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東屏 李 燚
西方分析馬克思主義學派在當代的出現及其所取得的眾多成就,引起了西方學界乃至世界學界對它的普遍關注。分析馬克思主義學派創始人之一杰拉德·阿倫·柯恩 (Gerald Allan Cohen,1941-2009)從一開始就是這一學派的旗手,被譽為“英語哲學世界中最受尊重的馬克思主義者”①。柯恩終生都在為自己的社會主義信念辯護,他的研究成為西方學術界“透視自由主義叢林的不可多得的‘社會主義的’話語平臺”②。在蘇聯及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社會主義實踐遭遇挫折后,柯恩依然對社會主義充滿信心,并以全新的眼光研究社會主義應該如何以及在哪里、在何時實現的問題③。
后來,在《歷史、勞動和自由》一書中,柯恩對以上問題有了更明確的說法,他認為馬克思主義研究者也應該關注三個層層遞進的問題:第一個問題是我們想要什么社會?即我們想追尋的是什么樣的社會主義社會。第二個問題是為什么我們想要這種社會?即這種社會為什么是可欲又可求的。第三個問題是如何才能實現這種社會?它指的是實現社會主義的方法和途徑是什么。因為如今的社會條件已經和馬克思時期大為不同,如何與時俱進地在當今的社會條件下實現社會主義是個新的問題④。
柯恩作為回應型學者,即以批判和回應批判為主要寫作方式的學者,其思想都是以碎片化的形式呈現出來的,因此他并沒有對這三個問題進行過專門的說明。但通觀柯恩的各種相關著述,可知他還是有自己的回答的。而本文的目的,就是把柯恩分散于各處的有關這三個問題的看法進行統一的梳理,整合為系統理論。
對“什么是社會主義社會”的研究,是關于社會主義本質屬性的探索,也是探究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根本區別之所在。柯恩認為所有制是區分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依據,能代替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唯有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除此之外,沒有第三種方案。因此,“所謂的社會主義社會是指一個社會具有的經濟形式,也即是在所有人中存在的一種生產性資產的共有制(Shared Ownership),而非由個人(掌握)生產性資產的私人所有制”⑤。具體來說,柯恩把社會主義視為一種以共有制為經濟制度的社會。
柯恩認為社會主義經濟有兩種實現方式:一種是中央計劃模式的經濟,另一種是非中央計劃模式的經濟。中央計劃模式的經濟即由國家分配生產資料的公有制(Public Ownership)經濟,經實踐證明是不可取的。如前蘇聯、東歐國家以及我國上世紀50年代至改革開放前所實行的計劃經濟,都以失敗告終。所以,在借鑒歷史失敗教訓的基礎上,柯恩反思的結論是:需要換一種社會主義經濟的實現方式,這就是經濟組織方式是生產物品共同所有的、非中央計劃式的經濟模式。
柯恩所說的共有制或生產物品共同所有,不同于以往的純公有制,有更多的靈活性和多樣性。比如“各種工人所有權方案、不同形式的半私有化(如市級的私有化),以及所有在國家引導缺失的情況下,盡力實現集體所有制的所有經濟嘗試”⑥,這些都在柯恩的共有制經濟的許可范圍之內。他還把這種社會主義社會特意用民主來加以規定,使之成為一種完全民主的社會,即社會成員必須是自愿而非強迫式地參加社會生產資料集體所有制。
在這里,柯恩采用的是“共有制”的概念,以區別于傳統馬克思主義者講的“公有制”。段忠橋教授認為這只是在表述上存在微小的不同,“這兩者之間并不存在本質上的差別”⑦。筆者不同意這種觀點。因為柯恩用“共有制”取代“公有制”的用意就在于要把生產資料的國家所有排除在外,只在小范圍內接受財產共同所有,排除了國家對經濟的操控和引導作用。而這顯然不屬于微小差異。
柯恩認為,這種非中央計劃的民主的社會主義共有制的經濟模式,從客觀效果上講,不僅會好于以往的中央計劃的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經濟模式,也會超過任何私有制的經濟模式。在《為什么不是社會主義》一書中,柯恩以思想實驗方式設想的野營旅行,就是對這一觀點的一種證明。
