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經濟的增長和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如今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故而衍生出現代教學新課程改革下的素質教育,要求以人為本,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國家也統一要求各類學校和因材施教結合起來,使每個學生在學習的道路上得到充分的發展。
【關鍵詞】教與學;因材施教;素質教育
【作者簡介】黃芳,江西省宜春市宜陽學校。
教學是師生雙方共同參與的最基本的教育實踐活動,而教與學的矛盾是教學過程中固有的矛盾。因而正確處理教與學之間的關系是教育理論研究和實踐的主題。而“教學的改革,實質上也是調整教與學之間的關系”。
一、如何有效地進行教與學
如何有效地運用這些理論有效地進行教與學呢?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簡單的分析:首先,我們在執行“少教多學”的理念時,就需要批判“多教少學”的教學理念。我們知道“少教多學”作為一種教學策略,首先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再次要注意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然后在教學中大力倡導“學導式”教學模式,最后要處理好教師教與學生學在數量上的比例關系,把教學的大部分時間用于學生的學。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創造條件為學生多提供自學的時間,教學生掌握自學的方法,培養學生具備自學的能力。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其次,教育者在執行“先學后教“時需要突破“先教后學”的課堂教學模式。傳統的課堂采取的模式是先教后學,是一種“傳遞- 接受式”教學,而現代的“先學后教”模式則是一種“指導- 自主式”教學。雖然傳統的先教后學在我們現代教學中根深蒂固。但是,我們也要正視這一模式的弊端,因為這一模式對于學生獨立性、自主性的漠視,以及由此產生的種種不良效果也有目共睹。其中,教師居高臨下,學生亦步亦趨,以致“上課記筆記- 下課背筆記- 考試考筆記- 考后全忘記”成為比較普遍的教學形式。最后,學會“教學合一”。簡言之:教育者不應目中無人,只根據個人愛好決定教學的內容和教學的方法,而應充分了解學生的知識儲備、認知結構、學習經驗等各方面情況,將自己的教學特長、教學風格和學生的學習條件、學習興趣、學習習慣等有機地結合起來。即:教師不僅是“教者”,更應是“學者”。 而“教學合一”的根本旨趣就在于,促進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的充分發揮和有效聯合。
二、因材施教思想下的教與學
教學如何適應人的發展?教學如何因材施教促進每個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等這些問題一直是教育界需要討論的話題。故如何更好地進行因材施教,這就需要教師們花費時間,能夠細致的了解每位學生的秉性了。因為只有了解學生的性情,教師們才知道如何使用相關方法進行因材施教。
古有“子游問孝”“子夏問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頤曰:“子游能養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義而或少溫潤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與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從而提出因材施教下的教與學的重要性。而隨著經濟的增長和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我們的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以前工業文明的標準人才已經被創新型人才所代替,同時學校教學也開始注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教育在面對每一個學生發展的同時,還要尊重學生的個性,最終培養出不同層次的人才。現代社會倡導的素質教育,即將統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結合起來,注重學生主體性的發揮,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展。
三、實施因材施教的有效途徑
因材施教的根本措施是能夠分類分層施教。即從學生實際出發,針對學生的特點,分類分層施教,促進學生個體的充分發展。但是我們該如何更好地開展分類分層教學呢?教育界已有很多研究成果,如實行課內“分時制”、 小班化教學,包括開展“小組教學”“自學輔導”等等。作為英語教育者,筆者認為我們可以在英語教育實踐中采用“五步教學法”:
1.課前輔導,指導學法。新課前布置學生先預習一下與新課相關的基礎知識和重要知識點,指導學生先想一想,問一問,做一做,養成預習的良好習慣,學會獨立思考,主動排解接受新知的困難。
2.精心設計課堂活動。活動(如朗讀、問答、對話、表演等)是教學過程中學生相互交流、啟發并得以提高的重要一環,對優生可以提高難度;而對基礎差、領會慢的學生,教師在備考時要為這些學生設計一些分層活動,讓他們獲得成功和表現的機會,并多預設幾步,當他們思維受阻時多一些引導鼓勵。
3.精心搭配合作小組。合理的小組搭配能幫助學困生進行有效的學習,教師可針對學生學習基礎、個性特點等方面的差異,組建優勢互補的合作學習小組,并教會他們互相幫忙,互相尊重,在班里營造互幫互愛、互學共進的學習環境。
4.心靈對話,策略捕捉。興趣是學習的最好老師,所以培養學生愉快,自信,興趣是成功學習的關鍵因素,也是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動力。教師平時上課時多給學生一些肯定、鼓勵、贊美的評價語。準備一本“師生對話本”鼓勵他們及時記下英語學習中的感悟、困惑,通過批閱,走進學生心靈世界,捕捉學生內心的學習動態,為有效實施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
5.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啟發誘導。教育過程是教與學的互動過程,提高教育成效,不僅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還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也就是告訴我們,教師不應在學生沒有“憤”“悱”的急切求知的心理狀態下進行教學。啟發誘導其核心就是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精神,堅持啟發式教學的同時,就需要教師們堅持提倡導學式,反對注入式。
除上三點之外,教師更要敬業愛生。教師能夠熱愛學生,敬業愛崗是教育好學生的情感基礎和內在動力,也是教師的職業道德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