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偉偉
(安徽省淮南市鳳臺縣朱馬店鎮李廟小學 安徽 淮南 232160)
小學一年級的孩子最大的特點就是很自由,孩子的自制力較差,注意力集中性較短,枯燥的數學課使他們坐不住、記不牢。因此,要想讓學生愛上數學課,喜歡學習數學,核心任務就是數學學習興趣的培養,讓他們體會到數學課輕松、有趣,感到快樂無限。愛因斯坦曾把興趣比喻成最好的老師,興趣也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內驅力。因此,教師要注意設計教學過程中的趣味性,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如果老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進入情緒高昂、智力振奮的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感情的腦力活動就會帶來疲倦。”因此,富有情趣的導入能很快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激起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參與性,從而自然地進入學習狀態。
例如,在學習認識鐘表中“小明的一天”這一課時,老師幽默地說:“我們先來玩一個猜謎游戲,好嗎?小腦筋,動起來,聽仔細,猜謎底。‘小小駿馬不停蹄,日日夜夜不休息,蹄聲噠噠似戰鼓,提醒人們爭朝夕。’”經驗豐富的孩子們一下子就猜出謎底是“鐘”。此時,出示各種漂亮的鐘(表),進一步創設情境:“鐘是記錄時間的工具,人們想知道現在是幾時,就得借助鐘表的幫助。”孩子們很快進入情境,激起他們認識鐘表的欲望。
波利亞說:“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使得理解更為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內在的規律、性質和聯系。”針對小學低年級的數學學習要盡量具體化、形象化,而大多數低年級小學生都活潑好動、愛做游戲的特點,教師可創設各種數學游戲活動,讓他們從學習的旁觀者變為直接參與者。如教學人教版教材一年級上冊“加減混合運算”時,可以創設“公共汽車(利用教室里的講臺)上下乘客(由學生扮演)”的游戲,請學生算一算車上還有幾人;教學“分類”時,可以充分利用本班學生的發型(馬尾辮、短發、雙辮)、服裝顏色(紅色、黑色等)、款式(大衣、夾克衫、連衣裙、長褲等)、是否戴眼鏡等特點,讓某方面特點鮮明的學生站成一排,讓學生來分一分并說一說自己分類的標準是什么;教學“認識鐘表”時,可以創設撥鐘比賽的游戲,由教師規定比賽時間,學生兩兩一組,一人隨意說時刻,另一人按要求在鐘面上撥出這個時刻,比一比哪組撥對的次數多。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開展游戲活動之前,一定要做好游戲規則的講解和課堂紀律的組織工作,在活動結束后一定要有相應的提問和小結,以確保學生能從這些活動中達到相應的學習目的,絕不能為了活動而活動。
小學一年級的同學喜歡聽童話故事,我們也可以把數學知識編成童話故事。這樣就會有一個輕松愉快的課堂環境。例如:一年級有一道數學題目是這樣說的:小明的媽媽買完東西排隊去付款,這時她的前面有3個人,等了一會她的后面又來了2個人,大家都沒有付完錢,問一共有幾個人?大家通常都會說是3+2=5個人,我不會批評他們。我就假設一個情形說:假如售貨員有魔法,把媽媽們都變成了小南瓜,這時候請大家一起去數數有幾個南瓜呢?大家就會恍然大悟,原來小明媽媽忘記數了。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之后大家都會哈哈大笑,再讓同學們去改正錯誤。這樣的話同學們以后再面對這樣的問題的時候就不會犯錯誤了。我們不光可以把問題設置成故事,在講每節課的知識點的時候,我們也可以設置一些故事。比如在查數字的時候,我們就可以設置成小紅要過生日了,讓大家數一數小紅媽媽為小紅買了幾個蘋果?買了幾個香蕉?買了幾個獼猴桃?等等。通過貼近生活的一些故事導入,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就會提高,課堂上的學習氛圍也會變好。
經過幼小銜接的過渡期,在教學中教師必須因勢利導,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參與性。這樣才能讓學生達到樂中學、學中樂,發揮語言直觀作用,快樂學習。利用兒歌(順口溜)形式是不錯的方式,它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參與性,使學生對所學知識記憶深刻,淺顯易懂。
如,在“書寫數字”教學時,把0~9這10個數字編成兒歌:0像老師肚肚圓又圓,1像鉛筆細又長,2像小鴨水上漂,3像耳朵聽聲音,4像紅旗迎風飄,5像掛鉤墻上掛,6像口哨吹音樂,7像鐮刀割小草,8像麻花擰一擰,9像小勺來喝湯,運用兒歌這種直觀形象的語言,孩子們較易地記住了數字,既有趣,又達到直觀形象、記憶深刻的效果。教師應不斷開動腦筋,從教學實際需要出發去設計各種簡潔易行的數學活動,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知識產生的過程,感受數學知識本身散發的魅力,這對于激發學生的直接學習興趣大有裨益。
綜上所述,教師只有運用多種策略,努力在課堂上激發學生的直接學習興趣和間接學習興趣,以真情教書,以真心育人,才能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全面而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