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慧楠 石小亮 康萬晴

摘要:指出了在經濟社會的不斷向前發展的同時,各領域的碳排放量也隨之增加,全球的氣候變化問題也越來越不容忽視。氣候的異常變化可能在未來會引起許多災難性的問題,不論是對于各個國家的發展,還是對人類自身健康的影響,都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大問題。低碳經濟逐漸成為手中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的利刃也是在這個背景下開始的。對低碳經濟的緣起與特征進行了探究,研究結果顯示:全球變暖對于中國甚至世界各國來說確實為一個嚴峻的挑戰,低碳經濟具有階段性、新興性、全球性、動態性、協同發展性特征,因此要實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增加碳匯的低碳經濟措施,以提升當前人們對低碳經濟的更深刻理解,使碳排放量不斷減少,使中國低碳經濟更好地向前發展。
關鍵詞:低碳經濟;全球氣候變化;碳排放量
中圖分類號:F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9)20-0224-04
1引言
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正影響著社會生活生產等許多方面,其中負面影響占大多數。中國南方暴風雨和臺風的頻繁使得雨量不斷增加,同時也使洪澇災害變得更加嚴重,而中國北方則是干旱情況不斷加劇。海平面上升也讓沿海地區的風暴潮加劇,除了寒凍災害的幅度較大外,農林病蟲害、滑坡與泥石流、水土流失與土壤侵蝕災害會呈現加劇趨勢。此外就再無其它影響嗎?回答是否定的,生物多樣性也早已經與全球氣候變化密不可分。Petersand Parling認為,對于許多的物種來說,全球氣溫每升高3℃就意味著它們要在維度范圍上遷徙至少300km。而解決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最重要的就是進行可持續發展,橫向上考慮各個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人民對于排放的需求,同時縱向上還要考慮子孫后代的利益與需求。
發展永遠是一個國家不能忽視的追求,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更是如此,對于可持續發展來說,發展也是不可忽視的內在要求?!度驓夂蜃兓s》中強調了“雖然無論是歷史上還是現在,發展中國家的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相對發達國家來說較低,但是發展中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也為了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而在全球的份額不斷增加”,開創低污染、低能耗、低碳排放量的經濟模式是轉變傳統發展模式、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式,同時也是發展中國家應對碳排放與發展共同提升的重要方式。在急需改變的現在,踐行低碳模式成為了經濟發展模式可持續化轉變的一種有效途徑。
2低碳經濟的緣起
2.1氣候變化
全球對氣候的變化越來越重視。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2007)(AR4)的研究結果顯示,自工業革命以來,全球溫度線性上升0.74℃,全球平均溫度處在上升通道中,尤其從1906年以來,幾乎處于直線上升趨勢中。全球正在變暖這已經成為人們不能逃避的事實。
氣候變化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以往研究結果顯示:碳排放與全球氣候變化二者之間有很大關系。大自然本身就在進行著多種多樣的碳排放,動植物的呼吸作用、動植物尸體的腐爛分解作用等,都是自然界排放溫室氣體的途徑。但是,大自然不只單單排放溫室氣體,它也會對溫室氣體有著分解作用。如果排除人類影響,單純依靠自然自己調節,那么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會是一種循環且緩慢的增長過程,然而人類活動對氣候變化的影響是巨大的。人類活動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自然界,尤其是工業革命之后,機器的發明讓人類對大自然的影響程度變得更大,而且還有化石燃料被大量使用,人類的碳排放量增加迅速。由此可見人類活動和自然因素都對氣候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而現在氣候變化的不斷加劇也是人類活動作用的結果。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二氧化碳排放大國,已經超越了美國。自2010年來,中國的碳排放量變化幅度如圖1所示,雖然碳排放總量呈波動狀態,但是總體的碳排放量還是處于高水平。
氣候變化影響自然界的水熱循環,造成的氣候變暖帶來的不只是單純的酷熱天氣,還帶來許多災難性的氣候事件,其損失對于每個國家來說都是巨大的。例如,1995年,芝加哥的熱浪造成500多人死亡,2010年中國南方連日暴雨造成至少86人遇難或失蹤。這是氣候變化帶來的災難性事件中最直觀的,在短期內帶來了可以被公眾直觀感受到的后果,然而還有許多氣候變化的后果是難以在短期感受到的,但是其后果是極具殺傷力的。例如,南北兩極冰川和山地冰川積雪的融化,這是一個長期且持續的過程,而長期積累下來的后果則是海平面上升、影響水資源時空分布等不可逆的影響。自然生態系統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而經濟社會發展又受到自然生態系統的影響。農作物病蟲害增多、糧食安全問題、人居環境變化、人類健康問題等都是氣候變化給人類帶來的巨大挑戰。