柯恩假設了兩種野營旅行模式,并把旅行的目標設定為玩的高興,做自己想做的事。在第一種旅行模式中,柯恩設定大家都因自愿加入而接受平等與互惠規則,“差異大量存在,但我們的相互理解以及我們的開拓(Enterprise)精神保證了不存在任何人可能增加本質上(Principled) (予以)反對的不平等”⑧。同時,大家共同擁有、共同使用為旅行準備的東西:盆、鍋、油、咖啡、釣魚桿、獨木舟、足球、撲克牌等,并且天賦較高之人與運氣較好之人不會因為自身的優勢而獲得更多的優待;人們帶著互惠的期望,本著奉獻伙伴的精神去做自己的工作;本著“我之所以付出,是因為你需要或者缺乏,并且我從你那里得到了類似的慷慨”⑨的原則去服務他人;人與人之間是非工具性的關系,把人視為目的。這種野營旅行模式即是柯恩理論中的民主的、集體共有財產的社會主義社會的模型。
此外,柯恩在書中還設想了以市場交換和對物品的個人私有制為原則的第二種旅行方式。在那里,人人都堅持對個人物品及由個人天賦和好運氣獲得的利益的所有權,并對很多問題斤斤計較、討價還價。如為了準備食物,野營成員A要向另一個成員B購買沒有削皮的土豆,A還要付錢給持有削皮刀的成員C,然后再把削好皮的土豆賣給成員D,等等。顯然,這種旅行方式隱喻的是以私有制為基礎的所有社會,包括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
在柯恩看來,面對這兩種不同的旅行方式,多數人會自發地傾向于選擇社會主義式的旅行方式,而理所當然地討厭第二種旅行方式。原因之一是后者存在過度交易,浪費過多時間進行討價還價和賺錢。原因之二是后者會破壞大家相互之間的感情。比如,野營成員A運氣特別好,找到了一棵長滿果實的蘋果樹,其他成員很開心可以用蘋果做果醬和果醬餡餅了。但A宣稱他要得到好處才行:或者減少以后的勞動,或者得到更多的住處空間,或者得到更好的早餐,等等。這種因其極好的運氣而另有所求的行為,自然會引起其他人反感,破壞大家的友誼。
因此,人們基于“友誼”和“效率”這兩個方面的原因,大家會選擇社會主義式的野營方式⑩。
雖然在《為什么不是社會主義》一書的思想實驗中,柯恩輕松地得到了多數人會選擇以財產集體共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式的“野營旅行”的結論。但歷史告訴我們,社會主義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有吸引力。
在過去,柯恩認為:“從所有在道德上來看是正當的視角出發,就任何有吸引力的原則而言,如實用、平等、公正、自由、民主、自我實現等,社會主義都明顯地比資本主義更優越,因此,沒有必要去識別哪一個或哪些原則是正確的,是(值得)支持的;也無須詳細說明哪些原則應該指導社會主義斗爭。”?更無須詳細說明社會主義社會的魅力之所在。
但是,由于下述原因這種情況已經發生變化。首先是蘇聯及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實踐遭遇了挫折。其次是隨著經濟與科技的發展,經典馬克思主義重視的工人階級也不再是社會主義革命的主要力量。因為現在全球范圍內,已沒有任何群體能囊括馬克思時期工人階級的四個特點:“1、是社會依賴的生產者;2、是受剝削的;3、是(包含家庭成員在內)社會的多數派;4、是極端貧困的。”?這就是說,作為實現社會主義的中堅力量的工人階級已不復存在,這很可能導致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推翻資本主義成為空談。最后,經典馬克思主義者認為未來社會在物質上會越來越富足,但現實則是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全球并沒有實現馬克思主義預言的物質極大豐富,反而出現了生態危機,這就導致了人們對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更加抱有懷疑態度。
因此,柯恩意識到,現在對社會主義進行道德辯護迫在眉睫,必須從理論上論證社會主義的價值。并一再強調我們應該更加清晰地了解社會主義者的目標:“我們追尋什么,為什么我們的追尋是合理的,然后如何把它以制度的形式生效。”?
