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連峰



[摘要] 目的 比較腹腔鏡疝修補術與開放疝修補術臨床治療效果。方法 方便選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該院接受治療的50例腹股溝疝患者,按照就診順序分為觀察組(n=25)與對照組(n=25),對照組采用開放疝修補術治療,觀察組采用腹腔鏡疝修補術治療,比較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結果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0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153,P=0.042);觀察組術中出血量、疼痛時間、住院時間指標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551、11.930、5.110,P=0.007、0.000、0.000);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12.00%、均顯著低于對照組的44.00%(χ2=6.349,P=0.012)。結論 腹腔鏡疝修補術與開放疝修補術在治療腹股溝疝中均具有一定效果,其中腹腔鏡疝修補術效果更佳,可明顯改善患者病情,縮短患者治療時間,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
[關鍵詞] 開放疝修補術;腹腔鏡疝修補術;手術治療指標;并發癥發生情況
[中圖分類號] R656?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9)09(b)-0052-03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ects between Laparoscopic Hernia Repair and Open Hernia Repair
ZHANG Lian-feng
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 Jiawang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 Xuzhou, Jiangsu Province, 22101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laparoscopic hernia repair and open hernia repair. Methods A total of 50 patients with inguinal hernia who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7 to January 2019 were convenient selected and enrolled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n=25) and the control group (n=25).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open hernia.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treated with laparoscopic hernia repair, and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6.00%,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80.00%,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χ2=4.153, P=0.042). The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pain time and hospitalization time index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t=2.551, 11.930, 5.110, P=0.007, 0.000, 0.000); th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 rate was 12.00%,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44.00%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χ2=6.349,P=0.012). Conclusion Laparoscopic hernia repair and open hernia repair have certain effects in the treatment of inguinal hernia. Laparoscopic hernia repair is better, which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patient's condition, shorten the treatment time and reduce th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Key words] Open hernia repair; Laparoscopic hernia repair; Surgical treatment indicators; Complications
