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科提·凱麗木庫羅娃
漢語否定詞“不”和“沒(有)”的區分和用法是多樣和復雜的。外國人學漢語否定副詞令許多人頭疼。在日常教學或中介語的語料庫中,外國學生使用這些否定副詞出錯的例子很多。另外,外國人學漢語用教材以及有關論文中關于“不”和“沒(有)”的意義、用法以及對此二者區別的說明也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留學生使用否定副詞時產生偏誤。
否定副詞“不”和“沒(有)”使用頻率很高。《初級漢語口語》(上/下冊)[6]中用“不”來否定的句子有551句,用“沒”否定的句子148例。可見正確使用“不”和“沒(有)”之重要。關于二者區別有很多書和論文,但如何將理論應用到教學中,涉及到的論文仍較少。教師在教學和學生在學習中仍有問題,許多老師不知怎么教學,學生學習時不能區分。
否定副詞的主要功能是修飾動詞、形容詞[2]。“不”多用于主觀敘述,可以否定現在,過去和將來的動作行為。“沒(有)”主要用于客觀敘述,否定動作,狀態的發生或完成,用于否定現在和過去,也能否定將來。例子:
(1)我不吃早飯。-主觀、現在
我沒吃早飯呢。-客觀、現在
(2)你昨天怎么沒去看電影?-過去
我明天不去看電影了。-主觀,將來
(3)否定經常性、習慣性的動作、狀況或非動作性動詞,要用“不”。
他從來不遲到。他不抽煙、不喝酒。
(4)用在形容詞前表示對性質的否定,要用“不”。這幾天天氣不好,過幾天再去游泳。
(5)在存在句中,用“沒有”和“不”都可以。他不(沒)在教室里。
“會,可以,應該,是,喜歡,認識,像”這些詞語前面應該用“不”。例如:他以前不認識我。一年以前他不會說漢語。
A.“不+形容詞”的否定句[8]。形容詞用“不”否定性質的狀態,性質形容詞是表靜態的,具有穩定性。例如:
(1)大棚里栽培的草莓不甜,還是老家后院里的好吃。
(2)畢業了,大家就要各奔前程,可是我心里一點也不難過。
(3)她是一個很自卑的人,總覺得大家對她不太友好。
例句(1)中“不甜”是對草莓味道的否定,是對草莓味道的客觀評價,也是一種靜態的否定。例句(2)中“不難過”是對心里感覺的否定,這種心里感覺是靜態的,沒有發生動態變化。例句(3)中“不太友好”對“大家”態度的否定,這也是靜態的否定。
B.對客觀真理的否定。客觀真理和客觀事實是客觀存在且恒定不變的東西。在表示客觀真理的否定的句子中,“不”否定的是真理、解釋等純粹靜態且客觀的東西,沒有動作的發生、狀態的出現和變化,因而不能用“沒”。例如:
(4)歷史不能倒行。
(5)熱帶地區從來不下雪。
(6)陳一并不是陳二的哥哥。
上述例句都是客觀真理或客觀事實,是客觀存在的、經常不變的,所以“不”的否定是靜態的否定。
C.對“經常性、規律性、習慣性”動作的否定。在現代漢語中,否定“經常性、規律性、習慣性”的動作時,通常用“不”,而不用“沒”,其目的是否定動作本身,也是靜態的否定。例如:
(7)我男朋友從來不吸煙,也不喝酒。
(8)她周末通常不會去上班。
句中“吸煙”、“喝酒”、“去”這幾個動詞是經常性、規律性的動作,“不”否定的是它們動作本身。
D.表主觀意愿的否定。這種情感的否定也是靜態的,沒有表動態的過程。例如:
(9)只要一下雨,我就不想出門。
(10)妹妹性格比較內向,不喜歡這種社交場合。
(11)為了省下路費付房租,小王打算今年不回家過年。
這些句中的“想”、“喜歡”、“打算”都是主觀色彩的詞語,使用“不”否定其意愿、態度。
A.“沒+形容詞”的否定句[5]。形容詞用“沒”否定事物性質狀態發生的變化。當“沒”否定事物的一種性質狀態時,隱含了事物的狀態是通過逐漸變化形成的,有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是指事物從一種狀態變為另一種狀態,是對具有這種狀態的階段的否定。例如:
