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近40年中國財政史研究的進展與反思

2019-11-26 10:43:23
江漢論壇 2019年4期
關鍵詞:研究

陳 鋒

近十數年來,財政史學者對中國財政史研究多有評述,較有代表性的文章如陳明光、鄭學檬《中國古代賦役制度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陳明光《20世紀中國古代財政史研究評述》、《20世紀唐代兩稅法研究評述》,包偉民《宋代財政史研究述評》、《走向自覺——近百年宋代財政史研究回顧與反思》,陳鋒《20世紀的清代財政史研究》、《20世紀的晚清財政史研究》,申學鋒、張小莉《近十年晚清財政史研究綜述》,歲有生《清代地方財政史研究述評》,孫兵《20世紀以來明代地方財政史研究述評》等等①。這些評述文章,或總體,或斷代,或專題,均值得參考。特別是《20世紀中國財政史研究概要》一書,洋洋50萬言,對20世紀各斷代財政史的研究評述最為細致②。在前此學者評述的基礎上,本文主要論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財政史研究的主要成就及存在的問題。

一、近40年中國財政史研究的主要成就

“改革開放”40年,中國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對歷史學者的學術研究特別是比較專門化的財政史研究而言,有三個凸顯的特征:一是長時期的安定的研究環境。在中國學術史上,恐怕沒有任何時期、任何一代學者可以與近40年的安定學術環境相比,40年不間斷的研究,既造就了一代學者,也出現了精深的研究成果。二是高考制度的改革。1977年恢復高考,1978年以后,新一代學子入學、畢業、從事科研,在老一輩學者仍然可以從事學術研究以及他們的言傳身教之下,使幾乎難以為繼的學術斷檔得以彌合,財政史研究隊伍迅速成長,各斷代財政史名家不乏其人,新時期財政史研究的代表人物大多是教育制度改革的受益者。三是財政史研究的穩定性和自主性?!案母镩_放”首先是思想的解放,思想的解放對學術研究而言,意味著新思想、新理論、新方法的引入,意味著視角的轉換和領域的拓展。財政史研究專門化程度較高,不論是材料來源還是研究路徑,“公允性”、“學術性”、“技術性”明顯,不易受價值判斷的影響或所謂的“范式”制約,基本上沒有研究禁區,有利于研究課題的選擇和研究的深入。凡此,可以視作近40年中國財政史研究取得巨大成就的前提條件。

近40年中國財政史研究的繁榮,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加以概括。

1.新的研究材料的發掘和運用,促進了相關問題的研究

材料是歷史研究的基礎,新材料是新問題的鎖鑰,一如陳寅恪的名言:“一時代之學術,必有其新材料與新問題”。財政史研究的突破,尤其需要新的具體的翔實的材料。新的研究材料的發掘主要是指秦漢三國簡牘、敦煌吐魯番文書和清代檔案。

秦漢簡牘的發現及整理,在改革開放之前就已經存在,并逐漸成為專門之學。20世紀80年代之后,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土木工程的高速發展,以及考古事業的進展,秦漢三國簡牘大量發現。如秦簡牘,從1975年底湖北云夢睡虎地11號秦墓出土簡冊開始,到2013年湖南益陽兔子山遺址出土二世詔書,秦簡牘先后發現13批,其中可見文字的簡牘超過23000枚。正如陳偉所說:“秦簡牘的發現、整理與研究,深刻改變了秦國、秦代的文獻狀況和歷史認知,是中國現代學術史上的重大事件”③。而1996年在湖南長沙走馬樓出土的三國時期吳國的簡牘數量大約有10余萬枚,被譽為“世紀性學術大發現”,這批竹簡多達200余萬字,其中有大量的賦稅文書。與此同時,秦漢三國簡牘的整理與出版蔚為壯觀,1978年文物出版社推出《睡虎地秦墓竹簡》后,《關沮秦漢墓簡牘》、《龍崗秦簡》、《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居延漢簡甲乙編》、《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秦簡牘合集》等等陸續出版。秦漢簡牘的研究著作,也蔚為壯觀,如高敏《云夢秦簡初探》 (1979年)、《長沙走馬樓簡牘研究》 (2008年),陳偉《包山楚簡初探》 (1996年)、《秦簡牘整理與研究》 (2017年),于振波《走馬樓吳簡初探》 (2004年),李學勤《簡帛佚籍與學術史》 (2007年),中國社科院簡帛研究中心《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研究文集》 (2007年),汪桂?!肚貪h簡牘探研》 (2009年),蔣福亞《走馬樓吳簡經濟文書研究》 (2012年),等等。這些著作或多或少的涉及到賦稅財政的研究。

朱德貴的財政史專著《漢簡與財政管理新證》(2006年),則主要依據漢簡寫成,是利用簡牘研究財政史的代表性成果。利用秦漢三國簡牘研究賦稅財政的論文就更多,如高敏《從江陵鳳凰山10號漢墓出土簡牘看漢代的口糧、算賦制度》 (1983年),陳偉《鄂君啟節與楚國的免稅問題》 (1989年),王子今《張家山漢簡〈金布律〉中的早期井鹽史料及相關問題》 (2003年),朱德貴《張家山漢簡與漢代戶賦制度新探》 (2006年),李恒全《漢初限田制和田稅征收方式——對張家山漢簡再研究》 (2007年),陳明光《走馬樓吳簡所見孫吳租稅稽征實務述論》 (2008年),沈剛《長沙走馬樓三國竹簡納布記錄析論》 (2010年),李偉《從鳳凰山漢簡看西漢地方財政稅收》 (2010年),彭浩《秦和西漢早期簡牘中的糧食計量》 (2012年),陳偉《關于秦與漢初“入錢缻中”律的幾個問題》(2012年)、《里耶秦簡所見的“田”與“田官”》(2013年)等等。先秦及秦漢三國的文獻資料向稱缺乏,如果沒有秦漢三國簡牘的發掘與運用,這一時期的財政史研究很難有所突破。

如所周知,敦煌吐魯番文書中保存了一批反映唐五代時期賦役及財政制度的寫本,李錦繡《敦煌吐魯番文書與唐史研究》 (2006年),已經對敦煌吐魯番文書與唐代均田制和相關賦稅財政的研究有比較充分的論述。相關的代表性論文如宋家鈺《唐代的手實、戶籍與計帳》 (1981年),唐長孺《唐西州諸鄉戶口帳試釋》 (1983年),翁俊雄《唐代計帳制度探索》 (1988年),李錦繡《唐前期支度國用計劃的編制及實施》 (1991年),趙云旗《從敦煌吐魯番文書看唐代土地買賣的管理機制》(1998年),張榮強《從計斷九月到歲終為斷——漢唐間財政年度的演變》 (2005年),吳樹國《試論唐前期吐魯番地區戶稅的幾個問題》 (2007年),楊際平《論唐代手實、戶籍、計帳三者的關系》(2014年)等,都值得特別注意。陳國燦的論文集《唐代的經濟與社會》 (1999年),朱雷的論文集《敦煌吐魯番文書論叢》 (2000年),所探討的賦稅財政制度篇章,主要利用了敦煌吐魯番文書。

