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艷林
(新疆阿克蘇地區新和縣新和鎮第三小學 新疆 新和 842100)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和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在培養目標上保持一致,還在內容上相互滲透。二者的培養目標都指向學生情感發展、人格健全和學習習慣的養成。而閱讀教材中包含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體現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在內容上的融合。要提高學生的閱讀學習興趣,達到愛學、樂學,就得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和諧的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自覺地、有意識地運用心理學的原理和方法去維護和增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必須把心理學的知識運用到教學當中,把心理學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小學語文教學中要想更好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營造良好的閱讀教學氛圍,只有在平等、和諧的閱讀氛圍中,學生才能積極主動思考,全身心投入到學習過程中,不但能夠增強對語文學科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而且能夠形成健康的心理狀態。教師在教學時,要采用民主的方式組織教學,以公平的態度引導每一位學生,鼓勵的眼神與話語可以減輕學生的心理顧慮,充滿愛的動作會讓犯了錯的孩子們感受到老師的寬容,進而改正自己的錯誤。心理學研究認為,濃厚的學習興趣可使大腦、各種感官處于最活躍狀態,以最佳地狀態接受教學信息;能促使學生自覺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貫注于學習活動;能使學生在繁重刻苦的學習過程中,獲得抑制疲勞產生愉悅的體驗。在閱讀教學中,作為教師應注重創設各種有效情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覺得“閱讀有味”,主動參與到閱讀中,使學生由“厭讀”到“愛讀”,由“愛讀”到“學讀”,有意識地自覺培養自己的語感,加速語感的早日形成和優化,達到發展學生的個性和能力的目的。
案例1:2013年我考入了現在任教的這所小學擔任二年級語文教師,整個班的語文閱讀氛圍特別不好,幾乎所有的學生都不喜歡讀書(所有學生是維吾爾族),口語表達能力也不好。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我發現并不是孩子們不喜歡讀書,而是以前沒有給他們創設一個良好的閱讀環境,于是在上課前我會把本節課的知識點做成PPT,以圖文結合方式,讓抽象的文字變得更生動、有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便于學生理解課文。首先,我以身作則,行為示范,積極營造讀書氛圍。課余時間,我經常約學生一起讀書,一起誦讀古詩,這對孩子是一種無聲的教育。閱讀時,老師所流露出的熱情、趣味和歡樂之情,對孩子有著強烈的感染力,學生在濃濃的讀書氣氛中,體會到老師對閱讀的重視,從而自覺的進行閱讀活動;同時我要求學生多讀、多背,經常看漢語電視節目,聽漢語廣播,每天一篇短文,讀前要掌握每個字的標準發音,反復地讀。其次就是通過培養語感來學,比如同一句話,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有個不同的情感,因此就有不同的語調和感情,不能逐字逐句地死學硬記。慢慢的孩子們閱讀課文時不僅發音準了,還帶感情閱讀了。
美國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其核心是自信心)是影響學生學習的關鍵因素。
案例2:我身處南疆阿克蘇地區,教授村級雙語班語文課程,由于我所研究的學生是農村學生,受辦學條件、社會、家庭的影響,學生閱讀水平不高,對語文課文的閱讀認識有限,口語交際能力較差。因此,學生對自己的閱讀能力自信心不高。針對這種情況,首先在班里樹立榜樣。每節課會預留5分鐘的時間,讓提前準備了閱讀內容的學生在全班同學面前閱讀。剛開始的時候每節課只有一兩個學生準備,慢慢的大家都想在同學們面前展示自己的閱讀能力,愿意站在講臺上的學生越來越多,他們讀的內容也越來越豐富、廣泛。其次,積極申請舉辦全校性的閱讀展示。以班級為單位,在全校開展語文閱讀展示活動,給學生搭建展示的舞臺,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通過引導學生認識自己的潛能,從而改善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被動無助狀態,增強學生對閱讀的自信。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說:“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要解決課文中有些抽象的事物和學生思維的形象性之間的矛盾,教師必須多組織學生動手操作。
案例3:新疆版漢語文五年級下冊有一篇課文《四季之美》,在學習本課時,我先讓學生畫出春夏秋冬四季的美景,讓他們親眼看到實實在在的美景,再結合課文中的文字來朗讀,他們就會比沒有畫之前讀的更有感情,并且他們會不自覺地將自己的喜愛之情投入到閱讀中去。通過動手操作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總之,閱讀是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園。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基礎和重點。在閱讀教學中有效地運用心理學是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作為教師,我們要轉變教學觀念,不能僅僅傳道、授業、解惑,還要以教學為載體、橋梁,巧妙地運用心理學知識去挖掘學生的潛能,調動他們的心態,提高他們的閱讀學習興趣。學生一旦掌握了一定的閱讀方法,就可以說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讀書能力,他們就會讀更多的書,吸收更多的語言精華,從而使閱讀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