(1)這些衣服是今天早上才洗的,還沒干。
(2)天沒亮父親就出門去掙錢了。
(3)這滿園的果子一個也沒紅。
例句(1)中,“沒”否定形容詞“干”是動態的否定,是衣服由濕到干的一個變化過程;例句(2)和(3)“沒亮”是指天色由黑到亮的一個變化過程,“沒紅”是指果子從青到紅的生長變化過程,也是動態的否定。
B.否定動作、行為、狀態等的發生和顯現。在否定句中通常用“沒”來否定動作行為、狀態的發生或出現,表示否定已經存在的事件或事物。例如:
(4)由于要加班,大龍昨天沒去參加我們的聚會。
(5)2018年我還沒畢業呢。
例句(4)和(5)中“沒”否定動作、狀態的發生。“沒去參加”表現的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本來是要去的,結果沒去;“沒畢業”則是否定的由“在讀”到“畢業”這樣一個狀態的變化,所以都是用“沒”進行否定,是動態的否定。在第5句子中主觀性否定未來。當說這句話時說話人還沒畢業,2018年這個時間還沒有到。
C.否定持續著的動作、行為、狀態。在一些“還沒……(呢)”結構中,“沒”否定的是一個持續著的動態過程,被否定的動作、狀態到說話的時候還沒發生或出現。
例如:
(6)都兩個月了,她的病還沒見好。
句中“病”的狀態一直持續了兩個月,直到說話的時候依然沒有好,即說話時“好”這個狀態沒有發生。
A.意愿和情狀異同——一貫性和暫時性。“不”主要用于否定意愿和情狀[4]。為了否定主觀意愿或客觀事實只是用“不”或“沒(有)”否定后產生的外層意思。例如,
(1)我不喜歡游泳。
(2)爸爸不喝酒,他不習慣。
(3)我想吃麻辣香鍋,可是沒有錢。
(4)爸爸沒喝酒,家里的酒上次喝完了。
可以看出來1-2用“不”時,都是用來表達自己主觀上的一種想法和意愿。“不喝酒”是一貫性活動,說明爸爸沒有這個習慣,在日常生活中評價一個人時,用“不”表示一貫性的狀態。而3是用“沒(有)”來表示否定的說法,“我想吃麻辣香鍋,可是沒有錢。”表達的是主觀上想吃麻辣香鍋,但是客觀情況是沒有錢,是對客觀情況的一種否定。4句中“沒喝酒”是暫時性活動,是由于一些客觀條件限制了,所以這個動作沒有做。
B.狀態和過程性異同——靜態和動態。“不”多用于現在和將來,也可用于過去;“沒(有)只用于過去和現在,不用于將來[2]。“不”修飾動詞時,是對動詞本身進行否定,是靜態的否定,表達了說話者的主觀態度。例如:
(1)我們還不富,還是節約點。
(2)趙六看上去一點不老。
1-2句都表示不具有某種性質,是靜態的。形容詞用“不”否定時不改變其性質。“不”修飾形容詞時,是對性質狀態的否定,性質形容詞是表靜態的。
(3)我們還沒富,還是節約點好。
(4)趙六看上去一點沒老。
3-4句表示某種性質沒有出現,是動態的。用“沒(有)”否定時,卻從靜態變動態。可見,“沒(有)”具有”活動”的特征,是指存在一個過程,如由“不亮”到“亮”,由“不好”到“好”,由“不富”到“富”。“沒(有)”否定的就是這一過程的實現。這些詞只能用“不”來否定,但是它們的反義詞能用“沒(有)”否定。
C.活動實現的否定異同——未然性和已然性[2]
(1)我爸爸星期五去公司,不參加研討會了。
(2)我爸爸星期五沒參加研討會,都去公司了。
“不參加研討會”和“沒參加研討會”都是“暫態”性的活動,但是“不參加研討會了”說明說這句話時還沒到星期五,是一種計劃和打算,“不”是對未實現活動的否定。當說“沒參加”時,星期五已經過去。說的是星期五這件事沒有發生,“沒(有)”是對過去的時間內活動實現的否定。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留學生容易誤用這兩個否定副詞,常見偏誤如下:
A.不能區分“未然性”和“已然性”。(1)他不去昆明了,回北京。(2)他沒去昆明。去北京了。