清代檔案的發現與利用,也是20世紀的重要學術事件。自從清代檔案發現之日起,就有陸續的整理和刊布。進入80年代以后,特別是隨著清史工程的啟動,清代檔案的整理與出版進入快車道。據統計,目前僅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所保存的1000余萬件清代檔案中,已經整理200余萬件。除《歷史檔案》、《清代檔案史料叢編》定期整理編輯出版清代檔案資料外,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選出版的與財政相關的檔案如《清代朱批奏折財政類目錄》 (1990—1992年),《清代地租剝削形態》(1982年),《清代漕運史料匯編》 (1982年),《康熙朝漢文朱批奏折匯編》 (1984—1985年) ,《雍正朝漢文朱批奏折匯編》 (1989—1991年),《光緒朝朱批奏折》 (1995—1996年) ,《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民變檔案史料》 (1985年) ,《庚子事變清宮檔案匯編》 (2003年),《清代軍機處電報檔匯編》 (2005年),《雍正朝內閣六科史書·戶科》(2007年),《清宮揚州御檔》 (2010年),《清宮頤和園檔案·營造制作卷》 (2015年)等。這些檔案匯編中包括了許多財政史料,有的還有財政史料專集,如《歷史檔案》輯錄了《順治年間設關榷稅檔案選》、《順治年間征收雜稅史料選》、《順治年間兩淮鹽務題本》等,《清代檔案史料叢編》輯錄了《順治十八年加派練餉》、《順治年間清查起科明藩田產》、《大學堂經費問題史料》等。除中央檔案外,地方檔案如巴縣檔案、南部縣檔案、清水江文書等,也相繼整理出版。因清史工程而整理出版或影印出版的檔案資料及其他財政資料如《清末民國財政史料輯刊》 (2007年),《清末民國財政史料輯刊補編》 (2008年),《國家圖書館藏清代稅收稅務檔案史料匯編》 (2008年),《晚清財政說明書》 (2015年),《太平天國財政經濟資料匯編》 (2017年),這些檔案資料及相關財政資料的整理出版,極大的促進了清代財政史的研究,從而使清代財政史的研究成果在斷代財政史研究中尤為突出。

2.財政通史、斷代財政史、專題史以及有關論文集的出版,空前活躍

在20世紀上半葉,即有胡鈞《中國財政史講義》,徐式莊《中國財政史略》,常乃德《中國財政制度史》,劉秉麟《中國財政小史》,楊志濂《中國財政史輯要》,劉不同《中國財政史》出版,這些著作開財政通史撰寫之門徑,其意義不可小覷,但大多簡要和程式化。1978年以后,首先有中央財政金融學院財政教研室編寫的《中國財政簡史》(1978年)出版,隨后有多種財政史教材出版,這些教材大多分為財政收入、財政支出、財政管理等門類,條塊分割,依然簡要和程式化,只是一般性的教材,只有周伯棣《中國財政史》 (1981年)達到了較高的學術水準。這與改革開放之初財政史研究在總體上處于起步階段相關聯。

近十多年來,隨著多卷本《中國財政通史》的出版,財政通史的研究才有了根本性的改變。多卷本《中國財政通史》有兩種,茲事體大,為了便于總結經驗,不妨分別將撰寫人列出:

項懷誠主編《中國財政通史》12卷12冊,中國財經出版社2006年出版。第1卷《中國財政起源和夏商西周卷》,吳才麟。第2卷《春秋戰國秦漢卷》,黃文模、李洪波。第3卷《魏晉南北朝卷》,李煒光。第4卷《隋唐卷》,孫翊剛。第5卷《五代兩宋卷》,葉青。第6卷《遼、金、元卷》,趙云旗。第7卷《明代卷》,陳光焱。第8卷《清代卷》,陳光焱。第9卷《中華民國卷》,劉孝誠。第10卷《革命根據地卷》,李煒光。第11卷《當代卷》,趙全厚。第12卷《大事記》,史衛。

葉振鵬主編《中國財政通史》10卷18冊,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出版。第1卷《先秦財政史》,楊華、段君峰。第2卷《秦漢財政史》 (上、下),楊際平。第3卷《魏晉南北朝財政史》 (上、下),陳明光、王萬盈。第4卷《隋唐五代財政史》(上、下),陳明光、孫彩虹。第5卷《宋遼西夏金元財政史》 (上、下),上冊黃純艷,下冊劉云。第6卷《明代財政史》,張建民、周榮。第7卷《清代財政史》 (上、下),上冊陳鋒,下冊陳鋒、蔡國斌。第8卷《中華民國財政史》 (上、下),焦建華。第9卷《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財政史》(上、下),李煒光、趙云旗。第10卷《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史》 (上、下),上冊陳光焱,下冊葉青、鄢圣鵬。

項懷誠主編《中國財政通史》,在財政部項部長的領導下,成書較快。葉振鵬主編《中國財政通史》,陳明光和我名列副主編,陳明光負責五代以前部分,我負責宋代以后部分,陳明光用力尤多。先從編撰學術史《20世紀中國財政史研究概要》起始,歷時十余年。兩部書的分卷不太一樣,應該說后者更為合理。兩部書各卷的作者有少量重合,但執筆的卷別不一樣,應該說后者更代表了作者的研究專長。兩部書的體例結構、寫作理念、研究深度以及學術規范,更表現出許多不同,值得認真體味。葉振鵬主編《中國財政通史》在出版后獲得國家政府圖書獎,也許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學術界和讀者的認可。

黃天華《中國財政制度史》 (2017年),4卷480萬字,以一人之力編寫皇皇巨著,確實不容易,值得贊揚。但媒體的宣傳報道多有不實。該書存在的問題后面還會有所涉及。

