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倩
廣西屬于百越之地的一部分,以其獨特的地理環境,豐富的文化底蘊以及風景秀麗的自然景觀被眾人所知。該地區主要以盆地、丘陵和濱海平原為主,地勢較為平緩,境內地區物產資源豐富,極其適合植被物種的生長。作為一個多民族聚居區,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壯民族與其他同根源民族共同生存在保持著自身原生態文化。通過借鑒和吸納其他民族的文化,形成了多民族相互融合,彼此相互尊重、和睦相處、團結協作的局面,共同營造出具有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特點和地域性文化特征。其中,壯族、侗族、苗族、瑤族等少數民族作為廣西最古老的原住民族,原始先民為適應該地區獨特的自然條件和生態環境,經過不斷的探索,適度開發資源、珍惜土地和水源,因地制宜,創造出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民居文化。譬如以“人居其上”的干欄式建筑、風雨橋、鼓樓等具有特色的建筑文化,既豐富了中華民族璀璨多姿的建筑文化寶庫,也為后人留下了珍貴的歷史財富。
廣西境內的傳統村落數量繁多,分布范圍較較廣?;旧鲜怯梢蛔鶈蝹€的民居建筑組合而成,傳統的干欄式建筑、鼓樓,以及秀麗的風雨橋等獨特的建筑樣式,展現出民間工匠們超凡的營造技藝。而在民居建筑的設計、結構以及制作等方面,無不蘊含著匠人們的民族信仰、精神追求和審美標準。時至今日,當我們深入的探索廣西地區少數民族文化內涵,近距離去感受清雅秀麗的風雨橋、宏偉壯觀的鼓樓,以及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干欄式建筑民居,也會被這個民族強烈的自我意識所震撼。由于村落房屋基本以木構建筑為主,而傳統木結構的建筑非常容易引起火災,一旦發生將很難修復。若村落房屋之間距離相近,那么就有引發整個村落一起遭殃,這對傳統木結構建筑來說會造成毀滅性的破壞。根據數據分析,對于廣西傳統村落研究的科研成果逐漸增加,為廣西村落文化的保護提供了大量的參考資料,各地方政府也意識到傳統村落文化的保護價值,加強對傳統村落的重視,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該地區傳統村落缺乏保護的現象。
廣西傳統村落的形成,是該地區先民根據自身的意識觀念與所處的地理環境,而創造出屬于自己的民族村落文化,它們見證了廣西境內各民族幾百年乃是上千年的生活習慣,是具有極高價值的文化保護遺產?,F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文物定級評估標準,對廣西傳統村落的保護價值進行整體分析。
(一)歷史價值。歷史價值是傳統村落的基本價值,它見證了該地區人民在不同時期、不同階段特有的生活狀態,承載著重要的歷史訊息。廣西作為一個多民族集體聚居區,在多民族文化融合的過程中,形成了該地區獨特的村落文化。如古語“睹物思人”,所表達的就是實物承載的歷史信息。因此,傳統村落蘊含著濃郁的民族文化底蘊,作為該地區民族特色的象征,具有極高的保護價值。
(二)藝術價值。藝術價值主要是指在構造、建筑樣式、裝飾效果、審美等方面表現時給人精神上和視覺上的效果。廣西境內地形復雜多樣,主要以山地、丘陵為主,而不同的地理環境所形成的村落形態、建筑樣式都存在極大的不同。譬如該地區侗族村落,以及受漢文化影響的壯族村落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侗族村落形態受原始觀念的影響,體現出強烈的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精神面貌;壯族村落受漢文化的影響,村落形態、建筑樣式等藝術價值體系上都展現出多元化特色。正是多重外在因素的影響,形成了該地區豐富璀璨的村落文化。
(三)科學價值。科學價值則是指傳統建筑遺產在規劃、營造等方面,在特定的地理環境與歷史時期所呈現出的科學技術水平,并能給予后人豐富的建造經驗。譬如,以該地區侗族因地制宜,創造出鼓樓、風雨橋、干欄式建筑等多樣化的建筑形態。在技術、建筑營造等方面,也展現出不一樣的美觀性與實用性。對于我國傳統建筑形態來說,傳統的木結構建筑、榫卯結構、營造技藝的傳承與廣泛的使用值得我們深入探究,它的科學價值不言而喻。