腹股溝疝是指由于腹股溝缺損導致腹腔內臟器向體表形成的疝,多集中于中老年人群中,其中男性患者偏多。經臨床分析其主要病因為腹內壓增高、腹橫筋膜缺以及腹股溝區肌層較為薄弱,發病時多伴有劇烈疼痛,對患者正常生活形成限制[1]。目前,臨床主要采用手術對其進行治療。傳統疝修補術、腹腔鏡疝修補術、開放式疝修補術在腹股溝疝治療中均具有一定效果[2-3]。為了進一步提高患者治療效果,該文方便選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該院接受治療的50例腹股溝疝患者,分別實施腹腔鏡疝修補術與開放疝修補術,對其臨床治療效果進行對比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方便選取該院接受治療的50例腹股溝疝患者,按照就診順序分為觀察組(n=25)與對照組(n=25)。對照組25例,男14例,女11例,年齡22~71歲,平均年齡(46.53±9.42)歲,體重49~78 kg,平均(63.52±11.24)kg。觀察組25例,男10例,女15例,年齡23~70歲,平均年齡(46.67±9.54)歲,體重50~79 kg,平均(64.86±11.63)kg。該研究已經該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均保持同質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開放疝修補術治療,具體為:實施局部麻醉,確定手術范圍,取斜形手術切口,長約5 cm,方向與腹股溝保持平行,逐層切開腹外斜肌腱膜,尋找疝囊,當疝囊較大時,則實施橫斷,之后進行高位結扎,合理修建補片,并將其放置于精索后方,固定縫合恥骨膜、聯合肌腱以及腹股溝韌帶,加強腹壁。在確定手術完成后,采用紗布對切口進行24 h加壓處理。
觀察組采用腹腔鏡疝修補術治療,具體為:實施全身麻醉,指導患者取頭低腳高體位,經腹腔途徑腹膜前補片置入操作如下:①戳孔:取10 mm臍孔為觀察孔,于臍平面向下兩層腹直肌外緣處各做操作孔,大小為5 mm。對于單側疝者,可將健側操作孔位置移動至臍下5 cm處。②切開腹膜:進入腹腔后,首先明確5條韌帶位置,之后實施腹膜切開操作。多數情況下,均于疝缺損上緣3 cm位置處做弧形切口,切開腹膜,注意位置內側不得超過臍內側韌帶,保護膀胱受損。當于中間腹膜切開時,避免損傷腹壁下動脈。③分離疝囊。將較大“脂肪瘤”切除,盡可能剝離斜疝疝囊,將與精索粘連大疝囊進行橫斷處理。手術中需注意,充分游離疝囊與后方精索血管、輸精管。對于處于直疝三角內的疝囊,將腹膜前脂肪組織內疝囊從直疝三角中完全分離出來;對于位于股環內疝囊,應進行成分結構解剖,避免發生遺漏,完成以上操作后對腹膜前間隙進行分離。④平鋪、固定補片。常見補片規格為10 cm×15 cm,根據患者實際病情以及身體質量合理修剪補片,需保證補片與恥骨梳韌帶、腹直肌、聯合肌腱固定,補片內側以交叉重疊形態位于恥骨聯合位置。在精索上平鋪補片,盡可能處于平鋪狀態,做好補片固定與粘合工作。在確定以上工作完成無誤后關閉腹腔。
1.3? 觀察指標
①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治療后患者腹股溝區腫塊大小不超過0.01 cm或完全消失,雙側視野清晰,術后病情未復發;有效:治療后患者腫塊大小在0.01~0.2 cm,患者局部腫脹、消化不良等癥狀均明顯改善,各項生命體征趨于平穩;無效:治療后患者各項臨床病癥、體征均未發生明顯改善甚至加重。②兩組患者相關手術治療指標。包括術中出血量、疼痛維持時間、住院時間。③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主要并發癥有尿潴留、切口感染、陰囊血腫、皮下積液等。
1.4? 統計方法
該研究50例腹股溝疝患者研究數據均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分析,術中出血量、疼痛維持時間、住院時間等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進行t檢驗,臨床療效、止痛藥使用率、并發癥發生率等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6.00%)顯著高于對照組(8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相關手術治療指標
觀察組術中出血量、疼痛時間、住院時間等相關治療指標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12.00%,顯著低于對照組的44.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腹股溝疝屬于臨床普外科常見疾病,是指于腹股溝區發生的腹外疝,多為腹股溝斜疝與直疝。其中腹股溝斜疝占據約90%[4],患者疝囊經多腹壁下動脈外側與腹股溝管,沿前、下、內方向斜行穿過腹股溝管。臨床主要表現為咳嗽、行走或站立時存在可復性包塊[5]。若未及時就醫,病情持續進展可能引發腸梗阻、腸道絞窄等系列并發癥,對于患者生命健康以及生活質量構成嚴重威脅。因此,臨床應堅持早診斷、早治療原則[6]。開放式疝修補術通過填充人工生物材料方式,強化腹股溝管后壁,進而實現恢復腹股溝疝患者腹腔內解剖結構以及疝周組織穩定性目的。與傳統疝手術相比,開放式疝修補術無需將不同組織強行牽拉縫合起來,手術操作具有諸多優勢[7],例如手術操作簡單、術后并發癥少、疾病復發率等,手術過程并不會對腹股溝區正常生理解剖結構產生明顯損傷,有效避免組織愈合差,術后并發癥得到一控制。術中局部麻醉有助于降低手術風險,拓寬手術適用范圍,便于廣泛推行。但經大量臨床研究發現[8],該種術式對于患者產生創傷較大,即使在切口愈合后,仍影響外在美觀;患者術后存在明顯疼痛,疼痛率高,需大量使用止疼藥,長時間造成藥物依賴性,毒素在機體內積累,延長恢復時間;補片存在較大感染幾率。