關于斷代財政史,之前只有賈士毅《民國財政史》、《民國續財政史》以及賈德懷《民國財政簡史》、鞠清遠《唐代財政史》等為數極少的幾種。改革開放之后最先出版的斷代財政史當屬馬大英《漢代財政史》 (1983年)和楊蔭溥《民國財政史》(1985年)④,之后陸續出版多種,如吳才麟《史前經濟與財政起源》 (1990年),蔡次薛《隋唐五代財政史》 (1990年),陳明光《唐代財政史新編》(1991年)、《六朝財政史》 (1997年),汪圣鐸《兩宋財政史》 (1995年),李錦繡《唐代財政史稿》(上卷,1995年,下卷,2001年),黃純艷《宋代財政史》 (2013年),倪玉平《清嘉道財政與社會》(2013年),左治生《中國近代財政史叢稿》 (1987年),孫文學主編《中國近代財政史》 (1990年),鄧紹輝《晚清財政與中國近代化》 (1998年),周育民《晚清財政與社會變遷》 (2000年),周志初《晚清財政經濟研究》 (2002年),史志宏、徐毅《晚清財政:1951—1894》 (2008年),倪玉平《從國家財政到財政國家——清咸同年間的財政與社會》 (2017年)等等。上述葉振鵬主編《中國財政通史》之《先秦財政史》、《秦漢財政史》、《魏晉南北朝財政史》、《隋唐五代財政史》、《宋遼西夏金元財政史》、《明代財政史》、《清代財政史》、《中華民國財政史》、《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財政史》、《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史》,也構成了完整的較為系統較為深入的斷代財政史序列。

各斷代財政史家也有論文集出版,如彭澤益《十九世紀后半期的中國財政與經濟》 (1983年),湯象龍《中國近代財政經濟史論文選》 (1987年),宋家鈺的論文集《唐朝戶籍法與均田制研究》(1988年),韋慶遠《明清史辨析》 (1989年),陳鋒《陳鋒自選集》 (1999年)、《清代財政史論稿》(2010年)、《中國財政經濟史論》 (2013年),李煒光《中國財政史述論稿》 (2000年),陳明光《漢唐財政史論》 (2003年),張榮強《漢唐籍帳制度研究》 (2010年),魏光奇《清代民國縣制和財政論集》 (2013年)等。前輩財政史家除梁方仲先生有《梁方仲文集》 (2008年),崔敬伯先生有《崔敬伯財政文叢》 (2015年) 出版,以及《彭雨新文集》即將出版外,其他少有整理出版。崔敬伯先生、湯象龍先生、梁方仲先生、彭雨新先生、彭澤益先生等⑤,是財政史研究的開拓者,他們的論文大多發表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或改革開放以前,他們論文集或文集的出版留下了寶貴的財富。其他學者的論文集則基本上是新時期財政史研究前沿的代表。

專題史包括兩種形式,一是通代專題史,二是斷代專題史。

通代專題史,以出版先后而言,如周伯棣《中國財政思想史稿》 (1981年),郭道揚《中國會計史稿》 (上冊,1982年;下冊,1988年),孫翊剛、董慶錚主編《中國賦稅史》 (1987年),殷崇浩等《中國稅收通史》 (1991年),宋昌斌《中國古代戶籍制度史稿》 (1991年),葉世昌等《中國貨幣理論史》 (1993年),姚遂《中國金融思想史》 (1994年),鄭學檬主編《中國賦役制度史》 (1994年),王成伯主編《中國賦稅思想史》 (1995年),黃惠賢、陳鋒主編《中國俸祿制度史》 (1996年),郭正忠主編《中國鹽業史》 (1997年),李埏、武建國主編《中國古代土地國有制史》 (1997年),吳琦《漕運與中國社會》 (1999年),孫翊剛《中國財政源流考》 (2001年),張家驤主編《中國貨幣思想史》 (2001年),付志宇《中國稅收思想發展論綱》(2001年),傅光明《中國財政法制史》 (2002年),李金華主編《中國審計史》 (2004年),方寶璋《中國審計史稿》 (2006年),孫文學主編《中國財政思想史》 (2008年),黃天華《中國稅收制度史》(2009年),吳慧《中國鹽法史》 (2013年)、陳明光《中國古代的納稅與應役》 (2013年)等。

斷代專題史,以朝代及出版先后而言,如周國林《戰國迄唐田租制度研究》 (1993年),錢劍夫《秦漢賦役制度考略》 (1984年),羅慶康《西漢財政官制史稿》 (1989年),郭浩《漢代地方財政研究》 (2011年),張澤咸 《唐五代賦役史草》(1986年),葛承雍《唐代國庫制度》 (1990年),郭正忠《宋代鹽業經濟史》 (1990年),包偉民《宋代地方財政史研究》 (2001年),方寶璋《宋代財經監督研究》 (2001年),黃純艷《宋代茶法研究》 (2002年),高樹林《元代賦役制度研究》(1997年),伍丹戈《明代土地制度和賦役制度的發展》 (1983年),唐文基 《明代賦役制度史》(1991年),鮑彥邦《明代漕運研究》 (1995年),欒成顯《明代黃冊研究》 (1998年),程利英《明代北直隸財政研究——以萬歷時期為中心》(2009年),邊俊杰《明代的財政制度變遷》 (2011年),萬明、徐英凱《明代〈萬歷會計錄〉整理與研究》(2015年),張學君、冉光榮《明清四川井鹽史稿》(1984年),李三謀《明清財政史新探》 (1990年),劉志偉《在國家與社會之間——明清廣東里甲賦役制度研究》 (1997年),陳支平《民間文書與明清賦役史研究》 (2004年),紀麗真《明清山東鹽業研究》 (2009年),陳支平《清代賦役制度演變新探》 (1988年),陳鋒《清代鹽政與鹽稅》 (1988年),宋良曦、鐘長永《川鹽史論》 (1990年),彭雨新《清代土地開墾史》 (1990年),陳鋒《清代軍費研究》 (1992年),袁良義《清一條鞭法》(1995年),彭云鶴《明清漕運史》 (1995年),李文治、江太新《清代漕運》 (1995年),許毅等《清代外債史論》 (1996年),何平《清代賦稅政策研究》 (1998年),張小也《清代私鹽問題研究》(2001年),祁美琴《清代榷關制度研究》 (2004年),倪玉平《清代漕糧海運與社會變遷》 (2005年),黃國信《區與界:清代湘粵贛界臨地區食鹽專賣研究》 (2006年),陳鋒《清代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研究》 (2008年),史玉華《清代州縣財政與基層社會》 (2008年),鄧亦兵《清代前期關稅制度研究》 (2008年),周琍《清代廣東鹽業與地方社會》 (2008年),倪玉平《清朝嘉道關稅研究》(2010年),廖聲豐《清代常關與區域經濟研究》(2010年),歲有生《清代州縣經費研究》 (2013年),史志宏《清代戶部銀庫收支和庫存研究》 (2014年),倪玉平《清代關稅:1644—1911》 (2017年),余慶元《清代徽州魚鱗圖冊研究》 (2017年),葉松年《中國近代海關稅則史》 (1991年),王宏斌《晚清貨幣比價研究》 (1990年),陳詩啟《中國近代海關史·晚清部分》 (1993年),戴一峰《近代中國海關與中國財政》 (1993年),戴建兵《中國近代紙幣》 (1993年),姚會元《中國貨幣銀行》(1993年),張連紅《整合與互動:民國時期中央與地方財政關系研究》 (1999年),姜良芹《南京國民政府內債問題研究》 (2003年),劉增合《鴉片稅收與清末新政》 (2005年),馬陵合《晚清外債史研究》 (2005年),馬金華 《中國外債史》(2005年),申學鋒《晚清財政支出政策研究》(2006年),夏國祥《中國近代稅制思想研究》(2006年),付志宇《中國近代稅制流變初探》(2007年),張寧《中國近代貨幣史論》 (2007年),朱紅瓊《中央與地方財政關系及其變遷史》(2008年),潘國旗《近代中國地方公債研究——以江浙滬為例》 (2009年),付志宇《近代中國稅收現代化的思想史考察》 (2010年),彭立峰《晚清財政思想史》 (2010年),武普照《近現代財政思想史》 (2010年),馬金華《外債與晚清政局》(2011年),劉增合《“財”與“政”:清季財政改制研究》 (2014年),張侃《中國近代外債制度的本土化與國際化》 (2016年)等等。這里羅列了一些主要的成果,此種羅列主要在于展示財政專題史研究經過數十年的努力,成果眾多,涉及到思想、政策、會計、審計、國庫、土地、戶籍、冊籍、田賦、徭役、關稅、鹽稅、茶法、漕運、軍費、俸祿、貨幣、金融、公債、內債、外債、中央財政、地方財政等許多方面,呈現出覆蓋面廣并且題材多樣的特征。

