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九生 萬小紅
古詩是前人留下的珍貴文化遺產中的明珠,千百年來,滋養了無數代中國人。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鳥獸草木之名。”(《論語·陽貨》)可見,古代詩詞的學習,對于繼承祖國優秀的文化遺產、培養少年兒童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文學藝術素養,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要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與習慣”“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由此可見,在我們的古詩詞教學中如果能注重培養學生自學古詩的能力,將使學生終生受益。
《語文課程標準》各學段要求中提出:第一學段要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第二學段要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第三學段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由此可見,我們的古詩教學要多誦讀,讀出韻律美,在誦讀中想象畫面,帶領學生入情入境,品出意境美。
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打破以往“教師講解,學生識記,最后背誦”的傳統教學方法,樹立讓學生在自主學習探究中深切體會古詩詞的意境美、語言美、音韻美和形象美的新的課堂教學方法。探索出古詩教學“三個階段、五個環節”的小學中年段古詩教學模式。
第一階段:課前自主學習(課前查詢知詩人,課前布置學生查詢古詩作者及寫作背景資料,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第二階段:課中合作發展(課中階段,學生在教師的精心組織下,自主、探究,理解古詩的內容,并能通過賞析,理解詩中蘊涵的思想感情,達到會背誦。)
第三階段:課后運用提升(課后階段,教師組織學情反饋,加強語言積累;適度拓展,擴大視野,實現能力的遷移與綜合素養的提升。)
課前,教師搜集與課程學習相關的古詩、名人名言、經典美文,引導學生堅持進行誦讀,以傳承中華文化,培育民族情感,豐富人文素養。
在教師的組織下,讓學生展示交流課前布置學生查詢古詩作者及寫作背景資料及自讀自悟的收獲與感受,知詩人、解詩題;學生交流閱讀中的質疑或問題,在師生互動中理清問題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確立深化閱讀的任務與重點、明確學習目標。
這一環節,學生個體從問題或感受出發再次走進古詩,根據不同的閱讀要求,學會合理選擇適合自己的閱讀方式,實現對古詩文本內容的再思考、再理解與再感悟。具體分一下三個步驟展開:
1.自主感悟,讀準詩句。古詩語言精練、含蓄、優美,首先要讓學生抓住重點字、詞,讀準字音,了解字義,讓學生大聲朗讀,“不求甚解”地讀,讀通,讀好,讀到朗朗上口,在讀中自悟。
2.自主理解,探究詩意。古詩把詩人豐富多彩的生活內容熔鑄在短短的幾十字中,以少勝多,以大見小,給古詩教學鑒賞者留下充分的再創造的余地。
3.畫演古詩、體悟詩情。古詩意境深邃,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廣闊的思維擴展,想象的空間。激發學生進入詩句所描述的景象,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體會詩句的描寫,充分發揮想象,畫詩意圖。詩意圖形成了,學生對古詩的感悟又深了一層,在教學中讓學生合作交流討論,結合自己畫出的詩意圖,對照詩句說說或演演自己對詩句的理解和體驗,從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的樂趣。
詩歌句式整齊、音樂性強,極其便于誦讀。當代著名學者朱光潛先生對于詩歌的誦讀也有著高明的見解,他說:“讀有讀的道理,就是從字句抓住聲音節奏、從聲音節奏抓住作者的情趣、‘氣勢’或‘神韻’。”可見誦讀是打開詩歌大門的一把鑰匙,要想讓學生懂得書中之理、體會詩中之情,必須從誦讀開始。而這種“讀”并不是單純的將書面的字形付諸于物理的聲音,它要求通過聲音表達出詩歌內在的韻律和附著其上的情感。這一點學生自己很難把握,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中靈活采用多種形式的誦讀方式加以指導。比如教師配樂朗誦、聽名家錄音、課堂個別或集體指導,散讀、齊讀、鼓勵學生朗讀等,都是較為有效的方式。
這里的韻不再是初讀時的韻律,而是讀懂詩詞,有了理解之后的讀,這時的讀就有了想象、聯想的空間。讀出來的是詩的韻味。
針對古詩的學習目標要求,在基礎知識、基本態度、基本能力與基本方法方面予以檢測與反饋;并選取與其相同或相近的另外一首或幾首古詩來進行拓展,既能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耳目一新,又能擴大學生的閱讀面,充分提高課堂效率。
[教學評價]
研究教學模式的終極目的是使用,“實踐出真知”說的是一種教學模式的成功可行與否必須靠實踐去檢驗。立足學生實際及教學實效,一路探索,也一路收獲。一是明確了古詩教學的主旨:以“畫意”為引領,以“誦讀”為核心,以“悟情”為主線,引領學生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體會古詩的意境,感悟詩人的情感,擺脫了以往我講你聽,強記硬背的狀況;二是總結、提煉并驗證了古詩教學“三個階段、五個環節”的古詩教學模式的可行性,避免了以往古詩教學中的隨意性,同時作為一種參考模式,它給老師的古詩教學提出了基礎的教學目標,及具體操作方法。三是明確了中年級古詩教學需要激趣,可以借助多媒體手段營造意境,運用多種誦讀形式讓學生喜歡上古詩詞。如在每周的經典晨誦中,引領孩子們利用拍手誦讀、表演讀和古詩新唱等形式幫孩子們背誦了很多古詩,并培養了他們學古詩的興趣。四是在實踐中還找到了提高課堂效率、培養中年級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突破口---預習。比如要求學生課前把文章讀通、遇到不理解的先查字典,不僅培養了學生自己學習的能力和習慣,還大大節約了課堂講授時間,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不僅如此,學生也有收獲,除了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外,還學到了自己學習古詩的方法:讀古詩要讀得正確、流利、有節奏、有感情、有滋有味;理解字、詞可以看注釋,查字典,查工具書;讀懂詩句可以連詞成句,現象意境等。
[成效與反思]
通過實踐,無論在改變學生自主探究理解古詩的內容上,還是在培養學生能力與素質的發展和提高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學生自主、探究,理解古詩的內容,并能通過賞析,理解詩中蘊涵的思想感情,達到會背誦。
2.學生學習古詩由被動變為主動的探求,自學能力大大增強,學習興趣更加濃厚,同時把古詩當作一種樂趣和享受,從而真正發揮古詩教學的特有魅力;鍛煉了學生搜集、處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及對古詩的閱讀鑒賞能力,使學生在今后的習作中形成言簡意賅的文風。
3.通過對古詩的學習與鑒賞,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的熏陶和美的教育,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4.古詩教學并不是為了學古詩而教古詩,該實驗研究讓學生跳出了單純學古詩的境界,拓寬學習空間,滲透與其他學科的結合與交流,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使學生的能力與素質都能得到全面的發展和提高。
在教學實踐中,小學語文古詩教學是個難點,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基本上是一個路子教學:老師講解,學生識記,最后背誦。雖然現在已經有很多人做了各種各樣的嘗試來試圖改變這一局面,進行美的古詩教學研究,利用網絡進行古詩教學,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等等,但總覺得這些教學模式內容豐富,且只留于形式,這樣的模式教學,也只能是強硬地灌給學生一些知識,而學生的自學能力得不到培養。小學語文古詩教學應該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重視學生的自主性,重視以讀為本,讀中感悟,使學生終生受益。古詩的教學就要打破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要放開自己,放開學生,讓學生自主探究,深切體會古詩的意境美、語言美、音韻美和形象美。同時,新課標也強調學科之間的交流與整合,這種古詩教學模式啟發學生自求自得,自主探究,讓學生在語文古詩教學中,能力與素質得到全面發展與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