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靚 張勇
近年來國家致力于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各個高職院校開展了一系列的職業教育教學改革,雖然國家一直提倡培養德才兼備的全方位高素質人才,但由于行業競爭壓力大、相關學科就業形式嚴峻、學生學習時間有限等原因,導致高等院校一直重視學生職業性的教育,即重視專業學科、技能培訓、就業指導,弱于對學生進行人文學科特別是文學教育。文學教育之重要,對學生人格情懷的塑造、品德意志的打造、文化情懷的沉淀、創造精神的激發、真善美丑的辨識等人文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互聯網泛媒體的興起,更增加了其文學教育之難,學生群體是互聯網最忠實、最龐大的群體之一,容易被灌輸各種錯誤的消極的不正常的思想,例如影視綜藝娛樂化的轟炸、“網絡文學”的興起、“意見領袖”對經典文學的質疑、歷史名人的另類解讀,對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和文學審美都會有誤導。如何突破泛媒體時代高職院校文學教育的困境,采取及時有效的辦法應對,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命題。
互聯網經濟激發的互聯網媒體的傳播效果,是以刺激眼球為出發點,迅速抓住受眾的心理認知而獲得關注,所以以視聽圖文為特色的泛媒體資訊講究的是快準狠的博取關注,這樣尋求娛樂化、追求消費主義就成了泛媒體宣傳的主要手段。這種手段往往是通過圖片、視頻為主的直觀效應體現出來的。大眾傳媒的發展速度之快,對高校本來就微弱的傳統文學氛圍帶來了致命的沖擊,讓學生之間本可交流互動的傳統文學課題,被互聯網的信息浪潮一下子就吹散了。
在高等院校文學教育的專業課程很少,文學教育實行了“行法于課內,適宜于課外”方法,而課外閱讀是文學教育的主戰場。現在由于網絡文學直白、簡單、容易在學生之間流傳而大大滿足了學生的課外閱讀量,學生就很難接受傳統文學中對美好生活的描述,對故事人物的微微訴說,覺得這是浪費時間,學生很難靜下心來去讀一本文學書籍,自然就會覺得文學無足輕重了[1]。
網絡語言是網絡流行元素的重要表現形式,網絡語言對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對語言正誤的鑒別能力和語言優劣的鑒賞能力都會有嚴重的誤導。網絡語言同時阻礙了學生閱讀經典文學的流暢性,增加了學生對文學作品畏難的情緒。同時學生在閱讀經典文學的時候容易產生文字歧義,無法完全體會作品中文字所表達的精準的意味。
大眾傳媒時代講究吸引眼球的傳播方式,也影響了老師的文學教育內容,很多文學傳播課程不再是以經典文學作為主要的教學內容,而是將新聞性的文學事件作為了學習的焦點;對于文學的解讀以及引申也由于網絡“意見領袖”的思想沖擊,給一些老師帶來了誤導,尋求的不再是人文關懷,而是通俗化和娛樂化的解讀。比如拋開文學作品而去主講作家的身世故事,只分析文學作品存在的消極的精神屬性而不強調積極健康的精神屬性等等。尤其在高職院校,文學老師的師資隊伍文化水平有限,思想認識不足,容易發生這項的教學現象。
在大多數高職院校中,老師在文學教育中,往往是單調的一言堂,這樣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
老師單調的只通過自己的講義來講解文學作品,不利用互聯網媒體海量資料,對文學作品進行散發性的開拓,學生沒有文學作品的時代代入感,就無法了解文學作品歷史背景里面的深刻內涵,也不能理解作家所要傳達的思想精髓。學生局限在書本,流于表面,照本宣科,在課堂時間里面,也只能膚淺的理解一點點皮毛,不能達到人文思想的升華。
隊伍要靠車頭帶,而老師就是學生課堂學習的火車頭,老師的文學功底如何,在文學課堂上的引導帶動效果如何,對學生的學習興趣有直接的影響。所以,學校要加強老師的專業培訓,首先在技術層面,要讓老師掌握教學新技術和新技能。例如利用視頻和圖片處理技術來提高教學PPT的觀賞性和可讀性,通過視聽感覺來提升學生學習關注度;利用網絡視頻實現互聯網在線授課,讓學生在課外也能同步學習老師的教學內容,這樣就可以反復學習,增加學生的文學教育時間[1]。
