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汽車工業理應值得被更多人關注。“中國汽車工業發展至今,真的到了需要重新思考、重新出發的時候了。”著名經濟學家、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評論員馬光遠呼吁道。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羅伯特·戈登(Robert Gordon)在《美國經濟增長的興衰》書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就是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仍然是汽車、火車這類實體產品,互聯網大數據純粹就是炒作。
“當然,這種論調有些極端,但數據的確告訴我們,人類社會歷史上真正發生革命性巨變的創新就是汽車。”馬光遠認為,大家對汽車行業的重要性仍然認識不足,從過去“溫飽經濟”走向“現代經濟”的轉折點其實就是汽車,汽車在人類經濟發展史上是真正的巨大飛躍。
駁斥中國經濟悲觀論
現如今,大家一談到中國經濟就很擔心,總會講各種各樣的挑戰,總會把中國經濟說得恐怖到極點。其實,任何國家的經濟發展都會面臨挑戰,不僅僅是中國,要看中國經濟,一定要用全球視角。馬光遠認為,2019年中國經濟面臨的困難,既有中國經濟自身發展的必然規律,也有全球性的大周期。
今年年初,世界銀行對2019年全球經濟的基本定義是“隱憂出現”;7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布最新全球經濟展望,下調全球經濟增長預期,特別是下調了對中國的預期。“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大家,這些報告基本沒有任何價值、不具任何前瞻性,好的時候他們說你會更好,差的時候他們會落井下石。”馬光遠如是說。
那么,國際上為什么不看好中國經濟?是因為經濟指標出現了倒掛?還是因為中美貿易摩擦?馬光遠對此表示,“現在著急的是他們,不是我們。如果有牌打會打正常牌,沒牌打才會打匯率操縱國、撤資中國這樣的荒唐牌,亂打牌也充分說明了美國非常著急與中國達成協議。”
過去為什么不博弈?因為不在一個重量級;現在為什么要博弈?因為害怕。“中美兩國之間的關系周期發生了顛覆性逆轉,我們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不要覺得達不成協議天就要塌下來了。”馬光遠補充道。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去年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最重要的論斷就是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馬光遠認為,對于中國經濟、對于汽車行業而言,沒有任何事情比這個論斷更重要了,目前當務之急不是去研究一些細枝末節的問題,而是要認真研究在這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汽車行業究竟面臨哪些挑戰和機遇。
那么,這場大變局的根源是什么?馬光遠總結了四個字:中國崛起。過去40年,中國崛起導致全球政治、經濟版圖發生變化,話語權、治理方向、人類命運從此該怎么走,成了大家重新思考的問題。
與此同時,馬光遠還特別強調,大變局不是輕描淡寫的、不是浪漫的,大變局一定有痛苦,一定有死掉的東西。而痛苦的時間有多長、痛苦的解藥在哪里、痛苦的結局是什么,需要從大局出發,而不是簡單地認為某個刺激政策或限制政策就能解決所有的后顧之憂。
“能不能涅槃重生,取決于對這場大變局的未雨綢繆和正確應對。眼下,汽車行業最大的挑戰不是少賣了多少車,不是產銷量下降了多少,而是在這場大變局下,下一波機會究竟在哪里。”這是馬光遠對中國汽車行業發展的一個提醒。
兩種傾向要不得
面對中國經濟發展,馬光遠表示有兩種傾向非常要不得:第一是過度吹捧,第二是過度悲觀。眼下,汽車行業惶惶不可終日,幾乎所有人都在講概念、講黑科技、講各種各樣的創新、講各式各樣的顛覆,但不論如何創新,初心不能變。
