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茜茜
文學作品的美學特征是在作家作品中所蘊含的美學上的獨特風格的表現。它既能體現詞人所具有的特殊的審美情感和個人理想,又能將這些情感帶入創作中,使詞作具有一定的美學特征,豐富其創作。李清照所在的社會環境、家庭背景和生活經歷的復雜性使她的作品具有獨特的美學特征。
李清照的詞在南渡前的主要詞風是清麗明快,南渡后詞風主要是凄涼低沉,詞中的內容和詞人所表達的情感都表現的很明顯,使讀者讀到詞就能感受到詞人強烈的情感。造成這一事實的主要原因在于,詞人利用自己超凡的語言駕馭力,將生澀難懂的詞語簡易化,用日常口語入詞,將自己的情感表達大眾化,使詞不僅能表達詞人的情感還能表達廣大與詞人有相似境況的人的情感。如《減字木蘭花》中的“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這首詞就很明顯的體現出詞通俗化的特點,詞中直接道出女主人公在新婚之際的害羞,并用“奴”來自稱,使詞更加貼近生活。再如《鳳凰臺上憶吹簫》中的“休休,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句中所表達的意思很明顯,不需要做任何注解,就能將詞人對丈夫不得不遠行的難舍之情生動的表達出來,這些句子看似平常,但仔細去品味,詞人引用王維的送別曲《送元二使安西》中名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來直接明了的抒發自己對丈夫遠行的無奈和不舍,使詞讀起來別有一番風味。有論者把清代學者彭孫遹《金粟詞話》中所謂“用淺顯之語,發清新之思”視為“易安體”的基本特色之一。
在李清照的詞作中,無論是清麗明快的詞風還是凄涼低沉的詞風,其詞的語言都具有這一特點。詞中語言通俗易懂,化俗為雅,而所表達的思想內容卻很新穎,不會拘于舊的格式,從而形成了李清照獨特的語言風格。
審美意象作為審美追求的對象,在詩詞創作中一直是創作者們所向往的。詞作中的意境是由眾多的意象組合而成的,二者是不可分割的關系。意境是詞人用來寄托自己情思的媒介,意境是由眾多意象構成的。只有將眾多意象細膩的刻畫出來才能更好的表達出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李清照詞的意象與意境中帶有一種委婉曲折傷感的情態,詞中的意象隨著詞人生活經歷的轉變,所含象征意蘊也就隨之而變,讀者可以從她所運用的各種意象中,感受到詞人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下不同的思想情感,從而也就構成“易安體”中的一大美學特征。清照詞中通過意象群來抒情達意的詞隨處可見。常用的兩大意象群是:自然景觀、思婦形象等,這些意象群的使用,將詞人所要表達的情感描寫的淋漓盡致。
首先描寫的意象群是自然景觀意象群。在李清照的詞中最常見的自然景觀意象群有“菊”、“梅”等,常被詞人賦予自己的情感。隨著詞人身世環境的變化,詞人的心態也會隨之而變,而詞中所寫意象也會隨詞人本身心態歷程的變化而富于豐富的意義。李清照詞中寫“梅花”意象技巧十分高超,如《玉樓春》是詞人在元祐禍起后改變其心境的寫照:
紅酥肯放瓊苞碎。探著南枝開遍未。不知醞藉幾多香,但見包藏無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悶損闌干愁不倚。要來小酌便來休,未必明朝風不起。
此篇《玉樓春》,雖然詞中沒有出現“梅”這一字眼,但從其勾畫中我們可以看出詞人寫的依舊是凌寒留香的紅梅,此時的“紅梅”所蘊含的情感與之前截然相反,詞人沒有直接寫梅花的盛開,而是直接寫梅花的凋零,在賞梅的過程中融入自己對當前處境的憂心忡忡,借物抒情,寫出詞人的“憔悴”、“悶損”等情緒。詞上闋寫梅的意態以及對梅花內蘊的欣賞,從中也蘊藏詞人此時的心情,想要通過梅來訴說自己的憂心。面對當時政治背景,家人遭受迫害而自己也自身難保的情況,道出詞人對未來的憂愁和無力。清代學者朱彝尊在其《靜志居詞話》中評述:“詠物詩最難工,而梅尤不易”“李易安詞‘要來小酌便來休,未必明朝風不起。’皆得此花之神。”詞中寫出了梅的神韻,同時也寫出詞人當時的心境。
