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倩
外國文學史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核心課程,在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旨在使學生熟知外國文學史上重要作家作品、文學流派、文學現象和文學思潮,掌握外國文學發生、發展的過程,了解外國文學發展演變的一般規律,培養學生閱讀、分析、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受建校時間較短、師資力量薄弱等因素影響,獨立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在課程設置、教學內容與人才培養模式上往往盲目照搬母體院校或機械模仿其他高水平研究型高校,并不符合獨立學院專業教師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存在著很多問題。
就專業教師而言,獨立學院教師以碩士學歷青年教師為主,教師缺乏豐富的教學經驗和深厚的學術研究能力,容易導致教學內容流于表面,無法深入地研究作品。
就學生而言,獨立學院學生整體基礎較差,學習習慣差,因此自主學習能力和研究能力不足,作品分析只停留在思想內容、人物形象等層面,缺乏深入研究的意識。而且外國文學史內容龐雜,文學作品眾多,一般外國文學作品的人名較長難以記住,作品的文化背景也與中國文化傳統差異較大,經過翻譯后讀起來更加晦澀難懂,因此,大部分學生對外國文學缺乏興趣。電子傳媒時代,學生自制力差,對電腦手機嚴重依賴,娛樂至上,寧愿花大量的時間在娛樂上,也不愿意靜下心來花時間閱讀文學作品,導致大部分學生閱讀面狹窄,對外國文學作品和知識了解很少,對作品的分析淺顯,很難有創新的看法和意見。
在獨立學院紛紛將人才培養定位為應用型的背景下,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改革也亟需挖掘教學內容中的應用性,并根據課程內容靈活開展啟發式、探究式教學,靈活使用多種教學方法。同時由于課堂學時有限,我們應該堅持課堂與課外相結合的原則,結合教學內容開展“第二課堂”活動,讓“第二課堂”成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積極性和實踐能力。例如,組織外國戲劇表演比賽、詩歌朗誦活動、演講比賽、讀書會、專題討論、比較閱讀等。
在多年的外國文學史教學中,筆者積極進行教學改革,注重實際情況和教學效果,試圖探索真正適合獨立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現總結如下: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一種“講授——接受”的模式。課堂教學表現為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接受。這種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力、情感目標的培養,沒有互動交流,學生上課就是耳聽、筆記,沒有思考的時間,課堂氣氛死氣沉沉,學生昏昏欲睡。可以說,改革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成為了共識。在嘗試了多種教學模式后,筆者主要是運用啟發式教學和探究式教學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興趣。
啟發式教學主要是通過設置問題來啟發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啟發式教學中,教師起著主導作用,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思考問題。如筆者在講授新古典主義文學特征的時候,采取先分析新古典主義文學作品《熙德》、《安德洛瑪克》的方式,然后通過提問法一步一步引導學生思考這兩部作品的共同特點,最后總結出新古典主義文學的特征。這種通過自己思考得出的結論比教師直接講授更讓學生印象深刻。
探究式教學主要是通過開放性的情境讓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和創新能力。如在講到艾略特《荒原》的時候,教師先把全班分成5個小組,每個小組自主合作學習其中的一章,在查閱資料互相討論之后,教師隨機在每組選一個代表展示小組的學習探究情況,然后教師再進行總結補充,最后全班一起不僅細讀了作品,還探究出《荒原》的主題、藝術特色,甚至還有學生提出這和之前學過的詩歌差別很大,教師適時點撥讓學生了解這體現了現代主義文學的特點。整個課堂學生互相合作、自主學習、討論探究,課堂氛圍活躍,學生學習興趣高漲,成為了真正的主體,教師只是課堂里的配角。