可以說,40年來,不論是財政通史、斷代財政史,還是專題財政史,其規模、數量、深度,都達到了空前的程度,超過以往任何一個歷史時期。

3.財政史研究的新方法與新視野屢屢展現

前述秦漢簡牘、敦煌吐魯番文書以及清代檔案等新材料的運用,屬于一種新方法,數據庫運用、計量分析等也是一種新方法。大凡一種新方法的運用,都會出現一些不同于以往的成果。這里說的“新方法”是指新的財政史研究內容或研究體系、研究模式的建構。

以往(包括改革開放初期)的財政史研究,基本上形成了財政收入、財政支出、財政管理三大塊的固定程式,分析較有代表性的著作即可一目了然。馬大英《漢代財政史》的章目為:財政收入概略,田租,徭役與更賦,算賦和口賦,關稅與市租,牲畜稅與貰貸稅,山川園池收入,專賣收入,鬻爵賣官與贖罪收入,貢獻收入;財政支出概略,官制與俸給支出,軍費支出,經濟事業支出,教育文化支出,宗教迷信支出,災荒賑恤支出,皇室支出;屯田;貨幣與財政;財務行政與上計吏;官奴婢、刑徒、奴隸勞動。周伯棣《中國財政史》分為“周以前的財政”、“周代的財政”、“秦漢的財政”、“魏晉南北朝的財政”、“隋唐的財政”等章,“秦漢的財政”等章均是整齊劃一的分財政支出、財政收入、財務行政加以論述。這種固定程式被各種版本的財政史教材(包括最新版的財經院校教材)所沿襲。說到底,這種固定的論述模式是就財政論財政的研究方法,沒有突破制度史的范疇。

新一代財政史家的研究,在研究體系和研究模式方面已經有較大的改觀,筆者的《清代軍費研究》已經不是單純的軍費研究,除在有關章節中涉及軍費與軍政、餉制與兵制外,列有 “戰爭、軍費與社會經濟”專章,分別探討戰爭對社會經濟的一般影響,軍費籌措對社會經濟的影響,戰時、戰后的賑濟與蠲免對社會經濟恢復和發展的影響,戰后社會經濟恢復的其他措施,遵循著軍費——軍政——財政——經濟——社會的研究理路。筆者在《清代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研究》引言“基本思路與分析框架”中也指出:“傳統社會的國家財政,從總體上體現著國家政權為實現其職能,對一部分社會產品進行分配和再分配而形成的以國家為主體的分配關系。這種分配關系的簡明形式就是國家對財政收入與支出的把握,其實質則是國家憑藉權力對剩余產品的占有和重新分配?!斦c經濟相互作用、密切關聯。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和不同的歷史背景之下制定的財政政策,雖然由于政策目標的不同而表現出諸多效果差異,但從總體上看,傳統社會的經濟政策更多地表現為一種財政政策,統治者對經濟的重視,毋寧說是對財政的重視,在經濟活動中,財政問題被首先考慮是毋庸置疑的。即便如此,財政政策的制定與實施,也必然是社會經濟的反映并進而影響到社會經濟。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總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種聯系表現為二者之間的協調、制約與相互影響。以現代意義上的貨幣政策所包含的諸多內容來衡量,清代的貨幣政策當然是不完備的,在‘理財’、‘裕國’的主旨下,它往往被視作財政政策的一種手段而存在。即便如此,清代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也還是有著各自偏重的領域或范圍。清代的財政政策,主要圍繞著財政收入與財政支出而運作,并對財政體制乃至社會經濟產生直接的影響。清代的貨幣政策則主要是對貨幣發行和流通的控制。當然,由于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關聯以及銀、錢比價的變動和通貨膨脹等因素,貨幣政策對社會經濟的影響也是明顯的。而且,貨幣作為‘流通的偉大車輪’(亞當·斯密語),碾過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對人民日常生活的影響也無處不在”。這也是我對相關問題的思考,所以再次引述。也正是在這種認識的基點上,所以將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作為一個整體加以研究,并將似乎是社會、經濟史的一些問題進行探討,意旨在于標明財政問題從來就不是單純的財政問題,社會、經濟事項也必然與財政關聯。

包偉民《宋代地方財政史研究》所列專章“宋代地方財政窘境及其影響”、“地方財政區域間不平衡問題”、“關于賦稅征發的階級不平等性問題”,也是將財政、賦稅問題與社會、階層、經濟、民生進行統合。劉志偉《在國家與社會之間——明清廣東里甲賦役制度研究》,周育民《晚清財政與社會變遷》,劉增合《鴉片稅收與清末新政》、《“財”與“政”:清季財政改制研究》,倪玉平《清嘉道財政與社會》、《從國家財政到財政國家——清咸同年間的財政與社會》、《清代漕糧海運與社會變遷》,廖聲豐《清代常關與區域經濟研究》,史玉華《清代州縣財政與基層社會》,鄧紹輝《晚清財政與中國近代化》,書名本身也已經標示出財政史研究框架結構的新走向。