總而言之,將傳統的村落文化完善的保護起來,了解所蘊含的文化價值,能夠進一步加強民族的凝聚力與精神樣貌。現代社會急速的發展與變遷,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壯侗傳統民族觀念的凝聚力,其民族意識、民族信仰被多重價值觀所沖淡。所以對傳統村落的保護,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對民族精神和民族團結的重新喚起,進而實現我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
傳統村落存載著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在歷史不斷發展過程中,形成了村落與周邊自然環境和諧共生的文化景象,體現了極高的文化保護價值。而為了能夠有目的、有效的將其傳承下來,則需要各研究人員能夠將村落的空間規劃、物質形態、營造技藝、村落與所處環境場所的關系,以及社會生活方式等方面真實、完整的保存下來,以防失去珍貴的民族文化。
廣西境內主要以少數民族為主,大部分地區經濟條件、物質基礎以及交通方式都不夠完善,處于偏遠地區的傳統村落也被忽視。而原始村落居民為了追求更好的物質生活,離開原本居住的村落,使得廣西地區“空心村”現象愈加嚴重。并且,隨著保護行動的開展,越來越多的人混淆了傳統村落保護的主要目的,使得各地村落保護的措施千篇一律,使得村落城鎮化、單一化,很多具有民族傳統地方特色的村落逐漸喪失原有風貌?,F如今,各學科專家通過調查廣西地區的地理環境、生態環境、氣候環境,以及地形地貌與再生資源等,分析出村落最初營造的樣貌,同時深入了解在文化相互融合、社會逐漸發展過程中對村落形態所發生的變化。為進一步提高傳統村落的保護,我國政府以及各界研究學者、文化保護意識強烈的公眾人物等紛紛加入到保護行動中,盡自己最大的努力。
(一)從經濟上對村落居住環境的改變。從歷史的發展來看,傳統村落居民最初會選擇地域寬闊、有山有水的環境作為聚居地。由于原始生產力和物質水平相對較低,基本上都是通過自己的辛勤勞作賴以生存。隨著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應為村落居民改善生活質量,提高村落的居住環境,如修復道路、提高環境衛生、添加基礎設施等。特別是具有文化保護遺產的傳統村落,不僅要推行保護政策,還撥款資助加大扶持,針對不同的情況實施不同措施,增強各部門之間的協調工作,爭取做到最大程度的保留傳統村落原始風貌。
(二)從理論上對傳統村落整合分析。在廣西境內主要以少數民族為主,在多民族共同生存、相互融合的環境下,產生了多種具有極高歷史價值的文化遺產,而這些文化遺產大多依附在傳統村落形態之上。但是,村落居民以及大眾人群對民族文化的自我認知度不高,基本上處于“無意識”狀態。各學科研究學者深刻認識到傳統村落所存在的價值,從多個視角下對傳統村落進行分析,通過田野考察,學術性以及專業性的研究論證,最終得出科研成果,為后人的研究提供具有科學價值的文獻資料。
(三)從行動上加強傳統村落的保護。時代不斷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群意識到村落文化的重要性,開始組成社會團體或以個人資金投資的形式參與村落保護和建設的行動中。在多個團體以及社會人士的幫助下,采取多種推廣方式推廣傳統村落文化的保護價值。譬如舉行全國性青年傳統村落調研比賽、傳統村落的探索、以及大力發展旅游業等提高村落的宣傳效果,進一步加強社會人群與新一代青年對傳統村落保護的意識。
現如今我國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極其重視,對保護的指導思想、基本方針、總體目標等都做出了明確的分析。但由于廣西地區地廣人稀,大量傳統村落聚居在較為偏遠地區,其保護與發展策略相對于其他地區稍顯滯后,達到的效果也有所欠佳,更有效的保護傳統村落文化,傳承民族文化。在保護傳統村落的同時,應加深人們對村落文化的了解,認識到傳統村落所蘊含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以及審美價值,完善傳統村落的保護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