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吉林 羅君 鐵曉航 吳曦


摘要:基于單日鐵路運營流量,從城市聯系強度、首位度以及加權旅行時間對四川省內鐵路網絡進行了研究,分析了其鐵路聯系特征,結果表明:四川省鐵路網絡格局分為南北兩翼,在單日運營頻次、城市聯系強度、可達性水平以及鐵路網絡范圍等方面,北翼城市群普遍高于南翼城市。省會城市是多數城市聯系的主要方向,關聯性水平高。北翼城市群關聯性好,川南城市鐵路聯系不均衡。城市旅行時間格局分異明顯,從川中城市群向南北遞增。
關鍵詞:日流量視角;鐵路網絡;通達性;四川省
中圖分類號:K9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9)20-0182-02
1引言
鐵路的建設對于縮短鐵路沿線區域的時空距離、推動城市的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國內外關于鐵路空間網絡的研究十分廣泛,大多數研究都集中于區域城市群、單條鐵路沿線城市群的可達性,但以省域內鐵路線路單日運營頻次為數據基礎,探討鐵路網絡結構的研究較少。基于此,基于暑期交通高峰日單日鐵路運營數據,從城市間鐵路聯系強度、城市鐵路首次位程度以及城市間平均加權旅行時間等角度,研究四川省鐵路網絡的結構特征,以期為優化四川省鐵路網絡建設布局提供科學依據。
2研究區概況
鐵路是四川省溝通內外運輸的重要橋梁,目前,四川省鐵路已形成5大干線、8條支線與3條地方鐵路網絡,類型包含普速鐵路、快速鐵路及城際鐵路。截至到2019年8月3日,四川省已有17個市、1個自治州開通客運鐵路運營,現有運營和在建里程超過6600km。
3數據與方法
3.1數據來源
研究區為四川省內開通鐵路(截止到2019年8月3日)的18個城市,以西昌市代表涼山州。城市間鐵路運行數據來自12306官方網站,統計了普通快速列車(K/T/Z)、動車組(D)以及高速鐵路列車(G/C)3種類型,為最大限度地統計單日運營流量,將研究時間選擇為暑期交通高峰(2019年8月3日)。城市GDP、城市總人口數量來自四川省統計局官方網站提供的《四川省統計年鑒》。地圖行政區劃數據來自國家基礎地理信息庫。
3.2研究方法
4結論
4.1省域內城市聯系強度分析
省域范圍內的交通流量下,城市鐵路聯系強度排名(圖1):成都一廣元(130次)>成都一綿陽(127次)>綿陽一廣元(104次)>成都一德陽(94次)>德陽一綿陽(76次)>德陽一廣元(66次),成都、綿陽、廣元和德陽成為省內城市之間鐵路聯系程度最高的城市。其次,成都一遂寧(67次)>成都一南充(63次)>成都一內江(58次)>成都一眉山(57次)>成都一樂山(48次)>成都一達州(47次)>成都一資陽(36次),成都平原周邊的城市聯系緊密。空間整體結構上,可將四川省鐵路網絡劃分為南北兩翼,其他城市與成都均有直接聯系,但南北兩翼城市的直接聯系程度低。北翼的城市之間聯系頻次多(39~130次),強度大,鐵路覆蓋廣,城市間多直接聯系;而南翼的城市聯系程度較低(4~58次),未形成網絡特征。
4.2平均旅行時間
將四川省城市之間的鐵路通達最短時間、城市人口以及GDP綜合計算得到最短旅行時間(表1)。如圖2,成都的平均旅行時間為2.4h,即省域內其他城市到成都鐵路通達的平均時間為2.4h。通達性水平最高的是資陽市(0.7h),其次是德陽(0.8h),樂山(1.1h),內江(1.3h),遂寧(1.8h),宜賓(1.8h)和綿陽(1.9h),以上城市的平均旅行時間都在2h以內。此外廣元(2.1h)、廣安(2.1h),成都(2.4h),南充(2.5h),眉山(2.5h)等城市平均旅行時間均在2.5小時內。從圖2中可以看出,西昌、攀枝花以及巴中等省域邊緣的城市,其加權旅行時間較大,其原因一是在于此類城市通達性較低,與其他城市之間的鐵路聯系不強;二是此類城市的鐵路均為普通快速型,通達其他城市的旅行時間增多。而成都平原周圍的城市平均旅行時間短,原因在于其通達性較高,并且多以動車、高鐵、城際列車為主,普通快速型列車僅占少數,高速鐵路的建設對縮短城市間的旅行時間、改善城市間的通達性水平具有顯著作用。
5結論及討論
基于暑期鐵路交通高峰日的運營情況,從交通可達性聯系強度、城市首位度以及城市平均加權旅行時間的角度,研究四川省鐵路網絡空間特征,結果如下。
(1)四川省鐵路網絡在空間格局上分為南翼與北翼,北翼城市鐵路覆蓋范圍大,可達性水平高,聯系強度大。成都與北翼城市的聯系強度要高于與南翼城市的聯系強度,南北兩翼城市的直接聯系程度不高。
(2)成都仍是多數城市的鐵路首位聯系城市,北翼城市間關聯強度高,通達性平衡,而川南城市群鐵路關聯性不均衡,集中向省會城市通達。
(3)城市平均旅行時間空間分異特征明顯,以川中部為核心,向南北方向上旅行時間逐漸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