不管是否承認,歷史研究從來都不是單純的學術研究,研究課題的選擇必然伴隨著時代脈搏,財政史研究的新視野必然與改革開放的歷史變局相契合。在改革開放之初,財政史研究大多是老課題的延續或翻新⑥。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有關歷史上財政改革、財政變革、財政轉型、財政審計、財政監督、財政調度、財政預算、軍費支出、俸祿支出,以及財政思想與財政政策的關系、稅收與吏治的關系、中央財政與地方財政的關系、財政奏銷與財政內銷外銷的關系、財稅管理機構的職能變化等既有歷史意義又有現實意義的課題逐漸進入研究者的視野。同時,隨著改革開放以來稅收領域出現的問題以及國家財政政策越來越重視稅收種類的調整、納稅人的利益以及越來越關心民眾福祉,歷史上的苛捐雜稅以及新的稅種的征收也引起研究者的重視,不斷有文章發表,并且取得引人注目的成績。

比如中央財政與地方財政的關系研究,除前述郭浩《漢代地方財政研究》、包偉民《宋代地方財政史研究》、歲有生《清代州縣經費研究》、史玉華《清代州縣財政與基層社會》、朱紅瓊《中央與地方財政關系及其變遷史》等專著外,江曉敏《唐宋時期的中央與地方財政關系》 (2003年),包偉民《從宋代財政史看中國古代國家制度的地方化》(2007年),陳鋒《清代中央財政與地方財政的調整》 (1997年)、《清代財政制度創新與近代財政體制發端》 (2017年)、《明清變革:國家財政的三大轉型》 (2018年),楊國安《集權與分權:清代中央與地方財政關系及其調整》 (2017年)、魏光奇《清代后期中央集權財政體制的危機》 (1986年),戴一峰《晚清中央與地方財政關系:以近代海關為中心》 (2000年),杜恂誠《民國時期的中央與地方財政劃分》 (1998年),潘國旗《從中央與地方財政關系看國民政府時期的地方公債》(2016年),焦建華《現代化進程中的集權與分權:南京國民政府分稅制改革再探討》 (2015年)等等,都是這一方面的代表作。

再如雜稅研究,劉浦江《金代雜稅論略》(1996年),陳高華《元代商稅初探》 (1997年),陳鋒《清代前期雜稅概論》 (2015年)、《再論清代前期的雜稅與財政》 (2017年,與王燕合作),李玉《晚清印花稅創行源流考》 (1998年),周國平《晚清廣東賭餉探析》 (2001年),徐毅《晚清捐稅綜論——以1851—1894年為背景》(2009年),凌滟《清末廣東賭餉與地方財政》 (2013年)等,都值得注意。其中以王燕近年的研究最為突出,除完成近50萬字的《晚清雜稅研究》的博士論文外,陸續發表《晚清雜稅名目及其產生之必然性初探》(2013年)、《晚清雜稅的征收特征》 (2014年)、《晚清財政攤派與雜稅產生之研究》 (2015年)、《試論晚清雜稅的不確定性特征》 (2016年)、《晚清妓捐征收與警費之來源》 (2017年)、《晚清財政變革與國計民生》 (2018年)、《晚清雜稅與雜捐之別芻論》 (2018年)、《晚清印花稅的引進與窒礙》 (2018年)等一系列文章,引起學界的注意。

又如新稅種的研究,以魏文享近年對所得稅的研究,柯偉明對營業稅的研究最為集中。魏文享先后發表了《近代職業會計師與所得稅法的推進》(2013年)、《國家稅政的民間參與——近代中國所得稅開征進程中的官民交涉》 (2015年)、《“對逃稅作戰”:近代直接稅征收中關于逃稅問題的論述》(2016年)、《淪陷時期的天津商會與稅收征稽——以所得稅、營業稅為例》 (2016年)、《抗訴與協征之間:近代天津商人團體與所得稅稽征》 (2017年)、《華洋如何同稅:近代所得稅開征中的外僑納稅問題》 (2017年)、《近代所得稅的稅制演變與征收實踐》 (2018年)等文;柯偉明連續發表了《南京國民政府時期中央、地方與商界的稅收紛爭——1931年營業稅法頒布前后的分析》(2011年)、《民國時期地方稅收權力的流失——以1939—1949年重慶營業稅為中心的考察》 (2012年)、《戰時政府與商界的稅收關系——以四川營業稅稅率風波為中心的考察》 (2012年)、《論戰時四川營業稅制度的改革》 (2013年)、《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再論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營業稅征收制度》 (2013年)、《抗戰時期中央對地方營業稅的接收與改革》 (2014年)、《論民國時期的營業稅稅率與稅負》 (2015年)等文,成為對民國年間所得稅、營業稅研究的代表性學者。

新視野下新課題的選擇,不但有利于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也對財政史研究的拓展有重要意義。

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財政問題不但與國家機器的運轉、國家治理和社會穩定息息相關,而且關涉到人民的生存狀況、社會經濟的發展。由于歷史上財政問題的重要性,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也特別重視對歷史上財政問題的研究引導。近年,連續有重大招標項目立項,如2015年陳鋒《清代財政轉型與國家財政治理能力研究》 (武漢大學),2016年倪玉平《清代商稅研究與數據庫建設》 (清華大學),2016年魏文享《近代工商稅收研究》 (華中師范大學),2017年黃純艷《中國古代財政體制變革與地方治理模式演變研究》 (云南大學),由四個課題組聯合舉辦的“財稅史論壇”也連續舉辦,這在一定程度上標志著財政史研究蓬勃之象的展現。

二、近40年中國財政史研究存在的問題

“改革開放”40年來的中國財政史研究雖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但也存在著許多問題,值得反思,大要說來主要是四個方面。

一是財政學與歷史學對財政史研究的各自為政。財政史作為歷史學與財政學、經濟學的交叉學科,財經學界的學者和歷史學界的學者在研究歷史上的財政問題時體現各自的特色是毋容置疑的,但問題在于,歷史學界的學者注重史實的羅列和考辨,一般不太注意財政理論與方法的探討,影響到財政史研究的理論歸納和宏觀視野。財經學界的學者則大多不愿在史料的挖掘和考證史實上下功夫,人云亦云,以致錯訛百出。之所以如此,是由于對財政史的學科特征和本身的定位有關。財政史作為專史,具有交叉學科的特征,財政史學者的出身、經歷、學養不同,有的偏重于歷史學,有的偏重于財政學,研究方法會有所不同,但不管如何不同,并不能改變財政史的歷史學特征。筆者認為,財政史畢竟是歷史研究,一旦研究財政史,必須遵循歷史學的研究規律,盡量還原歷史,把財政史實縷述清楚,史料是基礎,實證是主要的手段,財政學以及經濟學理論與方法,只能是一種理論與方法,處于從屬的地位。吳承明先生認為:“實證主義是研究歷史的基本方法,不可須臾或離。中國史學自司馬遷起就是實證主義的,宋代加入義理,并改進因果論證。清代考據學、訓詁學出現盛況,20世紀初兼采考古學成果和西方考證方法,益臻完善?!洕返母鶕匀皇墙涍^考證的史料,在經濟史的研究中,一切經濟學理論都應視為方法論”⑦。這段話雖然是針對經濟史研究而言,但對財政史研究的定位也十分妥帖。歷史學界和財經學界從事財政史研究的學者應該加強交流,互相學習,取長補短。