全球變暖對于中國來說更是一個嚴峻的挑戰,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自然生態系統復雜,更容易受到全球變暖的影響。與全球氣候變化相關的基本國情在《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中被概括為:氣候條件差、自然災害較重、生態環境脆弱、能源結構以煤為主、人口眾多、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中國氣象災害頻發,農牧業、森林、水資源、海平面及海岸帶等眾多生態系統都受到沖擊,對農村和城市也造成危機,這都是氣候變暖引發的惡果。
2.2能源消耗
經濟發展一直以來都備受各個國家關心,而經濟的發展和能源這二者之間也是密不可分。能源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它對于經濟發展規模和速度在一定程度上有決定作用,因此,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能源。人們在能源方面的需求受著社會經濟變化的影響,與此同時能源結構方面,人類不斷變化的需求使能源經歷從薪柴到煤炭再到石油的過程,這個過程中能源消耗帶來大量溫室氣體的排放和能源儲存總量的快速減少。這不但帶來全球變暖,能源儲存的不足也為各國發展提出了又一難題。
現在主要的能源結構分為煤炭、石油、天然氣,在能源結構上以中國為例,煤炭、石油、天然氣這3種儲量都相對較為豐富,分別占比為:煤炭94%、石油5.4%、天然氣0.6%,由此可見中國是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而這樣的能源分布現狀決定了中國想要改變能源結構的進程是十分困難的。中國這樣對煤炭的大量使用也讓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較大。在煤炭、石油、天然氣這3種能源中,煤炭的單位熱量引燃排放的二氧化碳比石油、天然氣都高,分別為:36%和61%。其次,中國能源使用效率低,大約在33%左右,這樣的能源使用效率與發達國家相比低了約10%0],而中國的單位GDP能源消耗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整整高了2.2倍,與美國相比高了2.4倍,與歐盟相比高了4.6倍,與日本相比高了8倍,與印度相比高了0.3倍。
圖2是中國能源消耗總量情況,在2010~2018年間,從2010全年的36.06億t標準煤到2018年的46.4億t標準煤,中國能源消耗總量變化趨勢在9年間呈現穩中有升,其中,2011年與2010年相比增速為7.32%,其增速最為明顯,后期增速放緩直至2015年觸底反彈,2018全年的能源消費總量較2017年增長3.34%。
在圖2中可以明顯看出煤炭、原油、天然氣、電力消費量都有所增長分別為:1.0%、6.5%、17.7%、8.5%。在如此的大量消耗和低利用效率下,未來能源儲備量的不足和供需缺口問題是可以預見的。
3低碳經濟的特征
3.1低碳經濟的內涵
2003年的英國能源白皮書最早提出了低碳經濟的說法,之后才在全世界開始傳播。馮之浚等人探索歸納的生態足跡理論、“脫鉤”理論、庫茲涅茨曲線、“城市礦山”理論是低碳經濟的理論基礎。早在1992年來自加拿大的生態經濟學家Rees就提出了生態足跡(eco-logicalfootprint,簡稱EF)的說法。生態足跡可以衡量人類對自然資源利用程度,同時生態足跡也是自然界為人類提供服務的方法,之后也被用來衡量人類活動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被引申為碳足跡。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這兩者之間能否達到一種平衡狀態?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假說就是用來衡量這兩者之間關系的重要工具。面對經濟增長與環境壓力增加的現狀,脫鉤理論成為揭示與反應當前情況的一種途徑。
什么是具體的低碳經濟?在學術界關于這個問題有許多不同的聲音。有的聲音說一種以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經濟發展模式就是低碳經濟,另外的聲音則說低碳經濟應該更加寬泛,其在內涵角度上來看它應該在生產、流通、分配、消費這4個環節都做到低碳。
雖然,很多定義從不同角度闡述了低碳經濟,但是,總體看來他們的核心內容還是基本一致的,那就是通過技術進步、產業升級等多種途徑減少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溫室氣體的排放,使得經濟、生態、社會能夠實現和諧發展。
3.2低碳經濟特征
3.2.1階段性
有學者利用脫鉤理論指出,一個國家在很長一段時間中逐漸使經濟增長和溫室氣體排放量這兩者脫鉤的過程就是一個國家走向低碳經濟的過程。想要使經濟增長和溫室氣體排放這兩者完全脫鉤對于大多數國家是非常困難的,尤其是發展中國家,要實現絕對的低碳經濟是需要一個漫長且復雜的過程的,所以在每一個不同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科學技術水平時期,想要落實低碳經濟首先就是要明確本國國情,其次是為低碳經濟劃分出一個個階段,分階段地來實現低碳目標。
3.2.2動態性
