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莉
《荊棘鳥》的作者考琳·麥卡洛同時也是一個精神病醫生,作者的思想意識中充滿自由、獨立,并且渴望自身這種意識得到社會的認可和接納,為女性贏得更多的尊重。本文就《荊棘鳥》中的生態女性主義觀進行簡單探討。
《荊棘鳥》創作于上個世紀70年代末,作者為澳大利亞的女作家考琳·麥卡洛,這部小說自問世以來,便在文學界引起了較大轟動,被稱為澳大利亞的《飄》,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這部小說主要講述的是克利里一家3代在上個世紀中的人生經歷和情感經歷。小說最開始講述的是帊迪·克利里應膝下無子女的老姐姐貴夫人瑪麗·卡森之召,然后是講述的是克利里帶著妻兒從新西蘭遷居至澳大利亞的德羅海達牧羊場。這部小說圍繞帊迪的女兒梅吉和神父拉爾夫之間的愛情為主線,敘述了對克利里家族十多位成員的悲歡離合。《荊棘鳥》的結局是為梅吉的女兒朱絲婷成為了一名才華橫溢的演員,在異國他鄉尋找到了人生的道路,收獲了自己的愛情[1]。
生態女性主義觀提倡注重女性和自然之間的聯系,鼓勵在人與自然之間構建一種和諧的發展關系,指出人類僅僅是大自然界中的一部分,既不能凌駕于自然之上,也不能在自然之外,而是應該處在自然之中。這種人與自然和諧的思想在《荊棘鳥》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在該部小說中,德羅海達牧羊場便是大自然的代表,其表現出的廣闊、接納、仁慈等精神為人類提供了避難所和居住地。對梅吉而言,德羅海達牧羊場不單單是她的避難所,更是其生存的力量之源。當梅吉要離開守財奴丈夫盧克時,德羅海達牧羊場便成為了她今后的人生歸宿。拉爾夫——羅馬紅衣大主教也將德羅海達牧羊場當成自己的歸宿。對菲奧娜而言,德羅海達牧羊場則是其實現自我價值的重要力量,在瑪麗·卡森去世后,德羅海達牧羊場的賬目全權由菲奧娜掌管,在此過程中逐漸尋找到自信,找回了自己的尊嚴,擁有了女君主的氣度。菲奧娜之所以會發生如此的改變,在很大程度上應該將功勞歸功于德羅海達牧羊場,讓她擁有施展才華的陣地,感受到人生的價值和生存的意義。除此之外,對于帕西和詹斯這兩位上過北非戰場的雙胞胎兄弟而言,德羅海達牧羊場能夠治愈殘酷、血腥的戰爭給他們心靈帶來的創傷,撫慰他們的心靈,讓他們和大自然和諧相處,在德羅海達牧羊場做回最真實的自我[2]。
1.壓抑的女性意識——菲奧娜。小說中的菲奧娜形象是美麗、端正、嚴肅等,雖然菲奧娜一共生育了六個子女,卻依然擁有美麗的外表,但是無人知曉她內心的想法,即便是她最親密的丈夫也無從知曉,這主要歸咎于其沉默寡言的性格,在平時不茍言笑,也很少發脾氣。很多人認為,菲奧娜如此優雅且漂亮,為什么會嫁給一個奶廠的工人,認為純粹是在浪費自己,認為她值得擁有更好的。菲奧娜要想保持自己的高貴和教養,便不能像農場中的婦女一般情緒外露,但是隨著生活的艱辛和命運的不公逐漸抹殺了她對生活的熱情,長期處在壓抑的生活中,導致了她越來越沉默寡言。自從菲奧娜嫁給帊迪后,從未抱怨,但也不能隨意的歡笑或者哭泣。長達25年的時間里,菲奧娜一直壓抑自身的情感,她始終堅信堅持便一定會成功,在歷經了追求、背叛、痛苦后,她不得不向男尊女卑的社會妥協。因為在歷經了各種巨變和痛苦后,完全對生活喪失了信心,因此很少給梅吉一個親吻甚至一個擁抱。在19歲時,菲奧娜遭遇了第一次女權運動的高潮,在最初的時候她也曾有一絲自我覺醒萌芽,但是因為所愛之人選擇了權利,最終以悲劇收場,菲奧娜這一悲劇結局歸咎于其父親,并在父親的安排下嫁給了帊迪。雖然菲奧娜也曾渴望追求自己的生活,但是在現實面前被一一擊碎,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巨大差距讓菲奧娜逐漸失去信心,最終不得與向命運低頭,抑郁生活。
