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曼玉,董思宇
弓箭從誕生就與人類生存、進步緊密聯系在一起[1]。當下,沉寂近半個世紀的傳統弓運動再次興起,全國賽事及活動不斷,受到海內外愛好者的廣泛關注和參與。2018年少林禪弓全國性射箭比賽的舉辦,成為中國弓箭文化在新時代背景下復興的標志。筆者通過對傳統弓箭運動歷史演進過程進行整理與回顧,一方面,加強國人對我國傳統射箭文化演進過程的認識,貫徹所欠缺的“禮”的觀念。另一方面,為推動傳統射箭運動復興和規劃其未來發展方向提供理論參考。
因弓箭的產生早于人類,故對弓箭文化具體產生時間的研究爭議很多。有這樣一段沒有文字史料記載的歷史,依靠神話傳說流傳至今,他將中國古代傳統弓箭的源起追溯到史前社會,對弓箭的描述是通過后人對神話故事和傳說了解得到的[2]。這是傳統弓箭最早的一個起源說。又據史書記載,在距今約2.8萬年人類已使用弓箭,并將其源起定義為古人類進行狩獵和保衛自身安全的需要。在國家對考古愈加重視和專家的不懈探索中,1963年,中國山西朔縣峙峪村的舊石器晚期遺址中發現了一枚用燧石打造的“箭鏃”。該遺址的年代與史書記載一致,說明弓箭最早在舊時代晚期到新時期早期這一區間年份就已經問世了[3]。足以證明我們的先人是作為全世界最早使用并掌握弓箭運動的大群體之一。但遺憾的是,卻不足以成為我國古代射箭史開端的有力證據。這是繼神話故事起源后的又一起源說。
1.2.1 興盛期
射禮是古代射箭男子的一種禮儀。其產生成為古代傳統弓箭興盛的標志,興盛階段正處于西周時期。在射禮上的射箭比賽中已具備了包括比賽時間、場地、參賽人員、比賽規則與方式方法等較為現代化的體育競賽基本要素,同時體現出“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理念和宗旨,與此同時,西周時代產生了以射箭比賽為中心內容的運動會[3]。運動會的出現相對于今天來說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射箭運動的興盛為后期射箭運動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2.2 定型期
中國傳統射箭運動承載了生產、軍事、教育的任務,經歷了從產生到興盛,從興盛到定型等過程。而自西周起至清代,射箭文化不斷變更,這一時間段弓箭文化的形式處于不斷完善的過程。在“百家爭鳴”的春秋戰國時期,儒家、道家、墨家等各大派分別提出諸多的射箭思想,在教育、軍事、政治等多個方面,形成了較為深刻的社會影響力。先秦時期,射箭是體育、是文化,也是當時人們政治與經濟社會生活的一部分[4]。且弓箭生產制作技藝已達到十分精湛的地步,并得以保存流傳至今。
隨著魏晉南北朝時期尚武精神的興起、門閥制度的形成以及社會的動蕩不安,士族射箭運動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女子射箭運動亦成為了一種社會現象,得到人們的普遍認可[5],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傳播和發展模式。到了國力鼎盛、經濟繁榮的唐代,射箭運動成為培養和選拔優秀人才的主要內容,是進行禮儀教化的重要方法,是軍事訓練與戰爭的核心手段。弓箭運動在教育模式、軍事、政治等發展上到明清時期已定型,因宋人對弓箭文化的輕視,加上明、清開始出現的火藥槍炮,為中國古代傳統射箭運動的沒落埋下伏筆[7],導致中國古代弓箭的禮器、武器屬性均被弱化。
1.2.3 衰落期
1959年,在新的國際規則影響下,受“文革”的時代背景,“舉國體制”“奧運爭光計劃”等一系列政策干預[6]。中國傳統弓箭被“歐洲弓”擠出了射壇,國人轉向加大了對歐洲弓等西方競技體育項目的投入,從此“射學”變成“絕學”,傳統弓逐漸走向衰落;又因近代火器快速發展,國人們不懂得將射箭緊跟時代的步伐,以至于傳統弓箭被火器取代;最后,射箭比賽作為一種傳承射箭文化的形式,自1957年6月18日在北京體育館舉行“全國射箭錦標賽”后,再也沒有舉辦過任何正式的傳統射箭比賽或活動,傳統弓箭賽事不在,弓箭運動逐漸銷聲匿跡,退出歷史舞臺,傳統弓箭進入衰落期。
