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海燕
(福建省龍巖市長汀縣騰飛小學 福建 長汀 366300)
“語文高考最后要實現讓15%的人做不完。”這句話是“部編版”教材總主編溫儒敏,在一次北大舉行的寫作大賽啟動儀式上說的。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再次成為熱議的話題。有專家曾計算過,面對一萬字以上的卷面字數,學生每分鐘過目的文字至少要在100字以上,才有可能完成答題。而這種快速的瀏覽能力和準確提取信息的能力是單單靠高考前突擊就能達到的嗎?答案無疑是否定的。
緊跟著高考語文變革的步伐,如今的小學語文試題命題方向也有了新變化。課外閱讀理解增加了篇目,豐富了內容,增加了題量,對學生的閱讀要求越來越高。要讓學生“讀得快、想得快”,準確把握文本信息,感悟理解文章內容,教師就必須想方設法地提高學生的閱讀量,傳授一定的閱讀方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近幾年興起的“群文閱讀”的教學形式,便是把閱讀當成了重中之重,它一改過去熱鬧非凡的閱讀課堂,讓學生在靜思默想中提升了閱讀能力,是一種具有突破性的閱讀教學實踐。
“群文閱讀”指的是,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和學生圍繞一個或多個議題選擇一組文章,進行集中閱讀、學習,通過師生共同學習探討,最終達成共識的語文教學形式。短短的四十五鐘,“單篇精讀”變成“一篇帶多篇”,這就需要語文教師們下功夫挖掘,采用串聯的方式,教給學生練習推論、比較、整合、分析、判斷等實用的閱讀方法,提高閱讀速度和獲取信息的能力。憑著這幾年外出學習“群文閱讀”的教學模式和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探索,我對“群文閱讀”的課堂有了一些粗淺的認識:
群文閱讀課里的幾篇文章都是有聯系的,是按照一定的“依據”放在一起的,也就是“議題”。議題的選擇是多元化的,多角度的,可按作家、體裁、表達方式,可按人文主題,也可按閱讀策略……
如教材里《陶罐與鐵罐》一文,故事沒有多余的敘述,僅通過豐富的提示語和對話的內容,就栩栩如生地刻畫了兩個截然不同的形象。對話的提示語是本文最大的特色,教師可將“對話中的提示語”作為議題,同時帶出《會搖尾巴的狼》、《長不大的小柏樹》、《會打噴嚏的帽子》等幾篇課外的童話,讓學生通過閱讀交流,體會不同位置的提示語在對話中具有不同的表達效果,學習用動作、神態、心理豐富提示語內容的方法,感受對話提示語在文章中的作用。
群文閱讀的重點是文章的選擇。恰當的一組文章,是教學目標達成的關鍵,決定著課堂的成敗。教師不僅要注意所選文章與教學目標保持一致,還要結合本班學生的思想狀況、學習能力、能力訓練重點等要素,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群文閱讀教學,給了教師極大的選擇材料、組合材料、呈現材料的自主權,文章的來源可以采用多種方式。
首先,可利用教材里的單元主題來整合文章。如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六單元,《難忘的啟蒙》、《老師領進門》、《新來的王老師》三篇都是寫老師的文章,我將“難忘師恩”作為議題,在學生靜靜地閱讀之后,通過小組交流,找出這些老師的獨到之處。緊接著,讓學生以小練筆的形式寫寫自己最喜歡的老師,并說說理由。從學生指尖傳出的“沙沙聲”,我知道這三篇文章打開了學生的寫作思路,他們已成了一個個精神豐盈的個體,讀與寫就在不經意間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其次,可采用課外的文章,引導學生走向更寬廣的閱讀天地。在一次的公開課上,我執教《桃花心木》一課。對于六年級的學生來說,文章的寓意并不難理解,所以我選擇了群文閱讀的教學方式,組合了課外的三篇文章《行道樹》(節選)、《山中的老杏樹》、《一棵核桃樹》,以“借物喻人的秘密”作為議題。先設置了以下問題:文章分別借什么物,喻什么人,共通點又是什么,讓學生在一邊快速瀏覽一邊圈畫、批注;接著通過小組討論,找出三篇文章有什么相似和不同之處,感悟“借物喻人”這類文章的寫法。學生比較歸納寫法時的獨到見解和精彩發言,讓我認識到讓學生掌握多樣化的閱讀方法,是可以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的,是可以為他們的終身閱讀與發展奠定基礎的。
群文閱讀的課堂上不強調逐字逐句的朗讀和美讀,而主要采用默讀為主,重視跳讀、略讀、瀏覽,結合引用性的朗讀。它營造的是安靜、有序、開放的課堂,有利于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潛心閱讀,圍繞教師根據議題設置的問題,靜思默想,迸發出思考的火花,準確地提取所需要的信息。
在匯報交流的階段,教師鼓勵學生采取探究的態度閱讀文本,珍視學生個性化的閱讀體驗,注重不同層次學生的理解。從“點”和“面”上去完成群文的品讀和賞析,求同求異。在有質、有量的閱讀中,培養學生正確的閱讀習慣,有利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形成可遷移的閱讀能力。
群文閱讀作為一種新型的閱讀方式,它是把語文知識和人文精神轉化為學生語文素養的有效途徑。它能夠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讓學生在課堂上盡可能多地閱讀到不同風格的作品,是對傳統閱讀教學的補充和延伸。語文教師應該大膽設計,不斷地挖掘,把一篇篇零散的文章根據“議題”串聯起來,營造開放的閱讀環境,讓學生在課堂上盡情地品味文字之美,享受閱讀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