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榮蓉 韋冬余 熊正佼
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學思想理論指導之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wěn)定的教學活動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1]近年來,隨著核心素養(yǎng)的提出和發(fā)展,傳統(tǒng)的以智慧為主的教學模式已經不符合學生的發(fā)展需求。情智語文教學模式強調在課堂教學中,情感與智慧二者并重,讓學生的能力得到均衡發(fā)展。
入境階段即通常所說的導入環(huán)節(jié),一般控制在五分鐘左右。導入環(huán)節(jié)盡管簡潔,但對后續(xù)教學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這一階段中,學生通過課前預習情智已經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自我啟發(fā),但基本還處于初始階段。這就要求教師認真了解學生的情智狀態(tài),并且根據課文內容和特點,用多樣的方法調動學生閱讀學習的積極性,與作者產生初步共鳴。孫雙金老師認為,有以下幾種操作方式可以進入情境,啟動情智:
首先是認疑激趣,即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發(fā)學生認知方面的沖突,從而引起學生閱讀文本、解決問題的興趣。在小學,學生對世界的看法仍然處于起步階段,他們對世界充滿了好奇,教師要利用這一特點在讓學生針對課前預習的內容提出問題。有問題,學習知識才有針對性;有問題才能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會思考。
其次是認新入境,即教師在課堂導入階段就提出一個主要問題,引起學生對文本的探究興趣。但在科技飛速發(fā)展的今天,學生不是一張白紙,他們已經有了一定的認知經驗,也有了一定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教師所提出問題要符合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引起學生探索的興趣。
最后是認境激情,即在入境階段創(chuàng)設貼合文本內容、能夠觸動學生學習情緒的情境。這就要求教師能夠在課前深入研究文本,理解文本的內容和情感,在此基礎之上選擇合適的情境輔助教學。例如在教學古詩文時,可以通過播放古典音樂來營造詩情畫意的意境。
這一階段是課堂教學的發(fā)展階段,亦是學生情智的生成階段,占課堂的較大比重。所謂“感悟”,即有所感受而有所領悟,感受和領悟相輔相成,正如情感和智慧,二者缺一不可?!案形颉彪A段主要分為兩步:
第一步是初讀感悟。讀好文章是感悟的基礎,文字是無聲的,教師需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讓學生自主朗讀課文,變無聲為有聲,初步感悟文章的感情。首先,在“初讀感悟”中學生的閱讀并不是盲目的隨意閱讀,而是帶有目的性的主動閱讀,這就要求教師設置線索問題或者總結概括學生課前預習中所提出的問題,讓學生在初步閱讀文本之時做到有跡可循。其次,教師提示指導學生學會自己思考,讓學生主動理解文章內容,從而初步生成情智。
第二步細讀感悟。這一步驟是為了深化學生的情智,要求學生能夠感悟到文章的形象、情理、寫法,最后將之進行交融,做到聯(lián)想成悟。教師要以“精讀”和“細讀”為手段,在品味文字時把握文本形象,再通過形象感悟文本所表達的情理。教師也要對文章的寫作手法進行分析,并在隨堂進行應用,讓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力突破課文局限。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的精神世界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理解往往又是多元的?!盵2]哪怕是在一個教室上課的學生由于情感經歷以及認知差異,學生對同一文本的理解也不盡相同。交流環(huán)節(jié)就是讓學生將思想轉化成語言,有利于學生集思廣益,進一步拓寬知識面。孫老師認為,交流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種:
首先是傾訴。在學生深入理解文章,和作者進行情感上的溝通交流之后,一定會形成自己的真情實感。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預想學生情感最濃烈,最想要表達自己的時間點,并設置合適的、圍繞文本中心的話題讓學生進行自由闡述。
其次是辯論。由于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不一致,在進行交流時容易產生分歧,教師可以在恰當的時候就某一問題設置辯論題目,讓學生從正反兩個方面來闡述對問題的理解。這樣既能讓學生圍繞文本進行辯證思考,也能培養(yǎng)學生多元化思維。
