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造奶來了,你敢喝嗎?
兩位硅谷生物工程師創立乳制品公司,用來生產人造奶。他們利用基因改造的酵母代替奶牛,保留牛奶的風味和營養物質。生產人造奶主要分為三個步驟:第一步,將奶牛的DNA序列轉入酵母細胞;第二步,酵母細胞發酵后產出乳清和酪蛋白;第三步,和營養物質混合。
人造奶中的蛋白質來自酵母菌,脂肪來自植物,礦物質和糖類通過另外添加,成分與牛奶非常接近。同時人造奶更健康,無乳糖、激素、抗生素、膽固醇。
據稱,科學家在南極洲雪層中發現的宇宙塵埃,可能來自數百萬年前誕生的一顆超新星。這些宇宙塵埃經過星際旅行后,最終落在了地球的南極洲。科學家之所以有這種推測,主要是因為他們發現這種塵埃中含有Fe-60同位素,它通常由超新星爆發釋放,但幾乎不出現在地球上。

很多人說魚的記憶只有7秒,我們也常常認為魚沒有記憶,沒有感情,不會感到痛苦。而事實上,魚和人類一樣,有同樣的神經和引起感覺的化學物質。越來越多的實驗表明,魚確實可以感覺到痛苦。
哺乳動物和魚類有許多相同的神經遞質,其中包括多巴胺和血清素。在人類身體中,這些神經遞質與疼痛、饑餓、口渴和恐懼有關。
魚的解剖學、神經化學和行為現象都表明,魚能夠體會到包括幸福、疼痛以及恐懼在內的多種感覺。


聯合國研究報告稱,可為地球生命阻擋太陽輻射的臭氧層,正以每10年1%~3%的速度恢復,逆轉多年來因釋放有害化學物導致臭氧層危險損耗的現象。
按照預估速率,北半球和中緯地區的臭氧層預計在21世紀30年代將完全修復,接著南半球將在50年代,極地地區在60年代修復。


最近,微塑料再次引發關注。美國領導的一個科學家小組在北極鉆取的冰芯中發現了微小的塑料碎片;在北極地區的積雪里,也發現了相當數量的塑料微粒……
微塑料是指直徑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或顆粒,有片狀、線狀或塊狀等多種形態。不只是海洋和天空,人體內也同樣發現了微塑料。近年來,研究者們相繼在牡蠣、貽貝和魚類等食物中,飲用水、海鹽甚至蜂蜜中都發現了微塑料。據測算,一個成年人一年約攝入2000個微塑料。



如果人類不吃肉,將會節約大量耕地?
以美國為例,用植物性食品代替肉類,每年可以使國家節約2900萬公頃的耕地、30億千克的氮肥,減少2800億千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食物相關用水則預計增加15%。
不久前,聯合國出臺一份關于氣候變化的報告,稱要想控制全球變暖,人們得改變一下自己的飲食結構,多吃菜,少吃肉。的確,飼養牲畜會消耗大量土地資源,種植牧草、制造肥料也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動物本身還會排放甲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