其次描寫的是思婦形象的意象群。李清照作為一名女性,其詞的一大特色是以自身為喻作閨閣詞,這相比“男子作閨音詞”更具真實性,更為貼近現實,因而詞中常寫思婦的形象。李清照詞作中的思婦形象,隨其南渡前后情感經歷來分大多可分為兩類思婦形象,如南渡前情真愛濃的閨中思婦形象和南渡后感生憂時的漂泊老婦形象。南渡前的思婦形象在這些詞中都有表現,如《一剪梅》、《小重山》、《滿庭芳》、《減字木蘭花》等,再如《訴衷情》中對思婦的刻畫:
夜來沉醉卸妝遲,梅萼插殘枝。酒醒熏破春睡,夢遠不成歸。
人悄悄,月依依,翠簾垂。更挼殘蕊,更捻余香,更得些時。
詞中的思婦正處于情真愛濃的時候,通過寫女主人鬢邊的殘梅來側面刻畫出人物的形象,通過“更挼殘蕊,更捻余香”這一動作將自己對丈夫的濃情思念和孤單清冷的心境表達的淋漓盡致。南渡后的思婦形象大多都被詞人賦予一種“感生憂時的漂泊老婦”形象,比如《菩薩蠻》二首、《南歌子》等,如《攤破浣溪沙·病起蕭蕭兩鬢華》中所描繪的思婦形象:
病起蕭蕭兩鬢華,臥看殘月上窗紗。豆蔻連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詩書閑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終日向人多醞藉,木犀花。
這是詞人南渡后“病起蕭蕭兩鬢華”思婦形象的寫照。生動形象的將歷經滄桑后的思婦形象描寫的淋漓精致。
李清照的詞由于與其他詞人的創作存在著不同的觀點,具有一種落差感極強的意蘊,故被稱之為“易安體”。她的詞使讀者在閱讀時能感受到詞人特有的生活體驗和人生感悟,將詞人的情感表達的更加清晰明了,引起讀者的共鳴。李清照詞中所寫的意境都是由我們日常中常見熟知的意象構成,但往往所表達的內容又很深刻。
李清照詞中常用意象來刻畫所隱含的意蘊。如“梧桐”這一詞在就具有多種象征含義,隱含深厚的意蘊。在我國古詩文中梧桐的形象,本身就包含著傷悼、孤獨、寂寥的意蘊,白居易《長恨歌》有“秋雨梧桐葉落時”一句,飽含凄清幽怨的意蘊;李煜《相見歡》有“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中,蘊含著詩人深深地憂愁等。而李清照的詞中也常出現“梧桐”,如《念奴嬌》和《聲聲慢》中,所描寫的“梧桐”是“清露”中的“新桐”和“細雨”中的“秋桐”,到了《鷓鴣天·寒日蕭蕭上鎖窗》一詞中則說“梧桐應恨也來霜”,這三首詞中所含的意蘊程度有所不同,但都沒有悼亡之意,但在《憶秦娥》中則所含的基調就大不同于之前。詞中兩次出現“梧桐落”,在古典詩詞中,梧桐死或梧桐落可以用來意指親人的逝去,李清照在這里將所寫的意象象征化、詩意化,“西風催襯梧桐落”就是用梧桐的飄落喻指丈夫的亡故,寫出了自己對丈夫的不盡懷念和凄冷寂寞之情。詞人將常見之境運于常見之景中含蓄蘊藉的將情思表達出來,將原本普通平淡的思夫寂寥之情充滿詩意化的表達出來,更具有感染力和渲染力。陳延焯《白雨齋詞話》卷六中曾說:“宋閨秀詞,自以易安為冠。”再如《鷓鴣天·寒日蕭蕭上瑣窗》這首詞中既有家國之念也有身世之嘆。這首詞是李清照繼其《蝶戀花·上巳召親族》一類作品之后的、又一首將身世之嘆合并于家國之思的詞作。這類詞的意趣還在于它打破了作者原有的詩、詞的邊界,使家國之念在被兒女私情所占據的《漱玉詞》中,開始占有重要空間。
總之,李清照的詞不僅語言清新自然,明白曉暢,使詞具有和諧的音樂美,并將音樂性、抒情性集于一體,集中體現了“易安體”的美學特征在語言方面的運用。詞作中意象的描寫是為其意境服務的,便于將詞人的情感寄托于其中,達到所要創作的目的。采用常見的意象入詞,使詞的內容和情感更加生活化,易于讀者產生共鳴。而且“易安體”中其擁有豐富的意蘊美,也讓讀者們感受到一大女詞人的多變的人生體驗和人生感悟。從而加深我們對李清照這一女詞人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