關于社會主義社會為什么是值得欲求的,柯恩自己給出了兩個層面的說明。
第一個層面的說明是:社會主義社會是平等的。在柯恩看來,追求社會主義的主要理由是社會主義者認為,在社會主義社會“人們的生活前景會幾乎是平等的”?,“社會主義是能消滅不平等的唯一的社會(組織) 形式”?。因此,與資本主義社會相比,社會主義社會更加平等,社會主義是值得欲求的。
社會主義平等是馬克思信念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有傳統馬克思主義者都信奉某種平等觀,縱然很多人可能拒絕承認自己有這種信念,縱然或許無人能精確地表達他們所信奉的平等原則”?。傳統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在社會主義社會,“物質上的平等和平等地獲取物品與服務,既具有歷史必然性,又在道德上是正確的”?。他們相信社會平等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自動實現,并把社會主義的平等看作是即將到來且會備受大家歡迎的事實。因此,社會主義的平等在道德上的正確性是不言自明的,不值得花費精力去闡釋。馬克思本人也曾經說過:“我不需要為未來的廚房寫食譜。”?在他們看來,社會主義平等是一定會隨著社會主義的實現而實現的,只是社會主義的實現方式和實現的具體日期是不確定的。因此,與其關注社會主義平等,不如多花些時間來研究如何促使社會主義快速而輕松地從資本主義的母體中分娩出來。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傳統馬克思主義者的觀點普遍缺乏對“為什么平等的社會主義值得欲求”的價值性論證。
然而,隨著歷史的發展與科學技術的進步,關于平等的社會主義具有歷史必然性的論斷的兌現之日卻變得越來越遙遠。于是,傳統馬克思主義只重“社會分娩”而不重道德論證的傾向開始受到質疑。實際上,《資本論》問世之初,即有人對馬克思主義的這種傾向進行了質疑。如巴黎的《實證論者評論》批評馬克思說:“只限于批判地分析既成事實,而沒有為未來的食堂開出調味單。”?
柯恩也反對這種分娩式理論,他認為對社會主義所能起到的作用是助產士,我們“要為未來的烹調撰寫食譜”?,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確定已經得到自己想要的食物。“除非社會主義者對他們偏愛的社會主義社會有相當明確的概念,否則他們的愿景吸引不了任何人”?。在《為什么不是社會主義》一書中,柯恩把自己的社會主義平等思想命名為“必得利益 (Equality of Access to Advantage)”?,并論證說這種平等比其他社會更平等。柯恩認為資產階級右翼的機會平等是自由主義時代的機會平等,它消除了社會地位對生活機會的限制,消除了由權利安排、偏見等社會認知導致的限制,但它僅僅只是擴大了一部分人的機會。左翼自由主義的機會平等比前者更優越,因為它還消除了社會環境對人們的限制,如消除使人陷入貧窮以及被剝削的出身和教養等因素的影響,但這類平等沒有消除因人們的天賦以及選擇所產生的不平等。這兩種機會平等都是為說明資本主義的正當性服務的。而社會主義機會平等,則是一種更平等的機會平等。它還排除了天生能力和社會力量對人的影響,可以糾正所有非選擇的劣勢(Disadvantage) 對個人生活的影響,使每個人都能過上想要的生活。所謂“非選擇的劣勢”,就是“受害者自身不能為之負責的劣勢,不管是反映社會不幸的劣勢還是反映天生不幸的劣勢”?,由于這類劣勢“沒有恰當地反映受害者已做出的、正在做出的或將要做出的選擇”?,所以社會消除其影響,就是不要求那些遭受劣勢之人為之負責。
在柯恩的社會主義社會中,人們依據偏好進行選擇,所產生的不平等僅僅反映了偏好的不同,這是在正義許可范圍內的不平等。如假設在工作時間可以自由選擇的情況下,每個人每小時的收入相同,偏愛工作之人會比喜歡閑暇之人得到的收入更多。這時,會產生收入結果的不同。又如,以桔子和蘋果的分配為例,如果每個人能得到的水果個數相同,那么喜歡蘋果的人與喜歡桔子的人所得到的總量相同。但具體來說,每個人因為愛好不同,導致其所擁有的蘋果數與桔子數是不一樣的。這兩種情況下,每個人都是根據偏好來指導自己的活動,由偏好的滿足而產生的不同結果,這是一種總體益處(Aggregate Benefit)上的不平等。這種結果的不同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不平等,而是正當的、與社會主義平等相容的可接受的不平等,人們對此不應該有非議。也就是說,當社會主義機會平等實現后,社會中依然會存在不平等,但這些不平等只是由個人偏好和選擇運氣的差異造成的結果的不同,可以通過共享(Community)原則進行調解。