1.2.4 復興期
近十年來,弓箭運動再一次進入人們的視野,有了復興的趨勢。其中,學術研究是傳統弓復興的“第一推動力”,傳統弓在過去處于逐漸銷聲匿跡的階段,很少有人寫關于射箭方面的東西。尤其是考古學界,專題研究的論文也非常罕見,論文集更是未出現過,造成了現在對傳統射箭運動的技術、文化、制度研究以及撰寫稿源都不足的現象[8]。對此,從事射箭運動和一些有遠見卓識的民族文化倡導者都作出了努力。例:由馬廉禎主編的《中國傳統射箭》專輯,可算作射箭運動復興的首創書籍了。徐開才先生、李淑蘭女士在這近十余年來都在為新中國射箭復興事業做貢獻,可以說他們是傳統射箭復興的領頭羊;當下,自2006年傳統射箭復興以來,無論是習射人數、賽事數量,關注度都明顯增加,傳統射箭運動正式進入復興時期。
綜上所述,中國傳統射箭運動自誕生起,經歷了西周射禮的興盛期、明清的定型以及文革時代的衰落等階段,目前已經進入了緩緩復興的發展階段。
首先,傳統射箭從民間再次崛起,通過向未來道路中的職業化發展,使其能成為未來體育賽事中最受歡迎的傳統項目之一;其次,由于國際射箭規則的變換,使傳統弓的發展跟上時代步伐,射箭研究工作者及協會,努力促進中國射箭的體育化轉型,這是其發展的很重要的一方面;再次,基本的技術訓練和運動規矩成為比賽前的重要一部分,而這項以技術、教育為本的傳統復興文化,使自身在世界發展中更有吸引力和凝聚力;另外,隨著弓和箭的材質結構和功能的完善,很多傳統射箭競賽規程都對弓箭的箭頭、箭尾和箭羽等做出嚴格要求,整個傳統弓必須是裸弓。這是傳統弓的魅力體現,也是傳統射箭在復興后走的更遠的實質性政策。
民族文化因其強大的影響力和獨特的色彩,在新的時代再次綻放往日的光輝和色彩。第一,傳統射箭作為中國古代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化存在,理應得到繼承和發展,因此弓箭運動的復興將是一個必然;第二,為復興弓箭傳統文化,在十年間里,省級以上的傳統射箭賽事的舉辦在全國已達60余場,其中全國性賽事達29場有余;第三,中國各地組織開展了各種形式的民間射箭活動和若干次學術研討,其社會熱情及參與度極高,而學術活動引領其發展從技術層面上升到學術層面,2009年在北京召開的中國傳統射箭研討會,就中國傳統射箭現代化復興理論與實踐進行了廣泛探討,這在中國傳統弓箭的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更為其復興提供了平臺。傳統射箭運動成為經民間發起路徑,在短時間內實現跨越式發展,形成了國際化影響力的典范。在傳統弓箭促進自身文化復興同時,也帶動了其他民族文化的復興發展。因此,傳統弓箭在民族傳統文化復興道路上任重道遠。
現今,我們國家隊運動員選材模式是選拔,即“按比賽成績選拔”,選拔途徑是通過基層教練、基層學校、各種人才培養基地輸送到國家隊里,但在這些選拔的運動員中大多數都是不喜歡射箭的人來射箭,選拔培養方式也過于單一。像徐開才等資深的傳統射箭研究專家,一直不斷致力于完善傳統弓箭運動員的選拔制度,經專家們進行研討,逐漸規范訓練、技術,從青少年年齡段入手,以開展夏令營的形式培養并挖掘優秀的人才,挑選今后有望進入專業訓練隊的青少年,對于夏令營的訓練壞境將采取封閉式的訓練,并由學校的老師進行學生的管理,管理學生的同時教師也要掌握了解傳統射箭技術,更好的以一種主題為夏令營的形式來辦,逐漸推廣。以此,更多的為國家隊輸送人才。完善國家隊選材模式將成為長久任務。
對于中國傳統弓箭未來的發展方向,具體的操作步驟,我們必須提前規劃好。形成我們的“射箭哲學”,建立學科。即加快建立正規組織,落實組織工作,然后完善、恢復包括競賽規則、器材、技術、服裝等在內的相關問題。這些東西都有了,那么才能更快實現我們所謂的“進”,進世錦賽、進奧運會。但是對于組織、學科的創建,全國、各省市的大小射箭比賽,都需要一套完整的體系。故首先要做的就是得成績,想參加世界錦標賽沒有成績肯定不行,其次,想取得成績就要健全體系,體系不能夠說完全專業化,但也要普通和專業相結合,用詳細的訓練體制,以此來提高我國訓練隊的訓練水平,現在協會、兩射中心就在抓這一問題。最后,為創建一套訓練體制,專家學者們將用編寫教材及論文的方式為突破口,教材的編寫為主要內容,因為中國還沒有射箭教材。當組織落實、學科建立及一套完整的體系建立后,我國中國的傳統射法,將會在全國普及,同時整體的技術水平也會上去。因此傳統射箭的發展,不是結果,而是過程。