首先,有部分人認為,中國經濟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是必然的,其實沒有任何東西是必然的。改革開放40年來取得的成果是因為中國抓住了很多機遇,中國人民辛勤苦干,中國政府、企業、社會、老百姓形成合力才有今天。
不可否認,中國崛起是始料未及的,遠遠超出預期,改革開放40年,中國經濟所產生的每一個數字都是驚人的、都是奇跡,包括汽車行業。但是,中國崛起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經過不斷的挑戰、挫折、試錯,才有今天的結果。
其次,還有很多人不看好中國經濟,預測中國經濟要崩潰。“整天預測中國經濟崩潰的國家自己早就崩潰了,他們總說中國人愛吹牛,但事實上中國人吹的哪個牛沒有兌現?”馬光遠強調,面對困難不要低估中國經濟,過去40年,中國經濟就是在各種困難、各種質疑中走出來的,現在的困難跟過去年比不算什么。
2019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長6.2%被認為是近30年來表現最差的業績,馬光遠認為這種說法很荒唐,因為規模基數和結構不同,沒有可比性,“把現在的數字跟過去比,這種時間序列是違背經濟學基本原理的。”
那么,現在的中國經濟要跟誰比?馬光遠表示,要跟那些經歷過高增長的國家所經歷高增長之后的時間相比,比如新加坡、臺灣在告別高增長后,就呈現了斷崖式下跌,從兩位數掉到2%~3%,甚至負增長,而中國還在6%以上,就是優秀的;另外,還要與同樣經濟體量的國家相比,G20國家中目前經濟增長比中國快的只有印度,但中國當年是印度現在經濟規模時,增速是兩位數(12%~13%),而印度只有7%。這些數據是要告訴大家:雖然中國經濟今年有很多數字不盡如人意,但是因為受到了全球經濟大氣候的影響。對此,中國政府已開始充分挖掘國內需求潛力,并采用改革的方法去擴大消費,消費長效機制的構建也已提上了日程。
五項穩增長建議
馬光遠堅信,中國經濟穩增長沒問題,因為中國有很多的政策空間。消費作為下一步的長效戰略,自然會有很多長效機制出臺,這也是中國與歐美國家相比最大的優勢所在,中國政府工具比較多,會有很多組合拳。
當然,中國經濟也有很多病需要治,但前提是先穩住、再治病。對此,馬廣遠提出五項穩增長建議,即金木水火土。金就是大規模減稅,把減稅作為一項戰略來對待;木就是大興土木,很多人反對政府搞基建,其實歷史證明,搞基建對中國經濟發展是有貢獻的,比如高鐵;水是貨幣政策,貨幣政策要寬松;火是中美貿易摩擦,要想辦法主動把這股火撲滅;土是穩定房地產。
“只要穩住這五點,中國經濟發展就沒有問題。任何國家都不可能出臺非常完美的經濟政策,中國經濟之所以每次都能最終戰勝挑戰和困難,是因為我們堅持改革開放,用改革開放的辦法倒逼中國經濟破局,并迎來新的發展機遇。”馬廣遠如是說。
有茍且也有遠方
此外,馬廣遠還指出,中國經濟經過40年發展,具備下一波提質增效并實現第二次騰飛的所有產業與財富機會,這些機會不是生造的,而是中國具備了這樣的基礎。“很多人看到困難就覺得未來沒戲,各行各業都彌漫著這樣的思維,鼠目寸光。現在的困難,其實是在為下一步發展積淀基礎,大家對此一定要有清醒的認識。”
比如,汽車人都在講“好日子”結束了,這種說法也對、也不對。對的是,過去20%~30%的增長的確結束了;不對的是,認為遭遇天花板。今年一季度,中國出現一個歷史性的數據——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第一次超越美國,所以,就消費本身而言,中國的消費前景很大。“中國經濟發展需要四個階段,即中國制造、中國資本、中國消費、中國人,目前我們走到了第三個階段,所以,天花板還遠沒有到來。”馬光遠總結道。
與此同時,馬光遠還認為,汽車作為人類社會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在現階段新的科技革命下,仍然會成為產業財富和市場機會的引領者,千萬不要盯著那些可憐的產銷量。中國汽車行業不僅有眼前的茍且,還應該有詩和遠方,因為,全球汽車產業的下一波風口重鎮一定在中國,創新也一定在中國,中國汽車產業第二波發展機遇正在慘淡的市場環境中蘊育著新的力量、新的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