隨著我國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微創治療研究的不斷深入,腹腔鏡疝修補術作為一種近幾年來被廣泛應用于腹股溝疝治療的新型技術,取得了良好效果。該文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00%,對照組為80.00%,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術中出血量、疼痛時間、住院時間等相關手術指標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采用腹腔鏡疝修補術治療效果優于開放疝修補術,可提高手術治療成功率,促進康復進程。與陶紅光等[9]學者結果一致。在其研究中,選擇該院于2014年9月—2015年12月收治的224 例成人腹股溝疝患者,按照雙盲法將其分為兩組,對照組接受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觀察組接受腹腔鏡疝修補術,結果表明,觀察組總有效率為 95.55%,高于對照組的 87.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165,P=0.041);觀察組術中出血量(58.4±11)mL、住院時間(3.2±0.8)d、疼痛時間(1.3±0.3)d,與對照組的(78.5±21)mL、(4.4±1.1)d、(2.8±1.2)d分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8.973、9.337、14.987,P=0.000、 0.000、0.000)。對其中原因進行分析:腹腔鏡疝修補術不會對腹股溝疝患者腹股溝管結構造成破壞,可高效彌補開放式疝修補術的不足,手術產生創傷小,術中出血量小,患者產生疼痛感較輕,恢復時間短。同時,在腹腔鏡直視下進行相關手術操作,手術視野清晰、放大,可使醫護人員獲得更為精準剖析結構視野,為實施雙側腹股溝疝處理提供條件,有利于發現較為隱匿疝。此外,腹腔鏡疝修補術于腹膜前間隙放置人工合成聚丙烯平片,可完全覆蓋恥骨肌孔,有效減小腹股溝斜疝、直疝等病情復發。在治療結束后對患者進行隨訪,為期1年,結果發現觀察并發癥發生率12.00%,顯著低于對照組的44.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與開放式疝修補術相比,腹腔鏡疝修補術治療安全性更高,可明顯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與肖文秋等[10]學者研究結果一致,其以80例老年腹股溝疝患者作為觀察對象,隨機分為接受腹腔鏡疝修補術治療的腹腔鏡組及接受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的開放組,各40例,結果表明,腹腔鏡組并發癥發生率為5.00%,對照組為22.50%,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165,P=0.023)。
綜上所述,與開放疝修補術相比,腹腔鏡疝修補術在病情控制方面效果更佳,且遠期效果穩定,安全可靠,但費用較為昂貴。臨床應結合患者以及科室實際條件為患者提供最佳治療方式。
[參考文獻]
[1]? 張杰.傳統腹股溝疝修補術、開放性無張力疝修補術及腹腔鏡疝修補術的臨床療效比較[J].臨床醫學工程,2016,23(2):197-198.
[2]? 李信文.用腹腔鏡疝修補術和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效果對比[J].當代醫藥論叢,2016,14(11):166-167.
[3]? 艾萬朝,周旭坤,張成建,等.腹腔鏡下腹股溝疝修補術與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的臨床對比分析[J].中華疝和腹壁外科雜志:電子版,2016,10(4):270-272.
[4]? 黃海鋒,張春軍,喻海波,等.腹腔鏡完全腹膜外疝修補術與開放腹膜前無張力疝修補術的對比分析[J].浙江醫學,2015, 37(2):140-142.
[5]? 謝敏,余森.腹腔鏡腹膜前腹股溝疝聚丙烯補片修補術與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的臨床對比研究[J].中國醫藥科學,2016,6(15):215-217.
[6]? 李鵬,趙維山,李汝紅.腹腔鏡全腹膜外疝修補術與開放腹膜前疝修補術的臨床對比分析[J].中華疝和腹壁外科雜志:電子版,2015,9(6):29-31.
[7]? 汪文峰.腹腔鏡疝修補術與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成人腹股溝疝的臨床比較[J].醫藥前沿,2016,6(20):157-158.
[8]? 曾斌.腹腔鏡疝修補術(TEP)與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成人腹股溝疝的療效比較[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7,28(11):100-101.
[9]? 陶紅光,宗華.腹腔鏡疝修補術與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成人腹股溝疝的療效觀察[J].中國當代醫藥,2016,23(25):22-24.
[10]? 肖文秋,黃海蕓,李仲均,等.腹腔鏡疝修補術與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老年腹股溝疝的臨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J].衛生職業教育,2016,34(9):146-147.
(收稿日期:2019-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