中國傳統射箭的發展是一個需要薪火相傳的長期事業,需要培養一代又一代的人去繼承發展,社會上也有一些愛好傳統射箭這一行業的熱心人士,他們也在極力的搞好這一傳統文化活動,逐漸樹立威望。還有付濤等北體大學的學生,亦是一名國家級射箭教練,特別熱衷于傳統弓文化的傳播,經常參加學術研討活動,發表對傳統射箭的自身看法,用實際行動和力量去繼承、傳播傳統射箭文化。近十多年以來,徐開才老師大力倡導、推動傳統射箭的恢復,也對中國傳統射箭在未來的發展做出展望,因為業余射箭者他們愛好這項傳統項目,隨著傳統射箭文化的傳播,整個社會的文化觀念將會有所改變,即射箭運動在未來發展中,民間力量將占據獨特作用。像蒙古族作為射箭文化創造的一個少數民族,同樣作為一種民間力量,他們開始研究在民運會、那達慕大會開展射箭,貫徹理念,內蒙古師范大學等高校亦開設了蒙古族傳統射箭特色課程,同樣為了大力發展射箭運動。因此,民間力量將在未來發展中占據獨特作用。
中國傳統射箭運動是中國人追溯、繼承、發揚傳統文化的脈絡。在古代,把射箭看成是學習禮儀和培育“君子”行為規范的重要手段,與古代禮樂文化聯系深遠。與此同時中國大地上流傳著許多神箭手的故事,這些人物往往又與俠文化相結合,而箭文化為豪俠灌注了正義之氣。射箭由一種武器發展到涵養品德的禮儀、娛樂身心的游戲乃至體育競賽項目,逐步完成了由術到藝、再由藝至技的理念升華,滲透出深厚的文化氣息。而當今社會,射箭再次成為一種文化行為,體現在道德教化和人文文化兩點上,人們繼承謙讓、仁愛等優良美德,具體表現:其一,射箭的以禮相待,尊重之意,體現體育文化的大氣風范。其二,淡泊名利的心境,減少了社會的不安定因素;其三,射箭運動中,正確對待成敗,對于競爭激烈的人來說,可調整好心志與體態,百折不撓的精神,達到反敗為勝。所以說,傳統射箭成為一種普及的文化活動,產生了顯著的社會影響。
傳統射箭發展中將射箭技術看的尤為重要,它是評價技藝的標志。在徐開才老師所發售的書中將射箭技術分為勾弦、撒放等十二個環節技術,從運動生物力學和解刨學來講,有利于減少對手腕的傷害,這是一項十分細致的技術動作。而當今社會科技的日新月異,專家學者不斷增加了對射箭技術的研究,其主要體現在技術動作生物力學研究、運用彼拉提斯技法提高專項技能、基于Flash遮罩技術實現射箭動畫探討等多個方面的研究。自傳統射箭技術復興以來,國家加強對射箭技術的科技投入。多方面體現科技為射箭運動的發展賦予新含意。因此,傳統射箭技術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將引領其未來發展。
中國傳統射箭的發展是一本厚重的歷史書,在我國2018年10月成功舉辦第一次全國性質的中國傳統射箭比賽后,國人再次對傳統射箭運動成為奧運項目產生了無限的期待。蓬勃興起的中國傳統射箭運動進入世錦會、奧運會,得到奧運會的認同,成為一項奧運項目將是一種必然。奧運會射箭比賽競賽規則經過了不斷的變革,參賽規模逐漸擴大[9]。而我們要繼續做的就是不斷完善傳統射箭的訓練和競賽體制。做好兩條戰線,一是奧運戰略,二是群眾運動,傳統弓箭運動進入奧運會,利用奧運會這個大橋梁,讓世界全面了解中國傳統的射箭運動,會再一次以全新的面貌躋身射壇,這樣射箭技術水平提高了,中國傳統文化也繼承發揚了。傳統射箭必將進入嶄新的時代,屆時,傳統射箭運動將吸引更多國內外愛好者的加入。
中國傳統射箭運動的起源及其演變歷程是非常復雜的。其勢迂回婉轉豐富多彩,雖然發展道路曲折但其前進的步伐勢不可擋,它對其他民族傳統文化的復興作用亦不可小覷。通過傳統射箭運動演進歷程的梳理,有助于我們全方位地認識和了解中國傳統射箭運動,為推動其持續發展提供新的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