因此,社會主義吸引人之處就在于其比資本主義更加平等,是更值得欲求的社會。這就進入第二個層面的說明:平等的社會值得欲求。
柯恩認為在組建一個社會時,社會中每個人都不應該比社會中的其他任何人所應該達到的水平更差,這會是一個令每個人都非常關注的道德理念?。而在優先注重平等的社會,生活最貧窮之人將比在任何其他類型的社會或其他可能的情況下過得更加富裕。因此,平等的社會主義社會是善的,是值得追求的。
有種觀點認為雖然社會中存在不平等,但水漲船高,在富人變得更富有的同時,窮人的條件也在改善,羅爾斯(John Rawls) 的差別原則(Difference Principle)就是其中之一。在羅爾斯構建的正義社會中,允許社會中出現經濟不平等,但要求這些不平等要“適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期望利益”,并滿足“依系于在機會公平平等的條件下職務和地位向所有人開放”?,這也是羅爾斯的著名的差別原則的內涵。在羅爾斯看來,只要能夠改善最少受惠者的生存狀況,導致這種狀況的收入與財富的不平等就是正當的。他還允許對天賦更好的人運用激勵機制,以增加社會的總財富,提高最少受惠者的生活水平。在《作為公平的正義》 (Justice as Fairness)一書中,羅爾斯論述道:“天賦更好的人(那些在自然天賦的分配中占有更幸運位置的人,而從道德上講他們對此不是應得的)被鼓勵去獲得更多的利益——他們已經從這種分配的幸運位置中受益了,但條件是他們應以有利于天賦更差的人(那些在這種分配中占有更不幸位置的人,而從道德上講他們對此也不是應得的)的善的方式來培養和使用他們的自然天賦。”?
羅爾斯的這種觀點在柯恩看來是不正確的。因為這種情況下天賦較好之人所得到的財富是不正義的,一個正義的社會不應該允許發生這樣的情況。柯恩認為根據羅爾斯的觀點,由差別原則支配的分配可以實現的只是帕累托更優(Pareto Superior)式的不平等分配,這種情況下,所有人特別是社會中處境困難之人的生活狀態比所有其他的情況處境更好。假設現有的分配值是(6,3),并可以移動到(9,5) 或(8,6)。差別原則要求達到較好的分配值(9,5),這符合羅爾斯的建議。但是,如果資源充足,為什么不實現平均分配值(7,7)呢?這樣,生活貧困之人的生活會得到大幅度提高。因此,在組建社會時,應該保障社會中生活最貧困之人的處境和其他任何人所應該達到的水平一樣好。這樣的平等社會,才會得到生活在底層的人民的擁護;這樣的社會也是更公正的社會,才是值得欲求的社會。
不過,不能由此認為柯恩的平等就是平均。在柯恩看來,雖然平均分配物資可能會受到底層人民的支持,卻不可以平均為目的來構建社會主義。他借用了德沃金的一個例子來說明這一點。如一對父母有4個孩子,如果在分配財產時存在不平等的話,是極其錯誤的。但父母如果不平均分配財產的結果可能會使得處境最差的孩子的處境比平均分配財產更好,父母就依然是在平等地對待4個孩子,這種不平均的分配就是正確的行為。結合柯恩在《為什么不是社會主義》中提到的機會平等的分配方式,他認為在此還有更好的主張,就是父母讓孩子按照愛好自愿地進行財產的分配。因此,柯恩所主張的平等不是平均,以平等為目的也不是追求最終結果的人人一樣。
由此擴大到整個社會,就是無論貧窮或富有,社會不平等地對待自己的國民就是不正義的錯誤行為。即便一個社會讓人人都成為了百萬富翁,但只要其中還有一部分人是超級富翁,使社會存在不平等,這種社會就依然不是正義的社會。所以,柯恩認為平等的、正義的社會主義社會不是平均分配社會資源,而是平等分配社會資源,是以個人偏好為導向自愿地進行分配。
如前所述,柯恩認為平等的社會主義將會為人們帶來平等的生活前景,比資本主義社會更加平等,是值得人們追求的社會,但這樣的社會主義應該如何實現呢?
在《為什么不是社會主義》一書中,柯恩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探索。柯恩認為,這個問題也可稱之為社會主義的“可行性問題”,意思是:如果我們能夠實現社會主義的話,它能否運行、是否穩定?它在運行過程中,是會加強還是會破壞社會主義社會穩定所需要的共享與平等??