2.覺醒的女性意識——梅吉。《荊棘鳥》中的梅吉,是一個漂亮、善良、聰明的女人,在年輕的時候,梅吉便對婚姻和孩子充分渴望,即便如此依然擺脫不了和母親同樣不幸的愛情經歷。梅吉渴望得到帕克哈和神父拉爾夫的愛,但是這些都是不切實際的。和母親菲奧娜相比,梅吉的不同在于在追求愛情的道路中的勇氣。梅吉的愛是堅定且忠誠的,這也是梅吉最吸引讀者的地方,并向讀者展示了一個覺醒、獨立的女性形象。在拉爾夫離開自身后,梅吉依然非常思念,并一度拒絕了其他人的追求,直到最后遇到了流動的剪羊毛工人盧克,因為盧克和拉爾夫在相貌上非常相似,最終梅吉選擇了和盧克結婚,為他生兒育女。但是盧克并非真心愛梅吉的,他僅僅是想從梅吉身上得到更多的財富。在生產時,梅吉難產差點喪命,但是盧克也未曾去看過,面對殘酷的現實,梅吉的女性意識開始覺醒,最后提出和盧克離婚。梅吉在德羅海達牧羊場附近的馬特洛小島調整心情時,拉爾夫因為去羅馬見教皇前來給梅吉告別,深深相愛的兩個人,最終無法克制住感情,緊緊地擁抱在了一起。梅吉和拉爾夫在這個只有他們兩個人的小島上,渡過了幾個終身難忘的日子。二人分手后,拉爾夫便遠赴羅馬,并成功地成為了澳大利亞的大主教,而梅吉則帶著賈斯丁回到了德羅海達牧羊場,回到了家中。因為愛情,梅吉的女性意識開始覺醒,她不再恐懼上帝,并常常質問上帝為什么要將拉爾夫奪走。梅吉在和上帝的抗爭中,雖然并未得到拉爾夫,但是卻剩下了和拉爾夫愛的結晶——戴恩。從梅吉追求愛情的歷程來看,充分了痛苦、絕望、斗爭、叛逆、反省,這代表著女性意識的決心,梅吉向讀者展示了一個堅強、敢于挑戰命運的女性形象。
3.獨立的女性思維——朱絲婷。《荊棘鳥》中的朱絲婷作為克利里家族中的第三代女性,也是梅吉與盧克的女兒。在很小的時候,朱絲婷獨立、聰明的個性便已經表現出來了,伴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朱絲婷的這種獨立、叛逆的個性也越來越明顯,朱絲婷不相信宗教,在選擇工作時非常具有主見,并且還拒絕愛情和婚姻。當拉爾夫回到德羅海達牧羊場后,戴恩讓朱絲婷親吻拉爾夫手指上的戒指時,朱絲婷卻拒絕,認為親吻戒指是不衛生的。在堅強的意志推動下,逐漸形成了朱絲婷獨立的性格,在每一件事情上擁有自身獨特的見解,不輕易向命運低頭,思想也不受他人控制。獨立的朱絲婷,其叛逆的天性便展示了女性主義觀,這些幫助她在婚姻和愛情方面擁有獨特的見解,通過自身的不斷努力實現了自身的價值,得到周圍人的尊重[3]。
在《荊棘鳥》這部小說中,作者講述的克利里家族三代女性的愛情時,都在一定程度上遭受了男權社會的壓迫。而生態女性主義提倡消除對女性的偏見和壓迫,構建一種無男性偏見的理論和實踐。這和我國古代的男尊女卑根源大同小異,共同點均是剝奪了女性的話語權,進一步剝奪女性的自由和地位。在克利里家族中,遭受父權制壓迫最為嚴重的便是菲奧娜,雖然菲奧娜聰明睿智,但是在社會現實面前選擇了低頭,這主要是因為其在最美好的少女時代愛上了夫帊吉汗這位有婦之夫,雖然最后剩下了夫帊吉汗的孩子弗蘭克,但是夫帊吉汗為了自己的政治權利放棄了菲奧娜。菲奧娜不僅被自己深愛的男人所拋棄,而且受到整個家族的嫌棄,最后不得不接受父親的安排嫁給了帊迪,在父權制的壓迫下過上了表面幸福的生活。但是在所有的孩子中,最喜歡的依然是弗蘭克,菲奧娜最終淪為父權制社會中的犧牲品。而《荊棘鳥》中的女主人公梅吉則是整個克利里家族中的第二只荊棘鳥,而她深愛的人拉爾夫則是插入她胸膛荊棘,拉爾夫一心只想成為紅衣大主教的教父,最終放棄了梅吉。在當時的社會中,梅吉對拉爾夫的愛是不被社會允許的,一方面他們的愛情違背了天主教的教規教義,另一方面則是拉爾夫追逐榮譽和前途,梅吉的這份感情注定只能以悲劇收尾。在遭受了拉爾夫的拒絕后,梅吉選擇嫁給了盧克,但是發現盧克并不愛她,最后和盧克離婚,離開盧克后,梅吉下定決心同上帝搶奪拉爾夫,最終依然以悲劇結尾——她和拉爾夫孩子戴恩死亡[4]。
綜上所述,在《荊棘鳥》這部小說中,作者考琳·麥卡洛為讀者塑造了很多堅定、勇敢、叛逆的女性形象,充分表現了女性在同命運抗爭中展現出來的忍耐、承擔的生態女性主義,展現了女性的強大魅力,實現了生命意義的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