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小斌
(廣西桂林資源實驗中學 廣西 桂林 541400)
北京師范大學林崇德教授:“思維在發生和發展中表現出來的個性差異就是思維,具體表現為思維的深刻性、靈活性、創造性、批判性、敏捷性等?!睔v史思維是指一般思維與歷史學科有關史料的思維有效整合,揭示歷史本質和歷史規律的思維過程,包括運用概念進行判斷、推理的抽象思維,還包括通過聯想、分析、綜合等形象思維。農村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思維能力培養,運用辨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去分析、理解歷史問題,結合農村學生心理和思維特點找準突破口,探索思維訓練的規律和方法,鼓勵學生質疑,培養他們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良好習慣。
人的思維是有動機的,當有某方面的動機時,思維才會得到開發和運用。因此,激發學生思維的動機是產生學習活動的內動力,是培養他們思維能力的關鍵。在學生產生思維動機的前提下,加強有效的記憶方法訓練,清晰思維脈絡,理清知識重點,達到思維訓練的有效性。
1.1 聯想識記: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時間:公元前138年。聯系手機號前三位和三八婦女節只有一個,識記公元前138年?!皬堯q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時間”和“設置西域都護的時間”。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時間:公元前119年。師:你是怎樣記時間的?生:我是聯系火警電話號碼119來記憶的。設置西域都護的時間:公元前60年。師:你又是怎樣記這個時間的?生1:我爺爺昨天過了60大壽。生2:我是聯系60花甲。生3:我是聯系60分及格。生4:我是聯系一小時60分鐘?!氨R溝橋事變”又叫“七七事變”的時間:1937年7月7日。師:你是怎樣記時間的?生:抓住3個7來記憶。
1.2 順口溜識記:同學們,學習歷史很簡單,只要我們找到規律就容易了。例如七年級上冊《絲綢之路的開辟》在識記漢初西域的地理位置圖時,只要抓住“兩關(玉門關、陽關)、兩山(北山、南山)、一嶺(蔥嶺)、一湖(巴爾喀什湖)”進行識記。還可以編順口溜,幫助大家巧記這些地點:要去西域過兩關(玉門關、陽關),過了兩關進兩山(北山、南山),進了兩山去一嶺(蔥嶺),去了一嶺到一湖(巴爾喀什湖)。
1.3 詞語串聯識記:同學們想想怎樣記設置西域都護的意義。生1:西域都護設置標志著新疆地區歸屬中央政權的開始。生2:今新疆地區歸屬中央政權的開始是西域都護的設置。張騫開發西域,西漢政府管理西域,東漢班超經營西域。
1.4 巧用地圖識記:七年級上冊第6課《西周的分封》“分封諸侯”時,組織學生閱讀第27頁“西周時期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圖”,在地圖上,小紅點代表同姓封國,小圓圈代表異姓封國。重要的封國燕、齊、魯、衛、晉、宋、楚、吳等都在地圖上有標示,并且對這些分封諸侯的身份進行了分類說明。通過對分封示意圖的分析,將本課歷史史實濃縮于該示意圖中,一個圖涵蓋了一課精髓,一個圖解決了一節教學內容。七年級上冊第8課《春秋戰國的紛爭》“戰國七雄”時,對戰國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的學習,首先組織學生觀看課本第37頁“戰國時期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圖”,根據地理——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對戰國七雄進行識記。然后,臨摹《戰國時期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圖》,標出戰國七雄的位置和馬陵、長平兩個戰役的地點。
思維的邏輯性表現為:遵循邏輯的規律、順序和根據,使思考問題有條理,層次分明,前后連貫。語言是思維的裁體,思維依靠語言,語言促進思維。教師對學生加強語言的調控,訓練其口語表達能力,是學生能夠有根有據進行思考的基礎。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要養成良好的思考習慣,遇到問題要能想、會想、多想、善想。教師設計一些恰當的問題,讓學生根據問題的指引,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研讀課文,理解史實,不斷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問題引路環節一定要給足學生的思考空間,思考分析問題要有邏輯性,讓他們根據問題的描述,師生共同探討,把書本知識與實踐有效鏈接,思考問題的解決方法,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
例如,引導學生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歷史材料就得看出處、提示語,看懂材料的時間、地點、類別和具體要素,充分提取有效信息。問答題則要逐字逐句,默讀三遍,找出關鍵詞,列好提綱。絕不能瞅上一眼,草率答題。不然就有可能把“俄國”答成“我國”,“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答成“二次革命”,把“近代法國的資產階級革命”誤為“法國大革命”等。
又如,在教學七年級歷史上冊第1課《我們的遠古祖先》時,我課件出示下列問題:
2.1 我國境內最早的人類是誰?生活在什么地方?你怎樣來證明他們是人類而不是類人猿?
2.2 你來推理一下我國境內的人類活動已有多少年的歷史了?讓學生分小組討論,然后選代表發言。
這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了學生探究熱情,為繼續學習鋪路架橋。
一個人的思維能力在發展的過程中有時會出現“卡殼”的現象,會發生一些轉折,這就是思維的障礙點。思維在遇到障礙點時,就意味著你應學會適時地加以疏導、點撥,促使思維轉過來,并以此為契機促進思維發展。恰當地采用分析或綜合的思維方法,有利于溝通條件與問題的聯系,建立起清晰的思維脈絡。因此,當我們在分析具體問題的時候如果能將分析與綜合結合起來,將有助于思維能力的提高。
例如,我在教學《三國鼎立》時,引導學生思考: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大敗袁紹,赤壁之戰曹操卻以多敗于孫劉聯軍。你認為原因是什么?從中你能得到什么啟示呢?通過師生的共同探討,最后得出結論:失敗原因:孫、劉組成聯軍,戰略得當;采用火攻,戰術得當;利用氣候、地理條件。曹操:客觀:官兵來自北方,不習水戰,水土不服。主觀:因實力強大而驕傲自滿;松懈、輕敵;戰術失誤。啟示:應隨時保持謙虛、謹慎的作風,驕傲必然失?。恢匾暫侠砝米匀粭l件;培養善于觀察、思考的好習慣;團結可以戰勝強大敵人等。
美國教育家林格指出:“在教學中,教育心理學關心三個焦點區域的理解的發展,即學習者、學習過程和學習情境,這三個區域相互重疊和相互關聯?!睘榇耍瑒撛O歷史學習情境是訓練思維的深刻性的有效途徑,讓學生置身于一種學習、探究的氣氛中,自覺地、主動地感受歷史。
例如,我在教學《我們的遠古祖先》時,創設了以下三個情境讓學生進行探究,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情境1.人究竟是從哪里來的?目前有兩種說法:一種是人由神創造的,像西方的“上帝造人說”,像我國的“女蝸造人說”;一種是人由古猿進化而來的。你同意哪一觀點?請大家觀察“從猿到人演化示意圖”,相信學完本課,你一定能找到答案。
情境2.展示遠古人類“北京人復原胸像”的頭部模型。設問:這是什么時候的人類頭部模型?那時侯,我國境內有哪些遠古人群?他們的生產和生活狀況又是怎樣的呢?觀看“人物頭像”和“中國早期人類主要遺址分布圖”插圖。
情境3.有關遠古人類社會生活,反映了我國遠古人類怎樣的生產和生活狀況?他們生活在什么時候?
隨著教育水平的快速發展,中學歷史教學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已成為發展學生智力的中心環節,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是同行們關注的焦點。初中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既是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需要,又是新課程改革的需要,更是核心素養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