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勉
(安徽省淮南市八公山區第五中學 安徽 淮南 232072)
很多農村地區的中小學對音樂課極其不重視,認為其是無用學科。音樂課的課時經常被其它語文、數學這些主課占據。很多農村地區的中小學音樂教學設施落后,甚至沒有相對專業的音樂老師。學生們的音樂知識和音樂常識極度匱乏,很多中小學的學生們不認識簡譜,不認識譜號,不了解一些基本的音樂理論知識。平時的音樂課上就跟著錄音機后面聽一些沒有營養的流行音樂,三五成群坐在一起把歌詞記在本子上,看著歌詞哼唱著。學生受到來自社會、學校、家長等各方面的影響也大都對這門課抱著無所謂的態度,認為不是主課,不去重視,自然也不會有優異的成績。
筆者根據自己研究學習并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絕對不是單一的,而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原因如下:
2.1 教育體制不完善。教育體制中對人才的選拔對音樂學科沒有起到足夠的重視。當今社會的高考制度以高考的分數決定上什么大學,而農村的孩子的目標大都是能考上好的大學,將來能找到好的工作能夠改善自己的生活水平、提高自己的生活層次。當今社會需要大量的全面發展綜合素質高的復合型人才,單一型的人才在進入社會時會受到很大的阻力,最終可能達不到預期的目的。
2.2 教育觀念的落后。在農村地區的老師和家長們對音樂學科有一定的偏見。很多農村地區的家長認為學習音樂知識就是不學無術。在很多農村地區的教育領導者甚至也不能意識到音樂學科在素質教育中的重要性,只是覺得考試的科目才是重要的,才是能決定前途和命運的。在這種教育觀念的灌輸下學生們也認為這是一門無學科。
2.3 教育設施落后。在農村地區音樂教育設施是極其落后的。在農村地區的中小學里普遍沒有特定的音樂教室,沒有可以開展音樂活動的場所。在樂器方面,很多學校連一架鋼琴都沒有,更不用提其他的管弦類的樂。這樣極度匱乏和落后的教學設施自然也讓教學質量大打折扣。
2.4 教師資源匱乏。農村地區音樂老師相對是匱乏的。我國農村地區的中小學有幾十萬所,但音樂老師只有區區幾萬人。站在教師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很多音樂老師并不愿意去偏遠的農村去上課,待遇不高,教學環境簡陋,這樣的情況打消了很多老師去往農村偏遠地區的積極性。很多在農村偏遠地區進行教學工作的音樂老師也是想法設法的調到縣城學校。最終導致了很多農村地區沒有專業的音樂老師。
農村偏遠地區中小學音樂教育落后的問題就像是木桶的最短板,如果這個問題得不到解決將會影響到我國整體音樂教育水平的提高,素質教育目標也就不可能真正實現。故此,農村偏遠地區的音樂教育問題對促進農村發展,調高整體國民素質有著重要的意義。筆者認為具體改進方法如下:
3.1 教育制度的改革。要解決農村偏遠地區中小學音樂教育落后的問題,我認為首先要進行教育體制改革。如果音樂學科的學習將要與升學掛鉤,這樣老師家長和學生們也就自然重視了起來。雖然這種行為看似是一種“強迫的、被動的”的重視,但是這樣能最高效率提高家長和老師的重視,并且也向社會表明了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決心。
3.2 改變家庭觀念。政府可以和學校一起組織一些文藝活動,讓這些家長們能真真切切、實實在在的感受到這門學科的重要性。音樂教育的重要性一定要從根本上讓農村偏遠地區的家長們意識到。如果家長們能意識到這一學科的重要性,孩子也就意識到重要性,觀念一致進步也就在眼前了。
3.3 進行音樂教學基礎設施建設。教育設施一定要加大力度進行建設,音樂教學所必備的硬件設施,不僅僅是音樂教學所需,還是學校完成教育部各項音樂教育教學要求的必備要素。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再好的音樂老師如果沒有音樂教育教學必備的硬件設施也很難進行高質量的音樂教學。
3.4 加強地區特色音樂教育。我們國家是個幅員遼闊的多民族國家,不同的民族不同地區都有自己不同的文化特色,都有其自己不同的音樂特色,傳承傳統文化是每個中華民族兒女應盡的職責。農村地區的中小學音樂教師在進行教學工作時要注意因地制宜與當地的民族文化特色相結合。這樣可以更全面立體的提高農村偏遠地區的音樂課教學質量。真正朝著素質教育的方向邁進。
雖然素質教育早就已經開展,但是由于各種各樣原因的限制使其得不到全面貫徹落實,農村偏遠地區中小學音樂教育落后是一個不容忽視、迫在眉睫的問題,這個問題阻礙了素質教育全面推進的步伐。筆者結合自己的經驗對這一現象進行了分析并且給出了解決方法,希望能改善農村偏遠地區中小學音樂教育落后的現狀。提高農村偏遠地區中小學音樂課的教學質量,更快的真正實現素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