二是一般歷史研究、經濟史研究對財政問題的漠視。筆者一向認為,財政史研究是制度史研究,財政史研究的主題是相關財政制度的分析,但由于財政是傳統社會統治者最為重視的類項,傳統社會的經濟政策更多地表現為一種財政政策,財政涉及并影響到社會的方方面面,牽一發而動全身,所以應該遵循財政——經濟——社會的研究路徑。反過來說,財政史又是研究經濟史、社會史的重要基礎,歷史上的大多數事項,均與財政有關,所謂歷史上的財政問題,往往是經濟問題、社會問題,財政與經濟、社會交織在一起。在這個意義上,一般性的歷史研究,特別是經濟史研究,應該對財政問題予以更多的關注。但是,即使與財政密切相關的一些重要的經濟史著作也缺乏對財政史的研究,如著名的經濟通史著作,趙德馨主編《中國經濟通史》 (2002年),除鄭學檬、陳明光等著述的第四卷,隋唐經濟史,陳鋒、張建民等著述的第八卷,清代經濟史,有較多的財政問題論述外,第一卷,先秦經濟史,由陳振中、羅運環、陳偉合著,僅有一章論述“夏商周時期的土地和賦役制度”,第三卷,魏晉南北朝經濟史,何德章著,第九卷,民國經濟史,王方中著,則基本沒有財政史的內容。又如周自強等主編《中國經濟通史》 (2000年)⑧,其中清代經濟卷分為上中下三冊,由方行、經君健、魏金玉主編,包括農業篇、手工業篇、商品流通篇、土地分配篇、地主經濟篇、農民經濟篇等,也基本沒有財政史的內容⑨。這不但反映出這些大型著作的編撰體例不一致,也更多的是由于有關作者不治財政史所致。而有些歷史研究、經濟史研究述評和總結性文章,也大多缺少對財政史研究的評論,如新近發表的張海鵬《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歷史學的發展》 (2018年),沒有涉及取得重大進展的財政史研究,魏明孔《改革開放40年來的中國古代經濟史研究述評》 (2018年),僅用如下數語評述:“另外,商業史、交通運輸、賦稅、財政等領域都有很多優秀成果,財政史研究中陳明光、汪圣鐸、李錦繡、王萬盈、陳鋒、倪玉平等學者的研究,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高度重視”。張海鵬為原任中國史學會會長,魏明孔為現任中國經濟史學會會長,是近代史學界和經濟史學界的權威學者,由于他們評論的對象不同,當然會有所側重,但對財政史的較少關注,不利于財政史研究的總結與進一步發展。

三是選題重復和學術研究的不規范。筆者在《20世紀的晚清財政史研究》中已經指出過:“學術研究的規范性不夠。關于這一個問題,近年已有不少文章進行指摘,也已有所好轉。這當然是值得高興的。晚清財政史研究的規范性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相當數量的論文選題重復,沒有新意或新意很少,甚至不乏拼湊抄襲,不斷地制造學術垃圾。二是有些論著既不進行學術史的檢討,也不借鑒或甚少借鑒他人的研究成果,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視野的受限,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有意無意的漠視”⑩。十多年過去了,這一問題依然存在,或者在急功近利的情勢下依然難以杜絕,不得不再次重申。

關于選題的重復。各斷代財政史的重復性論文舉不勝舉,重復性論文,后出者到底有多少新見,實在難以言說,前說“不斷地制造學術垃圾”已經是極而言之。前述兩種多卷本《中國財政通史》,動員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果認真比評,有些卷別,存在較多的問題,有許多經驗教訓值得總結。這種多卷本的大型著作,在整體規劃和選擇作者方面需要特別慎重,出版社在制定出版規劃時也需要特別慎重。即使是專著,選題重復的現象也非常突出,如前述斷代專題史專著,在清代關稅研究方面,有祁美琴《清代榷關制度研究》,鄧亦兵《清代前期關稅制度研究》,倪玉平《清朝嘉道關稅研究》、《清代關稅:1644—1911》,廖聲豐《清代常關與區域經濟研究》。在外債研究方面,有許毅等《清代外債史論》,馬陵合《晚清外債史研究》,馬金華《中國外債史》、《外債與晚清政局》,張侃《中國近代外債制度的本土化與國際化》等。從題目來看,基本類似。這些專著的作者都是已經成名的專家,論述當然會有所不同,也自然會有所衡量。我在這里想表達的意思是,老一輩學者極少有專題研究“撞車”的現象,如知悉“撞車”,會及時避讓(包括不拿出來發表)。當下研究財政史的學者眾多,選題重復或許難以避免。不管是論文還是專著,如果題目接近,就需要指明前者之是與非,就應該在論述主體(本體研究) 和相關問題(擴展研究)上有新的見解。寫到這里,正好看到趙世瑜新出版的《面目可憎——趙世瑜學術評論選》的“自序”:“有了有趣的想法,就把它寫出來,如果沒有,不要說寫書,寫文章也無聊,還不如睡覺”。大概也是這個意思。

關于學術研究的不規范。凡從事學術研究者必須遵守學術規范,自不待言。明目張膽的抄襲拼湊已經為大家深惡痛絕,這樣的“著作”已經少見,但也不是絕無僅有。因為我研究過軍費,所以當知道《中國歷代軍費研究》出版后,專門購買閱讀,結果大失所望,也大為吃驚?!吨袊鴼v代軍費研究》為王俊杰、龔澤琪、傅凌主編,海潮出版社2004年出版?。海潮出版社是隸屬于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司令部的綜合出版社,筆者見聞不廣,主編者沒有聽說過,經過網絡查詢,第一主編王俊杰擔任過武警總部后勤部部長、財務部部長。該書前言說:“是在引證了大量的歷史文獻、出土文書、考古文獻資料的基礎上寫成。為了擴展軍費研究領域,我們盡可能注明材料的來源。但是,因篇幅的關系,我們不可能一一注明出處,敬請學者、讀者諒解”。本書的出注極少,通篇幾乎沒有參考著作,確如編者所說“不可能一一注明出處”,其中清代軍費部分,大量抄襲筆者的《清代軍費研究》。應該說,王俊杰非專業研究者,或許可以“諒解”。上海財經大學黃天華教授的多卷本《中國財政制度史》,受到上海媒體的廣泛贊揚,其第四卷所列“清前期軍費開支數額”、“京城八旗官兵出征行裝銀”、“東北官兵出征行裝銀”、“蒙古官兵出征行裝銀”、“直省駐防官兵出征行裝銀”、“京城八旗官兵及跟役出征鹽菜銀”、“清前期各朝主要戰爭費用概計”等表,均注明引自王俊杰、龔澤琪、傅凌主編《中國歷代軍費研究》。而這些統計表均是《中國歷代軍費研究》抄自《清代軍費研究》。這樣,問題就來了,筆者的研究成果成為了《中國歷代軍費研究》的研究成果。黃天華的著作已經出注,或許也可以“諒解”,但不辨學術源流加以引用,混淆了視聽,貌似規范卻并不合規。查閱黃天華多卷本《中國財政制度史》附錄的“主要參考文獻”,不但“典籍與史料”僅為二十四史和資料匯編,有關“論著”,特別是歷史學界熟知的專著大多疏缺,這或許是某些財經學出身的財政史學者的通病。黃天華是著名的財政史專家,也有這樣的疏漏,不能不引起學界的注意。黃著不但連2006年出版的項懷誠主編的12卷本《中國財政通史》以及2013年出版的葉振鵬主編的10卷本《中國財政通史》沒有參考(據“后記”稱,該書“于2017年基本完稿”),甚至有媒體評論說該書“是該領域的奠基之作”,“填補了財政史研究領域的空白”,是“第一本屬于中國人自己的《中國財政制度史》”。這又意味著不但學術研究需要規范,學術評論也需要規范。

