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麗
(四川省瀘州老窖天府中學 四川 瀘州 646000)
在古詩文中,對文這種語言現象廣泛存在。“對”就是“相對稱”;“文”就是“文字”,也就是文字所表的詞或詞組(古代大多字詞不分)。對文是指在相同或相近的語法結構中,處于相對應位置上的詞或詞組。對文最大的特點就在一個對字。一般來說,所對之文應是結構相同或相近,意義相同相似或相對相反。從形式上看,對文可以分為三類:“文過飾非、曠夫怨女、求全責備、摧枯拉朽、登峰造極、勢均力敵、家喻戶曉、何去何從、岸芷汀蘭、百依百順、穴居野處等”為單句對,即句中對文;“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先天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等為雙句對;“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云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為扇面對,即三句或三句以上的對文。從內容上看對文又可分為三類。一是正對,正對指從事物的不同側面、不同角度去說明同一個事理,形成對文的詞或詞組表義相似相近或相補相襯,如“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浮云富貴,糞土王侯”等。二是反對,反對是指上下文表達的意義剛好相反或相對,如“滿招損,謙受益”、“綠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三是串對,串對又叫連對,流水對,它的前后兩個句子在意義上有順承、因果、條件、轉折等關系,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才飲長江水,又食武昌魚”。
對文這種語言現象廣泛存在于詩、詞、曲、賦、駢文、散文之中,根據其語法結構特征,我們可以巧妙地利用對文來加深對文言文的理解,更好地解釋一些文言語法現象。
眾所周知,要準確地理解文言文,首先要準確地解釋深奧難懂的文言語詞。由此而產生的一門專門科學叫做訓詁學。一般認為,用通俗的語言解釋詞義叫“訓”,用當代的話解釋古代的語言叫“詁”。用淺顯的話來說,訓詁就是解釋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語言解釋難懂的語言,用現代的語言解釋古代的語言,用普通話解釋方言。訓詁有三種常見的方法:一是聲訓,二是形訓,三是義訓。作為訓詁的最主要方法,義訓又有三種:直訓、轉訓、陳說。不管采用哪種方法,義訓都必須要嚴格考究具體的語言環境來釋義。對文作為一種獨特的典型的文言語境,對義訓有著重要的意義。對文的典型語法特征在于在上下文相似或相近的語言結構中,處于相同位置上的詞語其意義相同或相反。根據這一特征,有些詞語的釋義就可迎刃而解。
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
(1)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屈原《涉江》)
(2)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滕王閣序》)
(3)追亡逐北,伏尸百萬。(賈誼(過秦論))
(4)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李密《陳情表》)
詞性為詞語的語法功能屬性。詞類是根據詞語的語法功能屬性劃分出來的詞語類別。能夠充當句法成分且有一定的具體意義的詞為實詞,不能充當句法成分且沒有實在具體意義的詞稱為虛詞。實詞主要有名詞、動詞、形容詞、數量詞等,虛詞主要有介詞、連詞、助詞等。其中古今漢語對詞性的劃分歸類各不相同,代詞、副詞在現代漢語中一般歸為實詞,而在古漢語中卻歸為虛詞。詞語的詞性不是固定不變的,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有時會出現詞類活用的情況。詞類活用是指某些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臨時改變它的語法功能屬性,在句中充當其它詞類的情況,主要有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的活用,以及使動用法、意動用法、為動用法等。利用詞性分析法,準確地把握詞語的詞性和特殊用法,有利于我們更深入更準確地把握詞語的意義。
古書無標點符號,誦讀時根據文義作停頓,或同時在書上按停頓加圈點,叫做斷句。換句話說,斷句就是給尚未劃分句讀的文言語句劃分句讀。斷句的方式方法是很多的,主要有名詞斷句法、對話標志斷句法、文言虛詞斷句法、文言特殊句式斷句法、對稱對偶斷句法等。其中作為對稱對偶的主要表現形式的對文廣泛存在于古詩文中。這種典型的突出的語言現象可以幫助我們很快很準確地給文言語句斷句。
給下列文言語段斷句: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李斯《諫逐客書》)
上文中“臣聞地廣者粟多”與“國大者人眾”和“兵強則士勇“構成對文中的扇面對,“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與后文的“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和“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構成對文中的扇面對。“地無四方”和“民無異國”,“四時充美”和“鬼神降福”構成對文。文中的兩個“是以”是由上文的判斷得出的推論,“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這一判斷句是由上文的分析議論得出的結論,據此,我們可以斷句如下: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
可見,依據對文原理,有時我們可以很方便快捷地給某些深奧難懂的文言語段斷句。
總之,對文是古漢語中的一種常見的獨特的語言現象。它能使語言高度凝煉概括,又能使語言整齊劃一,音韻和諧。掌握其語法功能特點,有利于我們釋義,辨別詞語的詞性和特殊用法,又能幫助我們斷句和補充相應的省略成分,是又一個解讀文言文的絕妙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