在必行,義不容辭。
二、如何在高校中加強人文素養教育
(一)開設一定數量的相關人文課程。人文素養不是單純的一門課程,它是在長期的生活與學習中掌握的文化知識通過行為而綜合體現在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的態度和行為中。文化知識包括語言、藝術、道德、禮儀、心理、歷史和哲學修養等。中學階段雖然也有過相關課程,但一切為高考的機械做題和死記硬背的學習,讓鮮活的文化失去了生命力。
(二)豐富校園文化建設。學校首先應突出校園文化建設,比如校訓、校園禮儀規范的執行,圖書館、閱覽室的讀書活動,校園媒體的宣傳要體現文化與藝術性。另外要多開展提升和展示學生文化與藝術素養的活動,比如讀書會、各種藝術節和競賽,有條件的話,可以引入一些高雅的藝術形式,比如藝術展、音樂會、話劇等,并配合進行相應的講座,盡可能使更多的學生去感受、理解進而慢慢接受,達到逐步提升審美能力的目的。
(三)挖掘并提升教師的人文素養。在各類高校中,普遍存在公共課教師沒地位、不受重視的現象,甚至有些學校的文學類教師因沒有課程去做了行政工作或者去教授就業指導類的課程。所以學校要重視這些教師的使用,給他們發展職業的機會,鼓勵并創造條件讓他們進行針對人文素養的研究,通過各種活動的組織開展發揮他們的能力和積極性。
(四)完善已有的學業評價體系。要想鼓勵學生對人文素養投入精力,自覺參與素養提升學習,除了教育引導和要求之外,相應的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在學業評定上必須制定相應的政策。
強調人文素養教育,不是說不再重視科學知識教育,二者是現代教育目標的兩個方面,科學教育強調知識的傳授與能力的培養,是教給學生“學做事”,人文素質教育是注重人性的養成和人格的塑造,是教導學生“學做人”,正如中科院楊叔子院士說的: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是雙翼,兩翼健勁,方能高飛。
參考文獻:
[1]周麗,高職學生人文素養現狀調查及語文對策研究,中國知網
[2]黃自珍,論當代大學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及培養,中國知網
[3]楊叔子,文化要傳承 詩教要先行,[J]教育與職業 2004
作者簡介:趙文靜,女,青島酒店管理職業技術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