其次在課堂講授中,老師也要結合時代特征,根據高職院校學生在生活、學習、戀愛、心理等方面的需求,著重講解學生容易受到誤導和產生歧義的人生命題,例如婚姻問題、是非問題、美丑問題、生死命題、社會命題等,以審美化的方式帶動學生的情操修養,在精神層面開發學生的思維意識,以自身的人格魅力集合文學作品的審美,帶動學生面向積極樂觀的人生生活。
學校要加強文學實踐活動的展開,利用學生社團,讓學生群體性行動,定期組織文化沙龍,開展文學討論活動,分派文學思考任務,讓學生利用互聯網工具探索文學的廣博,了解文學背后的歷史、文化、科學內涵。學校也可以利用學生會、文學社等團體,定期開展詩歌朗誦大賽活動、詩詞創作活動,將互聯網上流行的文學思潮帶入學校,并充分利用學校官方網站、官方論壇、學校官方微博等互聯網媒介,進行跟蹤報道、成果展示、活動現場視頻錄播等傳播形式,讓文學走進學生身邊,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
學校要充分利用大學公共講壇這個平臺,運作文化學者訪校活動,設置文學專題講座,百家爭鳴可以讓學生博覽眾長。
學校還要充分結合國家重視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思想的時代特征,充分利用互聯網新媒體興起的“國學熱”、“詩詞熱”、“經典文學熱”等充分利用文學經典造勢而起的熱點。例如利用學校廣播、食堂電視、校園專欄等文化宣傳媒體,積極傳播諸如中央電視臺的“中華詩詞大賽”、“經典永流傳”等優秀文化傳播節目,利用節目精彩的內容,優秀的正能量人物,如主持人董卿、詩詞達人等,激發學生向優秀人才的學習看齊意識。
學校還可以借鑒互聯網時興的活動,在學生返校或者離開校園的時候,舉行以“愛國愛校”為主題的歌唱表演,就如中央電視臺在2019年春節期間于北上廣深各大城市交通樞紐舉行的以“我愛我的祖國”為主題的快閃活動類似,這種新鮮時尚的活動,是互聯網思潮于文化教育活生生的融合,讓學生容易產生共鳴,也可以在互聯網上產生正能量的傳播。
高職院校與老師一起配合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創新文學教育方式,增加體驗式互動式教學,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要改變一人獨白的教學模式,要充分于學生在文學教育內容上進行交流互動,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可以采取問答、集中討論、精彩片段朗誦、分角色扮演來設置文學情景、作品觀點正反辯論比賽等方式進行,讓課堂由老師一個人的獨舞變成學生自我發揮的群體性高潮,調動其思辨能力,語言組織能力,辯論能力等,提升其綜合素質。這種多樣化的模式,既能讓課堂生動活波,也能讓師生關系融洽和諧[2]。
老師也要結合時下流行的文學熱點與學生關注焦點,讓文學教育緊跟學生興趣點,比如:
女生對張愛玲的言情小說、男生對金庸的武俠小說都有共同的喜好,那么老師可以結合其作品,融入到文學教育中進行適當的解讀,讓學生因老師的教育內容而產生濃厚的求知欲。
新媒體是一把雙刃劍,雖然給當前高職院校文學教育帶來了一定的負面沖擊,但是老師也能充分利用互聯網新媒體的有利因素,輔助教學,例如運用老師可以開通個人微博、微信公眾號,讓學生關注,將課堂教學的相關知識點整理成文,定期發布,通過學生在新媒體上的互動評論,從而了解學生們對課堂內容的理解情況,也能第一時間在互聯網進行疑難迷惑問題的解答。這種集文字、語音、圖片、視頻為一體的互聯網師生互動模式,這種移動學習、隨時學習的平臺,集海量互聯網教學信息,延伸閱讀范圍,拓展主題思想,開拓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業余生活,也利用了學生善于利用互聯網工具的特點,與時俱進,寓學于樂[3]。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泛媒體時代的文學教育地位已經日趨微弱,對學生的影響也逐漸減小,要改變這種局面,需要政府教育機構加重文學教育在學生大學的考核力度,并用物質與精神雙重獎勵激發老師的教學熱情;其次要利用新媒體的傳播優勢,讓文學教育插上互聯網的翅膀,讓學生既看到文學教育的思想內涵,又能感受到其與時代同行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