低碳經濟的動態性分為兩個方面。首先,面對現在的全球氣候變暖和能源使用現狀,低碳經濟是面對當前大環境下相對比較合理的經濟發展模式,但是大環境也是不斷變化的,社會經濟的發展、生態環境的變化等都會對低碳經濟發展提出更加具體的要求,具體的政策也會有所變化。其次,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國際間關于低碳的交流深入,都會使低碳經濟獲得進一步的充實,使其內容進行不斷更新與發展。所以,綜合以上兩點,低碳經濟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固定形式,而是根據現有狀況進行不斷的發展、變動的。
3.2.3新興性
低碳經濟的新興性在其發展過程中也有著很多方面的體現。首先,在這個發展過程中不只產生了許多新生經濟能源和產業,低碳的理念開始成為社會上的一股風潮,低碳的想法越來越深入人心。人們漸漸注意到生活消費中的碳排放和能源的節約,對于新興的能源也有了更高的接受度,這樣也讓低碳消費領域進一步擴展,范圍逐漸擴大。其次,越來越盛行的低碳風潮,越來越大范圍的低碳行為,成為了現下低碳技術、低碳產品進步發展不可忽視的助力,也營造了低碳產業良好發展的氛圍,使得眾多低碳經濟體、低碳產業如雨后春筍般出現。
3.2.4協同發展性
“低排放,低消耗,低污染”絕不是低碳經濟的一味追求,而是要讓“低碳”和“經濟”協同發展。遠觀曾經的“自給自足”、“刀耕火種”那樣生活的碳排放量一定在低碳范圍內,但是這絕對不是現在所追求的低碳經濟。低碳經濟的一大特征就是協同發展性,在低碳經濟的發展中,滿足人們對于經濟發展的需求,使人們的生活品質和幸福感也同步提升。所以,低碳經濟的發展,必須是一個不斷提升生產力,不斷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數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的“低排放,低消耗,低污染”才是人們所希望的。
3.2.5全球性
氣候變暖是全球范圍內的問題,是全人類所應共同面對的,而低碳經濟作為應對其問題的一種方法,在出現伊始就具有全球性。而低碳經濟作為全球可持續發展、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途徑,這表明了低碳成為了國際間的共識,更是國際間的一種協調。想要真正的推進低碳經濟發展,實現全球共同的可持續發展就需要全球各個國家加強合作,一起協調行動,而在這個過程中,有必要建立國際低碳經濟的新體制,包括公平公正的國際貿易體系的建立,以及節約資源、友好自然等相關技術轉讓數量、質量的提升。
4實行低碳經濟的措施
氣候的變化給各個方面的發展都帶了不可忽視的影響,所以這促使著人來開始尋找一種不同于傳統的、對于氣候變化壓力能夠很好緩解的經濟發展模式——低碳經濟。而低碳經濟的具體措施也離不開一“減”一“增”兩方面。一是減排,即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二是增加碳匯,即增加對“碳”的吸收和固定能力,這兩個方面就是低碳經濟的主要內容。例如,植樹造林發展林業就是在以增加碳匯的形式實現低碳經濟,而眾所周知的節能減排則是以減少碳排放量的形式來實現低碳經濟。對于各種不同的能源,其使用過程中的碳排放量也是具有很大差異的。用煤炭發電,一度電的碳排放量大約有260~360g;用石油,就是220~250g;用太陽能,就是27~76g;用水利發電,就是1.1~64.4g;風和核電、原子能是排放最少的,大概2.5~5.7g。為了從這兩方面實現低碳經濟,也有許多措施可以被采取。
4.1合理調整經濟結構和加強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當前許多國家的經濟發展方式和產業結構對于傳統的高碳排放產業和傳統能源依賴嚴重,加上能源結構并不十分合理,對進口能源依存度大。而想要轉變這一現狀應該從根本的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人手,鼓勵新的低碳產業發展,使高碳排放產業不再成為經濟發展的依賴,淘汰落后產能。
4.2構建節能減排責任制體系。定期逐級進行考核
通過政策和法律對節能減排任務進行進一步的明確,將責任分配到地方和企業,并對每個時期的成果進行審核和檢查。對于合格與不合格的地方和企業進行獎懲,把低碳不再是停留在嘴上而是落到實處。
4.3加強低碳理念和低碳消費觀的深度宣傳
低碳經濟與每個人都是息息相關的,雖然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低碳經濟的重要性,但是也依舊有許多人對低碳經濟不理解,不清楚。低碳理念和低碳消費觀的深入宣傳讓更多的人進一步了解,并且愿意加入到低碳生活這個群體中。從每個人開始,從理念開始,才能營造真正的低碳經濟氛圍。
4.4加強對低碳產業和低碳能源開發各個方面的支持
化石燃料是“碳”燃料,排放溫室氣體。煤炭是最“高碳”的化石燃料,以煤炭為參照,提供同樣熱值能源服務的前提下,石油的使用可以減少18%的C02排放,天然氣的使用可以減少37%的C02排放。但是,如果使用太陽能、風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和“無碳”能源——生物質,則不會有COz的排放。
4.5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首先要明確能源利用效率與碳排放這兩者之間的關系:提高1%的效率,與此同時碳排放就會降低1%。以中國為例,目前中國一次能源結構中煤炭的比重仍然占據2/3以上,開發和利用高效的清潔煤技術,讓能源利用率得到提高,逐漸實現節能減排,這對于中國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控制碳排放都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