柯恩一方面以他的著名的社會主義式的野營旅行為喻,對之表示樂觀。因為經他推論,這種社會主義的野營旅行模式在惡劣的環境同在良好的環境中一樣適用,如面臨地震、火災、水災等自然災害時,很多人都是奮不顧身地投入到救災中。另一方面則又坦言,如果把野營旅行擴大到整個社會,那么這個社會主義社會的可行性會存在兩大方面的實現障礙?。
其一是人性的局限。人性對社會主義的可行性限制主要在于人們通常被看作是先天性地缺少社會主義所需要的慷慨與合作能力。而且即使在有的文化中恰好能促使人們足夠慷慨,我們也依然不知道如何通過合適的規則來利用這種慷慨以運行經濟。
柯恩把出自自利的貪婪和恐懼看作人們參與市場社會行為的直接動機,兩者所占比例依據個人性格與所處地位而異。其中,把其他人看作是潛在的致富源泉,即為貪婪;把其他人視為獲取財富的絆腳石,即是恐懼。柯恩認為資本主義社會是鼓勵這種動機的,贊同以此來提高生產能力,促進社會進步。但在社會主義社會,貪婪和恐懼會摧毀它平等的優點,會破壞社會主義社會的和諧,從而引起對社會主義優越性的根本否定。
雖然法律可以對貪婪和恐懼進行限制,但僅此是不夠的。一個正義的社會還需要社會風氣來引導人們的行為。因而柯恩希望人們“會或可能會具有足夠的正義感,愿意在一定的富裕程度下實施平等分配”?。于是,當由于壞運氣和令人后悔的選擇的影響,社會中形成大范圍的不平等時,人們就可以運用一種由他提出的人們相互之間關心、互惠的共享原則來進行調解。為此,他認為在社會主義實踐過程中,需要一種社會風尚(Ethos of Justice)指導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行為?。如在英國二戰之后,就存在戰后重建的社會風尚?,這種風尚減輕了個人追求私利的欲望,以公共事業至上。在日常生活中,很多領域也都有服務他人的風尚,如醫生、護士、老師、軍人等,他們在履行職責時,并不僅僅以金錢為衡量標準,在很大程度上,是有“人們需要他們的服務”這種認知上的原因。至于如何形成這種社會風尚,柯恩卻未作具體說明。
其二是社會技術的局限性。柯恩認為人性在社會主義實現時所起的作用是輔助性的,社會技術的限制才是根本性的因素。“從根本上說,我們的問題并不在于人性的自私,而在于我們缺乏一種相配的組織技術:我們的問題是設計問題。”?這個問題會由于我們人性中的自私傾向而更加惡化。因此,如何克服現有的技術困難設計出社會主義的運行機制,乃是實現社會主義所面臨的最主要的問題。
實踐證明,中央計劃模式的經濟已經災難性地失敗了,而市場經濟由于貪婪和恐懼這種在道德上欠缺的動機會導致大范圍的結果不平等,也被排除在外。社會主義經濟何去何從,是個很大的問題。那么,市場社會主義這種方式是否可行呢?在柯恩看來,在市場社會主義中,資本與勞動的分離狀態被廢除了,代之以全部勞動者擁有企業的資本,不存在與勞動者對立的資本家。但市場社會主義的缺陷也很明顯:在這種經濟制度下,存在因天賦而獲利的非正義的分配,而且有市場就會存在競爭,必然導致輸家與贏家,這將大大損害社會主義的平等。再者,市場社會主義中的交易本質上與資本主義制度下的交易是相同的,都是為了獲利,這也會損害共享。柯恩在野營旅行中表達了他理想的經營模式,即一種共同擁有的互惠式的共享。在共享中,本著奉獻同胞的精神去生產:我為你服務不是因為能得到什么回報,而是因為你需要這種服務,而你給我提供服務也是基于相同的原因。這是一種互惠的愿望,與市場機制有著本質的不同,不只是把對方看作工具,也是目的。因此,這種共享反對市場原則,這種互惠在市場社會主義中也無法流行。
野營旅行的設定具有限定的時間、空間與人數,個人選擇很容易就能與柯恩理想的平等與共享一致。對于如何在復雜的全社會范圍內復制野營旅行,以及什么時候能實現的問題,柯恩則是不可知論者。他說“我們不知道如何在大的社會范圍內與平等和共享相一致地實踐個人選擇”,至于未來是否可以實現三者的一致性,“我是不可知論者”?。
柯恩在其學術生涯中一直都很重視對社會主義的研究,他汲取蘇聯、東歐及我國社會主義實踐過程中的中央計劃經濟模式的教訓,結合現有的經濟制度,創造性地提出了一種新的排除了國家所有的集體共有制形式,使社會主義因比資本主義更平等而更吸引人,并在《為什么不是社會主義》一書中以理論假設的方式論證了他的社會主義設想。
柯恩對社會主義制度的探索及其對社會主義優越性所進行的道德辯護,回擊了西方學者對社會主義否定的理論,填補了經典馬克思主義對社會主義為什么在道義上是正確的理論論證的缺失,回答了社會主義在當代的可行性問題,為所有進行社會主義實踐的國家貢獻了寶貴的思想財富,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但與之并存的是,柯恩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依然有缺憾。
首先,或許是由于缺乏專門論述,柯恩盡管對社會主義的三個基本問題很重視,但都只是給出了模糊的答案。尤其是對第一個“社會主義是什么社會”的問題,他只是泛泛地把它限定為排除了中央計劃式的生產物品共有制,然后以一個旅行式的假設進行了闡釋,而沒有具體解釋這種集體共有的經濟體制的形態、結構、運行等問題。
其次,柯恩設想的社會主義社會以否定市場經濟為背書。可是,如果沒有市場提供信息,生產者與消費者無法調整他們的生產行為;如果沒有市場調節和市場競爭,社會資源就得不到優化配置,社會生產力就會下降。對這些必然會被提出的疑問,柯恩沒給出相應的理論說明和現實對策。