四是不同歷史時段研究的不平衡與相關財政問題研究的闕失。陳明光已經指出:“大體來說,對漢、唐、宋、清代前期的研究成果較豐富,對春秋戰國、秦朝、三國兩晉南北朝、遼西夏金元、明等朝代財政史的研究相對薄弱”?。雖然現在由于多卷本《中國財政通史》的出版,各個朝代的財政史都已經有了相當的研究,特別是葉振鵬主編的10卷本《中國財政通史》體量宏大,事實上是各斷代財政史的集成。但從總體上看,陳明光說的情況仍然沒有根本的改變,仍然集中在唐、宋、清等朝代。即使是這些研究較為深入的朝代,也有進一步拓展的空間,如引人注目的厘金研究,雖然近年論著不少,但從總體上還沒有超出20世紀30年代出版的日本學者井出季和太的《厘金》、羅玉東的《中國厘金史》以及20世紀70年代臺灣學者何烈的《厘金制度新探》。有的朝代研究的薄弱是由于資料的欠缺,有的則不盡然。新時期秦漢簡牘的大量發現及整理,已經提供了很好的契機,但只有朱德貴利用簡牘治財政史較為突出,李學勤、陳偉等簡牘整理與研究大家,則不治財政史。另外像明代、民國的財政資料都較為豐富,尚需要學者的共同努力。

現在已經很難像40年前那樣隨意發現財政史研究的空白點,所謂相關財政問題研究的闕失只是相對而言。比較突出的如皇室財政的研究、賦稅征收冊籍與征收方式的研究、地方經費支出與地方治理模式的研究、賦稅征收與人民生活狀況的研究等,前二者主要是對財政本身的制度史研究,后二者主要是對財政與相關問題的研究。

對皇室財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明清兩代,明代以何本方、高壽仙、趙中男、蘇新紅等人為代表,近年又有李園的相關研究?。清代以臺灣學者賴慧敏的研究最為突出,我恰好評閱了她的《乾隆皇帝的荷包》 (2014年)的送審稿,其送審稿的名稱就是《乾隆朝的皇室財政》,該著對乾隆一朝涉及皇室財政的許多問題進行了細致研究。大陸學者祁美琴、汪茂和、成嘉玲、魏鑒勛、關嘉錄、滕德永、申學鋒、陳鋒等人也有相關論文?,但未見系統全面的專著。

對賦稅征收冊籍與征收方式的研究,除梁方仲、韋慶遠等先生早年的研究外,近些年來主要有前揭唐文基《明代賦役制度史》、袁良義《清一條鞭法》、欒成顯《明代黃冊研究》、劉志偉《在國家與社會之間——明清廣東里甲賦役制度研究》、陳支平《民間文書與明清賦役史研究》、余慶元《清代徽州魚鱗圖冊研究》等專著,以及欒成顯、陳鋒、何平、楊國安、汪慶元、梁敬明、胡英澤、李義瓊等人的先后探討?。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明清時期的黃冊、魚鱗圖冊及部分賦稅征收冊籍,許多問題值得進一步探討。

注釋:

① 陳明光、鄭學檬:《中國古代賦役制度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歷史研究》2001年第1期;陳明光:《20世紀中國古代財政史研究評述》,《中國史研究動態》2002年第12期、《20世紀唐代兩稅法研究評述》,《中國史研究動態》2000年第10期;包偉民:《宋代財政史研究述評》,《宋代制度史研究百年》,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走向自覺——近百年宋代財政史研究回顧與反思》,《浙江學刊》2003年第3期;陳鋒:《20世紀的清代財政史研究》,《史學月刊》2004年第1期、《20世紀的晚清財政史研究》,《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1期;申學鋒、張小莉:《近十年晚清財政史研究綜述》,《史學月刊》2009年第2期;歲有生:《清代地方財政史研究述評》,《中國史研究動態》2011年第5期;孫兵:《20世紀以來明代地方財政史研究述評》,《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16年第1期。

② 葉振鵬主編:《20世紀中國財政史研究概要》,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各斷代的作者依次為楊華、楊際平、陳明光、汪圣鐸、張建民、陳鋒、劉經華等。

③ 陳偉:《秦簡牘整理與研究》,經濟科學出版社2017年版,“前言”。

④ 楊蔭溥先生1966年已經去世,據該書“前言”,該書完成于1964年。

⑤ 財政學領域的財政史界有所謂“七校八老”之說,參見李勝良:《“七校八老”,那一個撲朔迷離的傳說》,《廣東地方稅務》2016年第3期。所謂“七校八老”,除這里提到的崔敬伯外,沒有包括湯象龍、梁方仲、彭雨新、彭澤益。

⑥ 對傳統財政問題的延續或翻新,有的也達到相當的學術深度,如黃今言:《漢代田租征課中的若干問題》,《中國史研究》1981年第2期、劉華祝:《關于漢代的地租與地稅》,《北京大學學報》1981年第4期、郭松義:《論“攤丁入地”》,《清史論叢》1982年第3輯、岳慶平:《漢代“賦額”試探》,《中國史研究》1985年第4期、經君健:《論清代蠲免政策中減租規定的變化》,《中國經濟史研究》1986年第1期,等等,都值得特別注意。

⑦ 吳承明:《經濟史:歷史觀與方法論》,《中國經濟史研究》2001年第3期。參見陳鋒:《“理論經濟史”與“實證經濟史”的開拓與發展——紀念吳承明、汪敬虞先生百年誕辰》,《中國經濟史評論》2017年第1期。