因為外國文學史涉及的知識較多,教師對教材內容應合理取舍,不必每篇作品都講,應將重難點放在作品分析特別是作品的藝術特色上,使學生掌握分析作品的方法。同時堅持教學方法為教學內容服務的原則,注意根據教學內容靈活調整教學方法。筆者主要采取的教學方法有以下幾種:
由于學生閱讀面狹窄,課程開始前教師提供閱讀書目,要求每位同學每學期至少閱讀五部名著,課前留出10分鐘左右的時間,讓學生按順序進行演講,重點談感悟。學生閱讀完作品后自行查閱資料來理解作品并分享給其他同學,其他同學也通過分享了解作品。這樣既鍛煉了學生們的演講能力,也提高了作品分析能力。例如,有同學認為《呼嘯山莊》中的希刺克利夫根本不值得同情,他原本只是一個棄兒,被收養后因為受虐待,被凱瑟琳背叛愛情后就不擇手段瘋狂報復,一點都不懂得感恩,心理扭曲,是一個可恨的人。雖然學生提出的觀點有待商榷,但學生們說出了自己的真實想法,教師在學生演講后再對這些觀點進行引導分析。
教師在講授作品的時候,作品的一些精彩段落和片段可以采用課堂朗誦的方法,使學生通過誦讀感悟作品、了解人物,激發情感。例如,在講授莎士比亞《哈姆雷特》時,可以請學生朗誦其中最著名的獨白:“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值得考慮的問題……”。學生通過誦讀感受到了哈姆雷特的憂郁和多思,為理解作品和人物奠定了基礎。
在講到戲劇作品的時候,因為戲劇作品篇幅適中,教師可以選取矛盾沖突集中的片段,分組讓學生進行戲劇表演比賽,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競爭意識和學習興趣。例如,在講到易卜生《玩偶之家》的時候,可以分角色表演其中的第三幕。學生在表演過程中通過鉆研劇本,既理解了劇本中的人物角色,也理解了作品的主題和特色。通過戲劇表演的方式實現了寓教于樂,課堂氣氛活躍。
現在是電子傳媒時代,網絡、電影、圖像無處不在,人們對電影電視的興趣遠遠大于文字作品。雖然對這一現象有很多批評的聲音,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已經成為了時代潮流。外國文學課堂教學也應該順應這一潮流,目前已經有很多文學作品拍成電影電視,這些影視作品完全可以成為文學課堂的教學資源。但是在播放時不需要全片播放,應根據教學需要采取片段播放或部分播放的方式來輔助教學。例如,通過播放電影《紅與黑》片段,學生清晰地理解了主人公于連的形象和性格特點,掌握了作品的藝術特色。學生記憶深刻,甚至有學生說上完外國文學史課后只記住了教師播放過電影的篇目,可見影視欣賞是有助于教學的,只要根據實際情況掌握好度即可。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設置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甚至進行課堂辯論,然后在討論的基礎上進行自主探究學習。例如,通過播放《安娜.卡列琳娜》片段后,學生已經了解故事情節和人物。在這種情境下,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安娜的悲劇是必然的嗎?她還有其他的選擇嗎?針對這一問題,學生們討論激烈,有的同學說安娜可以選擇離開重新開始,而且好死不如賴活著,就算再艱難也不應該選擇死亡。這時候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回到安娜的處境和性格上來設身處地地想一想,最后學生們既理解了安娜的選擇,也總結出了安娜的形象和悲劇原因,自主完成了本課的教學重難點。
因為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畢業后大多從事教師職業,所以教師可以在學生基本掌握了作品分析的方法后,選擇幾篇比較簡單易懂的作品交給學生來講,讓學生嘗試搜集資料、備課、制作課件和講課。全班面對相同作品以小組的形式課后共同學習,分工合作,每小組私下討論各講一個方面,內容不重復,課堂上再由教師抽選代表來講。通過抽選代表的方式有效地保證小組每個同學都參與其中。在學生互評、教師點評后,教師再總結補充學生沒有講清楚的地方。例如講東方文學時,可以選擇將《一千零一夜》、《先知》、《我是貓》、《雪國》等作品交給學生來講,讓學生與教師互換角色。角色互換法既考察了學生是否掌握作品分析的方法,也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能。
綜上所述,獨立學院外國文學教學改革應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堅持課堂與課外相結合的原則,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堅持教學方法為教學內容服務的原則,積極采取多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培養應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