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霞
在漢語國際教育穩步推進、漢語加速走向世界的形勢下,漢語教學已不再滿足于一般性的通用漢語教學,針對不同專業領域、不同場合情景的特定漢語需求與日俱增,在此背景下,專門用途漢語應運而生。所謂專門用途漢語(Chinese for Special Purposes,簡稱 CSP),是指用于某種專業領域、特定范圍和固定場合的漢語,不僅包括與學科密切相關的專業漢語,如理科專業漢語、工科專業漢語、中西醫專業漢語、文史哲專業漢語、政經法專業漢語,同時也包括與跨文化語言生活、語言交際密切相關的業務漢語,如涉外或在外的外交漢語、外貿漢語、媒體漢語、軍事漢語、旅游漢語、工程漢語、公司漢語、航空漢語、酒店漢語、辦公室漢語,特別是廣泛需求的商務漢語、經貿漢語。[1]可見,專門用途漢語具有特定的使用范圍、需求意向,其實踐性、運用性突出,對特定情景、交際對象的依賴性較大,“突發事件”“典型事件”較多。針對這種特點,傳統的教學方法已不再能一統江山,一種新的更加適合其特點的方法呼之欲出,此即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首創于美國哈佛醫學院和法學院,后被商學院采納,用于解決單靠教師講授不能很好被理解、掌握的理論問題。案例教學法通過模擬或者重現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場景,讓學生把自己納入案例場景,通過研討來進行學習。這是一種開放式、互動式的新型教學方式。
從案例教學法的源起來看,它均用于專業教學領域。在醫學教學中,教師將不同病癥的診斷及治療過程記錄下來,便構成了案例,再把這些案例運用到課堂教學中,以實例教授學生應對不同病癥的思路與方法,啟發學生對此類病癥的診斷及治療,培養學生的診斷推理能力,便形成案例教學法。在法學教學中,教師將包括辯護和裁決過程的各種不同的判例進行記錄整理,由此形成法學案例,將此案例用于培養學生的判案推理能力,此即案例教學法。20世紀初,哈佛商學院出現了工商管理案例,教師把商業管理及其決策過程,包括各種不確定信息、相關意見和實施過程記錄下來,編寫成案例,用以培養學生的管理推理能力。案例教學法逐漸得以推廣,后來在公共管理教學中也被采納。教師采集公共管理和決策記錄,將不同背景、問題、選項、相關意見和選擇過程等進行記錄整理,形成公共管理案例并運用于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決策推理能力。可見,案例教學法把專業領域的實際事件的典型過程再現出來,分析、比較、研究各種成敗經驗,從中抽象出某些一般性的結論或原理,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推理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案例教學法對于技術性較強的專業學習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因此后來被廣泛采納,成為現代教育教學的一種基本方法。案例教學法對于以應用性為指針的漢語國際教育具有重要的啟發,尤其它與偏重領域性、需求性的專門用途漢語在特征上一拍即合,因此案例教學法成為專門用途漢語教學中的重要方法。
案例教學法既可以開設成一門課,也可以貫穿在課程教學中。作為一門課,案例教學法的教學時間、作用范圍都很有限,因此,更有效的運用應當是把案例教學法作為一種教學方法滲透到一般課程教學中。
專業內容與語言表達的平衡是首要要求。黃錦章提出,“解決這一難題的方案有兩種:一是直接導入案例教學法,讓學生通過案例的閱讀與討論,在掌握商務知識的同時,提高漢語能力;二是采取雙軌制,即主課文采用案例,導入商務知識,練習部分抓語言訓練,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2]這兩種方法都各有優缺點。周紅則認為,“整合語言和內容,除在不同階段側重相應的內容教學模式外,還要提供一套切合可行的操作程序。對此,Mohan(1986)的‘知識框架’理論提供了一個比較好的思路和模式”。[3]“Mohan(1986)根據‘知識框架’將教學活動分成‘分類’‘原則’‘評價’‘描寫’‘序列’和‘選擇’等六種知識結構類型。每類知識結構都能夠通過上下文情境的諸多特定語言特征(如詞匯、句式、語篇結構等)建構或實現。”[4]傳統的閱讀課、綜合課的講解方式是先講語言點,然后分析課文,這樣做的缺點是使語言講解游離于具體情境之外。這種方法不適用于專門目的漢語教學。對于兼具專業性的專門目的漢語教學來說,應反其道而行之,先拋出內容材料和教學案例,待學生在理解中感到語言困境時,再進行相應的語言知識點講解,使案例教學真正發揮問題解決型教學模式的優長。
案例資料的準備和運用是操作的關鍵。在專門用途漢語教學中,應針對不同的專業內容選擇對口的案例材料。案例既可以是成功的范例,也可以是失敗的案例,但都最好針對專門領域中的一個具體問題而非籠而統之的概述。也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由教師提供案例需求,由學生課下自主去尋找相關材料,這時采用分組制是較好的方法。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應充分發揮案例教學法作為討論型教學的特點,由教師主導開展研究和討論。建構主義教學理論中的合作學習方式可以提供有益的啟示。作為一種結構化的、系統的學習策略,合作學習的基本方式即分組,由此實現以合作和互助的方式進行學習活動。根據案例的內容和專業性質進行任務拆解,再按照任務進行分組,搭建任務型學習小組。每個小組領取自己的任務,進行分項目研究,形成研究報告,最后與全班同學分享本組的研究成果。
突出專門用途漢語的專業性和應用性。不同的專門用途漢語針對的專門領域、特定情境不同,商務漢語、外交漢語、媒體漢語、軍事漢語、旅游漢語、工程漢語、公司漢語、航空漢語、酒店漢語、辦公室漢語各有各的適用對象,且均具有較強的應用性。例如,周紅針對商務漢語教學提出,應遵循商務交際功能優先原則。“根據商務漢語教學內容與商務考試的分析,并結合商務漢語教材,可將商務交際功能分為21個項目,其中基礎部分(8個項目)是日常生活中的商務活動,提高部分(7個項目)是商務工作中需要處理的內部事務與外部事務,飛躍部分(6個項目)是商務活動的宏觀環境。”“在商務交際功能框架內,商務情景與人物設置應多元化。商務情景包括公司辦公室、餐廳、咖啡館、會議室、會展中心、機場、海關等,人物設置包括董事長、總經理、部門經理、職員、售貨員、服務員、海關人員等。”[4]專業性和應用性是保持專門用途漢語特征的重要因素。
專門用途漢語教學屬于第二語言教學的分支,既不同于專業課程教學,也不同于單純的語言教學或一般的漢語國際教育。專門用途漢語教學在專業的精深性、廣泛性上不如專業課程教學,但在語言的專業性、深入性上卻高于一般的對外漢語教學。因此,在專門用途漢語教學中引入案例教學法時,也要充分尊重這一特點,把握好專業與語言之間的“度”。在專業教學中,案例教學只需通過對具體案例的研討,引導學生理解、掌握相關知識、理論。而作為第二語言教學,專門用途漢語教學及其案例教學則具有雙重任務:一方面完成專門領域、特定情境的知識傳授,另一方面達成相應的語言能力訓練及提高目標。有學者指出,“案例教學與以第二代認知科學為背景的第二語言教學法對接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工程”[2],那么它與第二語言教學下屬的專門用途漢語教學的對接就更是一個繁雜的工程,有待漢語國際教育教師和學者持續思考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