最后,在柯恩的理論中,社會主義因為比其他社會制度更平等,所以是值得人們欲求的。但是他對社會主義可行性問題的論述,最終給出的卻是不可知論的答案,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這個理論的吸引力。而且,在柯恩理想的社會主義社會,需要依靠人性的慷慨和利他、互惠等精神來解決社會中遇到的由選擇運氣導致的不平等難題,而人性慷慨和互惠精神之類又全靠社會風尚的引領,這就更加劇了其理論的“烏托邦”色彩。因為這些出自內心自律的東西,都不是必然會有的,而且即使會有,也勢必存在個體差異,從而使不同地方的互惠仍存在不平等。這就難怪,柯恩會被有些學者稱之為“道德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者”?,而其理論則被徐友漁稱之為“典型的學院派馬克思主義,其特征是:為理論上自圓其說不顧情理,不管實際”?。
注釋:
① Jan Narveson,A Review of If You’re an Egalitarian,How Come You’re So Rich?,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2001,p.132.
②李華榮:《平等主義的良心——柯亨思想的一種政治哲學考量》,載《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10頁。
③G.A.Cohen,The Future of a Disillusion,New Left Review,1991(190),p.12.
④ G.A.Cohen,History,Labour,and Freedom:Themes from Marx,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p.xii.
⑤⑥???? G.A.Cohen,The Moral Case for Marxism,The Philosophers’Magazine,winter,1997,p.38,p.38,p.39,p.42,p.42,p.41.
⑦ 段忠橋:《社會主義優于資本主義在于它更平等——科恩對社會主義的道德辯護》,《學術月刊》2011年第5期。
⑧⑩???? G.A.Cohen,Why Not Socialis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9,p.4,p.6,pp.56-57,p.55,pp.57-58,p.76.
⑨G.A.Cohen,Why Not Socialism,Philosophy and World Problems,2001(3),p.301.
?G.A.Cohen,Self-ownership,Freedom and E-qualit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p.3.
? ? ? ? ? ? ? G.A.Cohen,If You’re an Egalitarian,How Come You’re So Rich?,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1,p.107,p.115,p.38,p.103,p.103 p.77,p.44.
?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9頁。
?G.A.Cohen,On the Currency of Egalitarian Justice,Ethics,1989,p.917.
?G.A.Cohen,Socialism and Equality of Opportunity,Michael Rosen,Jonathan Wolff,Political Thought,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p.354.
?G.A.Cohen,On the Currency of Egalitarian Justice,and Other Essays in Political Philosoph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11,p.13.
? [美]約翰·羅爾斯:《正義論》,何懷宏、何包鋼、廖申白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65頁。
? [美]約翰·羅爾斯:《作為公平的正義(正義新論)》,姚大志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23頁。
? [英]G·A·柯亨:《自由所有、自由和平等》,李朝暉譯,東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148頁。
? [英]G·A·柯亨:《馬克思與諾齊克之間》,呂增奎編,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65頁。
? [加]羅伯特·韋爾、凱·尼爾森:《分析馬克思主義新論》,魯克儉、王來金、楊潔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389頁。
? 徐友漁:《自由的言說》,長春出版社1999年版,第33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