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英
(廣東省廣寧縣潭布鎮中心小學 廣東 肇慶 526300)
留守兒童現象是中國經濟轉軌、社會轉型下產生的并將長期存在的社會問題。留守兒童因生活與學習上缺乏足夠的關心與照顧,雖衣食住行得到保障,但情感缺少撫慰,極易出現心理問題,不利于他們的健康成長,故而小學班主任注重技巧與方法的掌握,做好留守兒童教育工作是時代發展賦予的使命和要求。
一個人性格塑造與形成的關鍵時期即兒童時期,對二年級學生來講,他們心智不成熟,又沒有在爸爸媽媽的呵護下長大,缺少親情支撐,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在家里他們和監護人接觸的時間多,而在學校,班主任就是他們的親人,班主任應時刻觀察孩子的心理狀態,有目的性地對留守兒童實行心理指導,以真情打開每一扇幼小的心門,解開每一個心結。部分留守兒童因長時間缺乏父母管束,脾氣暴躁,總是欺負他人;而部分留守兒童表現出寡言少語、情緒低落、性格孤僻等現象。班主任在平時的管理中需仔細觀察學生的情緒、學習、身體,多跟學生交流,了解他們的愛好興趣、喜怒哀樂等;關注孩子的點滴進步,及時表揚、鼓勵,增強他們的信心。
同時,班主任應做好留守兒童出生年月日的登記工作,在留守兒童過生日當天,可組織全班學生為他們送上祝福與小禮物(如各種卡片、手工花朵、學習用具等),使留守兒童感受到源于他人的關心和愛,消除留守兒童的孤寂感,更愿意融入班級這個大家庭中,滿足他們的情感需求。
二年級學生年齡小,缺乏父母的監管,有很多不良習慣,對一些應有的文明禮儀也不知曉,這對他們今后成長與發展是不利的。故而從小對學生進行良好習慣培養很有必要,具體包括:
第一、加強留守兒童的良好學習習慣培養。①良好上課習慣培養。大部分留守兒童上課習慣都較差,沒有課前預習與準備的習慣,基本都要等到上課鈴聲響了,才到教室里將課本拿出來,或老師已經講了幾分鐘的知識了,一些學生還沒有找到課本,無法跟上上課節奏。故而班主任需結合二年級學生年齡特征,制定學習習慣規則,如:課前將需用到的東西擺放在桌子對應的地方,上課后則可直接使用;課前將鉛筆削好等。一開始學生可能仍會忘記,不過時間一久,則能長期堅持,進而養成習慣。②上課紀律教育。包括上課不可隨意在教室內走動,不可做與上課無關之事,上課不開小差,不大聲喧嘩等;在知識學習上,不懂就問,不可一知半解,淺嘗輒止,不抄襲、偷窺他人學習成果。
第二、加強留守兒童良好日常行為習慣培養。①對留守兒童實施自我管理習慣教育。留守兒童缺少父母管束,在爺爺奶奶溺愛教育下,他們的自我管理能力低下,為幫助二年級學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教師可選擇有較強自我管理能力的同學發揮榜樣作用,或根據留守兒童家庭、性格等情況,制定與實際情況相符的自我管理內容和方法,合理引導,實現良好行為的被動管理到自覺管理。②注重對留守兒童實施文明禮貌習慣教育。禮貌屬于行為的外在表現,展現的是人的內在修養,凸顯的是一個人的自尊與尊重他人的理念意識。留守兒童因缺乏父母管束,爺爺奶奶的溺愛可能會讓他們的文明禮貌習慣缺失,有必要對留守兒童實施文明禮儀教育,告知他們在生活中、學習中盡可能多使用“您好”“請”“對不起”等話語,在公共場所要排隊,不可惡言惡語重傷他人等,促小學生從小就養成良好道德素質。
游戲是二年級學生都感興趣的活動之一,班主任可不定期在班級中召開各種游戲活動,如組織全班學生外出逛逛學校附近的風景區,到山間密林去感受大自然,讓學生心境更寧靜。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很多農村地區中青年都到城里務工,而留下來的都是勞動力缺乏的老人或孩子,故而就可帶領留守兒童到孤寡老人家里,為其掃地,唱歌跳舞等,促其力所能及的幫助他人,感受到助人為樂的快樂。同時也理解自己爺爺奶奶或爸爸媽媽的辛苦。另外,可定期開展多姿多彩的班隊活動,比如“交往輔導”活動、“體諒父母教育”活動等,使留守兒童在活動中受到啟發,理解父母的不易,消除叛逆心理。
部分留守兒童父母在他們很小的時候就外出務工,大多都和爺爺奶奶生活,但爺爺奶奶年齡已大,缺少文化知識,對他們的監管教育也就有諸多不足之處。而部分由親戚監護的孩子也不好管教,放任自由,久而久之則會出現行為上的、心理上的不良問題。故而班主任在留守兒童教育工作中,應針對該群體的特殊性,注重發揮家校合作教育的作用,定期召開留守兒童監護人座談會,強化對監護人的教育與培訓,使他們明白溺愛并非正確的教育方式,關鍵是給予關愛的同時,又給予正確的教育與引導。同時,定期與孩子父母聯系,告知父母學生在校情況,囑咐父母多與孩子交流、溝通,且盡量多回家看看孩子,增進感情,對孩子的成長更有利。
孩子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接班人,是祖國未來的花朵。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需從小學低段學生著手,關注留守兒童群體特殊性,給予更多關愛,促其在愛中成長。在后續工作中,有必要繼續摸索更多可行的留守兒童教育方法,為家長與社會做好交待,使留守兒童在溫馨良好環境下成長,建構正確思想觀、人生觀與價值觀,最終成長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