B.混用情況。當否定已經發生的動作或狀態時,應該用“沒(有)”,而不是“不”,簡單地把“不”當作是一個跟“沒(有)”一樣的否定詞來使用,外國學生不能很好地掌握這一點。(1)當時我沒有知道這一切。(錯)(2)當時我不知道這一切。(正確)
C.不區分動態和靜態。(1)我沒懂她為什么不吃飯。(2)我不懂她為什么不吃飯。例句用“沒”否定時,表現的是由不懂到懂的過程,可以說“這個問題我原來沒懂,現在懂了”。但說話人不是要表現這一過程,而是要否定這一狀態。之所以出現這種偏誤,是因為學習者的母語中僅有一種否定形式,又在母語中沒有類似的情況,漢語否定副詞本身又比較復雜,這就構成了留學生使用上出現偏誤的第一個原因。
D.母語負遷移。從使用的正確率上來看,其中亞洲的學生正確率會比歐美學生的正確率高,因為亞洲很多國家的否定詞用法與中國否定詞用法相近,而以英語為母語的學生,英語的否定詞“no”和“not”的用法比較復雜,和漢語否定詞“沒有”和“不”也有著很多區別,因此,他們學習使用漢語否定詞“不”和“沒(有)”會因為母語語法規則的原因出現更多的偏誤。
E.還沒到達一定的層次。除了母語本身的影響,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即是我們自己對漢語的認識和把握還沒到達一定的層次。
漢語否定詞“不”和“沒(有)”的區分和用法是多樣和復雜的,所以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能夠給學生講清楚本質區別和用法,然后結合學生自身特點,多給例句,讓學生多加練習,減少學生的使用錯誤率,從而掌握這兩個否定副詞。按照上述研究,我們推薦適當的對外漢語否定副詞教學方法。
1)分段教學。教學外國學習者這兩個否定副詞時,不用講出所有規則,可先舉例,讓學生初步感知,初步講比較簡單把握的否定副詞,比如“不”多描述將來,“沒(有)”多過去。下一步驟將比較復雜的規則,可以講解補充二者的主客觀之分。
2)對比式教學法。利用學生母語中否定詞的語法規則和漢語中否定詞“不”和“沒(有)”語法規則的對比分析,對其出現的環境、位置、時間、搭配等進行詳細的對比分析找出異同點,從而能夠預測到學習者學習“不”和“沒(有)”的重點和難點。也可以利用“不”和“沒(有)”的對比,根據他們的語義、語用、語法方面的差異,進行比較,使學生能更加清晰的了解“不”和“沒(有)”的區別。
3)綜合總結。由于之前采取的分段教學方法,因此綜合總結十分重要。這是將新舊知識整合的過程,學生的舊有“圖式”已不適用,其自身會修改,此時也需要教師指導并做出反饋,幫學生綜合總結,建立完整正確的“圖式”。但是此種方法多適用于掌握絕大多數規則的學生。此時學生水平多比較高,已經有能力接受比較抽象的規則。
4)多次操練。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多次操練對于學生來說非常重要。學生應加強自己學習語言的主動性。在教學中老師讓學生多操練,給他們自己多舉例子的機會。一是,學生在舉例子時老師會發現學生是否掌握了否定副詞。二是學生自己舉例子過程中把握的效果更高,并且在生活中會想出已舉的例子實際用。
從時間限制和主客觀的角度來分析否定副詞“不”和“沒”在用法上的區別是比較復雜。雖然兩種否定副詞有一定聯系,但卻不足以完全作為“不”和“沒”的對立特征。通過對本文例句的分析,得以論證了“不”為靜態否定,“沒”是動態否定的觀點。在漢語教學中應該分段而簡單地教學否定副詞“不”和“沒”在漢語中的運用,學生才不容易出現混淆和誤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靈活性地教學。可以多用漢語否定副詞和學習者在母語中相當的否定副詞比較,有時使用翻譯方法,選擇適當的教學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