最后是拓展。學生不僅僅是在校園中學習生活,更要在社會生存,拓展版塊就是對文本的進一步提升,超越文本的固定局限。拓展版塊能夠讓學生用開放視野面對文本,聯(lián)系生活實際,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的情智。
表達本身是語文課堂的高潮,展現(xiàn)學生情智的同時又承擔著情感升華的作用。表現(xiàn)主要有語言表達和文字表達兩種形式。雖然語言表達有利于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提高,文字表達有利于學生化思想為文字,提高文字功底,在課堂中逐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這兩種方式雖然展現(xiàn)形式不同,但內容都來源于課本并且高于課本,讓學生學會應用知識。
孫雙金老師說:“好課如自主登山,應特別強調讓學生經歷由不知到知,由不會到會的過程?!盵3]在這句話中,孫老師首先提到的是“自主”,這一點強調的是語文課堂的自主性。學生是語文課堂的主體,教師應該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并且貫穿整個課堂。其次,孫老師提到了“登山”,這一點強調了語文課堂的“探索性”。語文學習是一個不斷探索新知的過程,不能讓學生覺得如履平地,應該有一定的難度,這樣學生才會有一定的進步。情智語文教學模式要求教師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逐步登頂知識、思維、情感的高峰。
所謂課堂的外顯特征指的是我們能從課堂中能夠直接觀察到的特征。孫雙金將情智教學語文外顯特征歸納為“四小課堂”,即“小臉通紅、小眼發(fā)光,小手直舉、小嘴常開?!?/p>
“小臉通紅”指向學生的情感。好的教學方法不是強制學生學習而是激發(fā)學生潛在的學習欲望,在傳播知識之前首先要考慮學生是否愿意主動接受,而不是急于向學生單向的傳播知識。教師需要利用各種方法讓學生置身于學習的情境之中,引起已知知識和未知知識之間的不平衡,體會到探索知識的樂趣?!靶⊙郯l(fā)光”指向學生的智慧。在小學階段學生對知識的渴求是巨大的,教師多鼓勵學生探求新知,并在學生有所成績的時候給予他們一定的鼓勵和獎賞,讓他們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小手直舉”指向的是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情智語文模式注重語文課堂中學生的主體性,把課堂還給學生?!靶∽斐i_”則指向語文課堂的誦讀。誦讀是語文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并且記憶知識和剖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所謂教學的畫面性就是指教師挖掘文本可能存在的鮮明的場景,并用言語或其他方式進行展現(xiàn),以達到讓學生走進文本的效果。讓學生走進文本的情感世界主要有以下幾個策略:
利用生動的教學語言。教師的形象生動的語言是教師進行情境創(chuàng)設的最有效手段,例如教師在進行詩歌教學時可以先描述古詩詞中最經典的場景,將學生代入古色古香的情境之中。
利用多樣的多媒體手段?,F(xiàn)代教學技術讓學生可以通過多媒體更加直觀的了解文本內容以及情境,在遇到學生不了解的時代背景或者陌生的地理、人文環(huán)境時,運用多媒體手段增加教學的情境性。
利用學生的豐富想象力。小學生的想象是無限的,充分利用并且引導學生進行想象可以使得學生在腦海中勾勒出具體場景或者故事,既有利于情境創(chuàng)設,也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揮。
每一篇文本中,作者都是運用語言文字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感,所以要想使學生真正了解文本,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必須要緊扣語言本身,從字面意思向深層意思逐步轉化。教師所要掌握的“披文入情”的方法主要有:
句斟字嚼,賞析語言。一篇好的作品中,辭藻、造句都極其講究,一個字的變化就可以帶動情感發(fā)生改變或者偏移,教師要帶領學生仔細品味用詞,從細小之處發(fā)現(xiàn)作品的獨特之處。
披沙練金,探究情思。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都不是單一的,而是富有層次感的,甚至話外有話,因此我們的學習也應該是遞進式的。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基礎做起,先一句句了解作品的字面意思,再逐層深入了解作者內在的精神世界。
整體把握,領悟情感。文本不是語言的簡單堆砌,而是富有邏輯性的重新組織。教師在進行教學時也應該按照文本的邏輯順序進行講解,以免造成文本各個部分的割裂。同時讓學生前后聯(lián)系,從整體去理解文章,把握作者的寫作思路和情感變化。
教師要肯定并且贊揚學生提出的每一個問題,肯定他們所提出的問題中所蘊含的價值,在此基礎之上要對學生們所提出的問題進行歸納總結。在學生回答問題之時,教師要善于抓住其閃光點,并且及時引導糾正其中的不當之處,給學生某種啟示,撥開知識的迷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