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坤
太極是什么?太極思維又是什么?
“太極”一詞,首先出自《周易》,“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太極,并非什么“非此即彼”,看上去兩種表面沖突的力量,在太極中兼容并蓄,是事物能夠同時擁抱若干層面的兩個極端,即兼容黑白,成為既非至陰、又非至陽的圓圈,而又同時能以陰陽區分目標的太極雙魚圖。
太極思維,是一種以交合、互變思維為核心的思維方式、方法或構建出來的思維的模型,即是不變的內核與變的手段相結合的產物。
交合思維,就是在原先的事物的基礎上,通過將相關或者不相關進行交合,形成新的統一體,從而創造出新的功能或新的價值。
交合思維不但是社會發展進步的助力,同時也是企業不斷推出創新產品、獲得更好商業機會的重要手段。
這樣,我們可以通過交合思維,創造出未見的未有的新事物,以達到“無中生有”的效果。
互變思維,是要運用互相轉化的思維,對其進行前后、左右、上下、正反等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從而消除原有的不安定和不和諧。
進行企業項目管理活動的時候,運用互變思維,進行各種因素的綜合思考,可以實現最優質的工作成果。例如,通過不同工序的前后統籌與順序互變,形成最順暢的執行流程。一個項目中原有的流程雖然很好,但總是達不到最理想的執行速度,這就需要我們仔細觀察每個步驟,比較不同工序的作用和成效,運用互變的方式進行適當的調節,以形成更適宜的流程順序。這便是現代管理學中項目管理的由來,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研制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
曼哈頓計劃是美國于1942年6月開始實施的原子彈研制計劃。為了先于納粹德國制造出原子彈,該工程集中了當時西方國家(除德國)最優秀的核科學家,動員了10萬多人參加這一工程,歷時3年,耗資20億美元,于1945年7月16日成功地進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核爆炸,并按計劃制造出兩顆實用的原子彈。整個工程取得圓滿成功。在工程執行過程中,奧本海默應用系統工程的思路和方法,進行整個工程的規劃,大大縮短了項目所耗時間。這一工程的成功促進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系統工程的發展,也為現代項目管理奠定了基礎。
樹立這樣的概念,引入互變和交合思維可以提高效率的變革。和許多人的一般常識相悖的是,面對不斷變化的商業過程,首先應該問的不是“我們應該怎樣相應地變化”,而是“我們自身代表的是什么,我們為什么存在”,這應該是永遠不變的,而除此之外的任何東西都可隨機而變。換個說法,高瞻遠矚的公司能夠從煩瑣的做法和商業謀略中(這應該應時而變)分離出他們永恒不變的核心價值觀和經久不衰的使命(這應該永遠不變)。比如,美國惠普公司的高級主管們就經常談及這種重要的區分,惠普公司在1995年的年度報告里把自己比喻成一個陀螺儀,就指出了這樣的關鍵思想:“上百年來,陀螺儀被用來引導輪船、飛機和衛星,它的特點是外圍的軸架可以自由運動,卻穩定不動,與此相似的是,惠普公司的核心也存在著穩定的品質著公司員工繼續領導和適應技術與市場的變遷。”
引申而言,這便是太極雙魚圖的不斷變化又相對穩定的架構。商業過程中的關鍵是保持核心,同時刺激進步。成功的企業大都有意、無意或者不經意遵循這樣的原則。
受本人才疏學淺、經驗和知識儲備不足等因素影響,本人只能粗淺地對其概念進行簡單闡述,不足之處敬請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