⑧ 該書未設總主編,先秦經濟卷由周自強主編,秦漢經濟卷由林甘泉主編,魏晉南北朝卷由高敏主編,隋唐五代經濟卷由寧可主編,宋代經濟卷由漆俠主編,遼夏金經濟卷由漆俠、喬幼梅主編,元代經濟卷由陳高華、史為民主編,明代經濟卷由王毓銓主編,清代經濟卷由方行、經君健、魏金玉主編。

⑨ 在該書的編撰起步階段,魏金玉先生曾經來武漢大學與業師彭雨新先生協商,財政部分由我來撰寫,但彭先生以不能兼顧為由,未允。

⑩ 陳鋒:《20世紀的晚清財政史研究》,《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1期。

? 海潮出版社2002年還出版過龔澤琪、王孝貴主編的《中國軍事財政史》,因為沒有閱讀,不作評論。

? 陳明光:《20世紀中國古代財政史研究評述》,《中國史研究動態》2002年第12期。

? 如何本方:《明代宮中財政述略》,《故宮博物院院刊》1992年第4期;高壽仙:《明代攬納考論——以解京錢糧物料為中心》,《中國史研究》2007年第3期;趙中男:《明前期減免宮廷財政初探——以目前所見相關詔書為中心》,《明史研究論叢》第8輯,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版;蘇新紅:《明代洪武時期內庫財政收支的特點及影響》,《貴州社會科學》2012年第2期、《明代內庫的皇室財政專屬化演變》,臺灣《明史研究》第24期,2015年6月;李園:《明代金花銀研究中的三點問題——基于對傳統定義的思考》,《人文論叢》2015年第2輯、《明代鋪墊研究——以內庫的物料征收為中心》,《北京社會科學》2016年第2期。

? 祁美琴:《清代內務府》,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汪茂和、成嘉玲:《清代皇家財政之研究》,《南開史學》1991年第2期、《清代皇家財政與國家財政關系之研究》,《南開史學》1992年第2期;魏鑒勛、關嘉錄:《康熙朝盛京內務府皇莊的管理》,《故宮博物院院刊》1984年第2期;滕德永:《清代戶部與內務府財政關系探析》,《史學月刊》2014年第9期;申學鋒:《晚清戶部與內務府財政關系探微》,《清史研究》2003年第3期;陳鋒:《清代造辦處作坊的匠人待遇與銀兩來源》,《故宮學刊》第18輯,2017年7月、《清代內務府的設立與皇室財政》,《財政史研究》第11輯,2018年12月。

? 欒成顯:《龍鳳時期朱元璋經理魚鱗冊考析》,《中國史研究》1988年第4期、《徽州府祁門縣龍鳳經理魚鱗冊考》,《中國史研究》1994年第2期、《洪武魚鱗圖冊考實》,《中國史研究》2004年第4期;陳鋒:《清代的錢糧征解與吏治》,《社會科學輯刊》1997年第3期、《清代賦役制度的整頓改革與政策導向》,《人文論叢》1999年卷、《清代〈賦役全書〉的編撰與田賦征收原則的確立》,《人文論叢》2009年卷;何平:《論清代賦稅征收工具及其變遷》,《清史研究》1998年第1期;楊國安:《冊書與明清以來兩湖鄉村基層賦稅征收》,《中國經濟史研究》2005年第3期、《清康熙年間兩湖地區的土地清丈與地籍編纂》,《中國史研究》2011年第4期、《賬簿與權力:清代實征冊與鄉村基層賦稅征收》,《光明日報》2018年12月3日;汪慶元:《清代徽州魚鱗圖冊研究》,《歷史研究》2006年第4期、《清代順治朝土地清丈在徽州的推行》,《中國史研究》2007年第3期、《清代徽州的“均圖”魚鱗冊研究》,《清史研究》2009年第2期、《20世紀以來魚鱗圖冊研究述評》,《古今農業》2014年第2期;梁敬明:《魚鱗圖冊研究綜述——兼評蘭溪魚鱗圖冊的重要價值》,《中國經濟史研究》2004年第1期;胡英澤:《流動的土地與固化的地權——清代至民國關中東部地冊研究》,《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3期;李義瓊:《折上折:明代隆萬間的賦役折銀與中央財政再分配》,《清華大學學報》2017年第3期。

猜你喜歡
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關于遼朝“一國兩制”研究的回顧與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基于聲、光、磁、觸摸多功能控制的研究
電子制作(2018年11期)2018-08-04 03:26:04
新版C-NCAP側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關于反傾銷會計研究的思考
焊接膜層脫落的攻關研究
電子制作(2017年23期)2017-02-02 07:17:19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免费a级片| 久久精品亚洲中文字幕乱码| 亚洲妓女综合网995久久| 91偷拍一区| 亚洲成网站| 丰满的少妇人妻无码区| 久青草免费在线视频|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在线| 亚洲中文字幕国产av| 四虎精品国产AV二区| 沈阳少妇高潮在线| 中国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中文一区a级毛片视频| 性欧美久久| 欧美日韩导航| 国产成人久久777777| 欧美视频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韩资源| 日韩国产综合精选|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AV| 亚洲中文无码h在线观看| 日本不卡免费高清视频| 欧美精品xx| 久久婷婷国产综合尤物精品| 亚洲综合九九| 国产高清色视频免费看的网址| 爆乳熟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 国产成人91精品免费网址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在线1区| 中国精品久久| 欧美人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91精品视频网站| 伊大人香蕉久久网欧美| 色综合久久久久8天国| 国产黄在线观看| 国产探花在线视频| 无码在线激情片|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视频7 | 亚洲h视频在线| 91成人精品视频| 免费在线视频a|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 亚洲欧美不卡中文字幕| 亚洲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 久久人人97超碰人人澡爱香蕉| 亚洲天堂网在线播放| 精品福利国产|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91成人免费观看在线观看| 国产毛片久久国产| 青草国产在线视频| 伊人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久久性妇女精品免费| 久久久无码人妻精品无码| 九九热精品在线视频| 久久久久青草线综合超碰| 国产视频 第一页| 国产免费网址| 国产地址二永久伊甸园| 国产幂在线无码精品| 国产福利影院在线观看| 日本国产精品| 乱人伦中文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日韩av资源在线| 人妻精品久久久无码区色视| 免费一级毛片完整版在线看| 夜夜爽免费视频| 一本综合久久| www亚洲精品| 亚洲视频无码| 国产在线日本| 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你懂的一区| 国产微拍精品| 日本国产在线| 国产精品成人不卡在线观看| 91视频精品| 亚洲嫩模喷白浆| 亚洲黄色片免费看| 国产区成人精品视频| 精品国产w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