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旭
(貴州省畢節(jié)地區(qū)威寧自治縣新發(fā)鄉(xiāng)坪子小學,貴州 畢節(jié) 553104)
農村小學教育是我國基礎教育的重點,同時也是新課程教育改革的關鍵點。小學語文是農村小學語文教育的基礎學科,也是培養(yǎng)學生綜合學科素質的重要陣地。然而,由于地理位置、科學技術和信息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農村小學語文課堂往往難以收獲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農村小學語文教育必須因地制宜,將教學與農村特色結合起來,建立一套具備農村特色的教學體系。
相比于城市小學,農村小學語文教育在硬件設備、師資力量、信息技術等教學條件上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在進行農村特色小學語文教學時,教師應轉變傳統(tǒng)的觀念,嘗試立足于小學語文教材,不斷挖掘教材中豐富的農村素材。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鄉(xiāng)下人家》一課中,教師可以將課本知識與農村實際巧妙聯(lián)系起來,建立起符合農村特色的課堂情境,挖掘出豐富的教學素材。這篇課文描寫了農村人家的美麗景色和引人入勝的鄉(xiāng)下生活,與農村學生的生活非常貼近。
此時,教師可以根據文本的具體內容,設置出合理的課堂問題與學生進行互動。如在讀到“鄉(xiāng)下人家,雖然住著小小的房屋,但總愛在屋前搭一瓜架......”“有些人家,還在門前的場地上種幾株花,芍藥,鳳仙,雞冠花,大麗菊......”這些文本句子時,教師可以與學生進行以下的互動:文中所描寫的景色是否與你家中的景物一樣?你家又是怎樣一番景象呢?家門前有什么布置,種了什么植物?......
通過對教材課文的挖掘,可以巧妙創(chuàng)設出貼近農村小學生生活實際的課堂情境,從而拉近課本知識與學生的距離,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小學語文學科領域中,情感教學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版塊。因此,在農村小學語文教育中,教師一定要注意結合農村的實際,調動學生的情感,推動語文教學。
當前農村經濟已經得到了迅速發(fā)展,然而還有不少農村小學生的家長依然從事傳統(tǒng)的勞作活動,家庭經濟條件不甚充裕。因而,教師可以從學生家長的角度切入,推動情感教育的實施。例如,在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中,《慈母情深》一文展現出深沉的母愛。在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文章內容進行討論,并思考以下的問題:讀完全文,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你有沒有和本文類似的經歷?在你的印象中,母親對你做過最難忘的一件事是什么?......
在討論結束之后,教師可以抽取學生起來回答上述的問題,讓學生分享自己的經歷。通過師生間和學生間的交流互動,學生很容易對課文的內容產生共鳴,調動起自身的情感體驗,更深一步地體會到文章所要表達的主旨——母愛。
因此,教師可以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注重情感教育的實施,并結合農村實際,尋找激發(fā)學生豐富情感的因素。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提出,當前小學語文教學已經不能停留在課本理論之上,必須提起對學生實踐能力和知識運用能力的重視度。而農村天地廣闊,具有相當豐富的自然資源,可以給學生提供理想的學習空間。
除了進行常規(guī)的課文教學,教師還可組織一些實踐活動或布置一些課外小作業(yè),將課本知識與農村特色對接起來。例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假期里積極走出家門,多多觀察農村的自然環(huán)境,在實踐中親身體驗自然,并以游記的方式記錄下來;讓學生觀察身邊農村的人文特色、民風民俗等,并記錄成小作文的形式,抒發(fā)自己獨特的感想和體會;組織學生一起加入田野的勞作,在勞動的過程中體會農民的艱辛和不易,培養(yǎng)勤儉節(jié)約、吃苦耐勞和堅韌不拔的美好品質......
對農村豐富資源進行挖掘和利用,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個廣闊的“天然教室”,拓寬課外實踐的渠道,讓其感受到自然之美、農村之美、生活之美。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同時還可推動其對文本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整體而言,相比于城市小學而言,農村小學教育在硬件設施、師資力量和媒體技術等方面是相對落后的。但是,農村有其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有其傳統(tǒng)的人文習俗,也有其珍貴的農民品質。因此,農村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應學會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出農村元素,將小學語文教育與農村特色聯(lián)系起來,走一條具有農村特色的教學路線。以上,便是本文對于如何將小學語文教育與農村特色聯(lián)系起來這一命題的思考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