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舒敏 申雨欣 王春輝
漢文化是漢族人民創造的物質精神文化總和。①作為民族振興的精神動力、建立先進文化的重要基礎,優秀的傳統文化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但研究范圍不夠全面,將漢文化與跨文化交流聯系起來進行的研究也很少,漢文化受到的注意和重視還不夠。為此,我們進行調查研究以促進漢文化傳承和發展。
漢,即華夏民族的現代稱謂,指中華人民共和國主體人民族群。漢文化一般指漢族人民創造的物質文化和思想文化的總和,又稱為華夏文化,具有鮮明的漢民族特色。中華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涉及政治、經濟、科技等諸多領域。然而,幾千年來漢文化發展屢經波折,尤其近代以來漢文化的發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重創。如今,人們的民族文化意識薄弱,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不足。同時,人們傳承和發展文化的能力在逐步衰退,文化傳承和發展的人才在逐漸減少。
鑒于中醫藥、漢字、漢服在漢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選擇三者為研究對象,從漢文化的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展開研究,以期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法。
中醫是以哲學觀、宇宙觀、生命觀為基礎,重視人與自然的關系的一種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華夏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至今仍對人類社會發展有重要意義。從約一百萬年前的遠古時代起,人們為了抗爭疾病,在自然的實踐中逐漸認識并辨別到一些植物根莖、葉子及果實的治療效果。春秋戰國時生產力極大發展,其理論體系逐步形成并不斷發展,最早可參考《神農百草經》。
近年來,隨著國家《振興中醫藥事業》戰略布局的逐步貫徹落實,我國中醫藥的國內外市場規模持續并穩定地高速增長:在2017年,中醫藥大健康產業市場規模已達17500億元。2015年屠喲喲成功研制創新型抗瘧疾藥物獲諾貝爾獎事件,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轟動。這使國內外的醫學研究者掀起一股中醫藥文化熱潮,大大促進了中醫藥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
然而我們欣喜之余還有諸多憂慮:據調查,在近現代社會,近四分之三的人接觸過中醫藥,將中草藥作為一種治療手段去運用,并沒有視其為一種傳統文化去深度了解與學習其背后的文化理論和意義,這也是導致當今社會作為傳承和延續中醫藥文化精髓媒介的中醫藥人才正在逐漸減少和中醫藥事業發展桎梏的重要原因;正是這種文化意識的淡薄,導致了中醫藥文化逐漸流失、醫藥利用效率十分低下;中醫藥的國內外市場仍然不足,受西藥市場擠占;而經濟發展對于中醫藥進軍國外市場的推動力和擴大其文化影響的推動力明顯不足。
中醫藥文化是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中醫藥文化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提升中醫藥的文化軟實力,是時代賦予我們的神圣使命。針對中醫藥文化的發展狀況和存在的問題,提高大眾的中醫藥文化意識尤為重要,因此應深入挖掘古典中醫藥書籍中的文化精髓,借鑒并總結前人經驗,加大中醫藥文化科普和宣傳力度,充分利用當今民眾的社區養生意識,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推動民族特色文化發展;深入貫徹落實振新中醫藥事業戰略布局,從教育抓起,從孩子抓起,大力扶持和發展高等中醫藥院校,培養新一代接班人的文化保護意識和傳承發揚文化的民族責任感;加大中藥開發力度,提高利用效率,形成相應的中醫藥文化產業,推動輻射發展;加大中醫藥文化在國外的宣傳力度,加強國際間的醫藥經濟與文化交流與合作,破除貿易壁壘,構建多元文化交流融合體系,促使文化創新融合發展。
古文字,不是抽象概括的普通線條,而是彰顯藝術之美的化身。而在當代,思想的西化,經濟的資本化和各種科技產品的研發使我們越來越忽視對本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在此背景下,筆者在古文字發展現狀方面展開研究。
雖然書法藝術的自覺化至東漢末才發生,但書法藝術起源當于漢字的萌生同時。甲骨文、金文從書法的角度審察,這些最早的漢字已經具有了書法美的因素。線條美,單字造型的對稱美,變化美以及章法美,風格美等。隸書、草書、楷書、行書,“一波三折”的繪畫美,“狂放不羈”的自然美,“氣韻生動”的建筑美,“疏密得體”的相融美,就如林語堂所言:“中國書法的美是動的,不是靜止的,它表現生動的美,它具有生氣,同時也千變萬化無止境。”②
此次調研以問卷形式面向在校大學生,因為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是國家知識人才最為集中的群體,讀懂漢字,寫好漢字,熱愛漢字不僅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也是新形勢下國家文化軟實力的主要體現。問卷從漢字書寫興趣、書寫頻率和漢字書寫水平自我評定等方面入手。大多數人對于書法并不是很感興趣,書寫水平也很一般,對漢字的了解程度更是一知半解。在是否愿意讓學校開設書法課和學習繁體字的調查中,50%的人愿意讓學校開設書法課,并且表示自己會積極踴躍報名,但也存在10%的人認為沒有必要開設書法課。而對于學習繁體字,91%認為可以適度了解。
由此可見,當代大學生的漢字書寫能力并不高。但大部分大學生都能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和存在的問題并且有學習漢字、提高漢字書寫水平的熱忱。提高學生的書寫能力應當滿足主體的需求,因此需要將書法教育引入到學校課程中。由于仍有少部分學生認為學習書法無關緊要,所以要明確書法教育的目的和意義,提高專業教師隊伍的能力,培養學生寫好中國字的意識,進而提高學生的書寫水平。
漢服,指的是漢民族傳統服飾,發源于黃帝時期,至明末清初漸趨衰落。它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承載著整個中華傳統文化。
目前“漢服熱”已在國內興起,走入民眾視野,然而,漢服發展的實踐中還存在諸多問題,其復興與發展不能盲目無章,必須要有理論的指導,因此對漢服的理論研究十分必要。
通過諸問卷調查和采訪,筆者了解到:第一,漢服在很大程度上已經進入了人們的生活,但人們對它的了解程度還不夠,這具體體現在:對漢服的概念不清楚;對漢服的形制不了解;對漢服背后的文化關注程度不夠等。第二,很多人并非不愿意去了解漢服文化,而是缺少了解漢服文化的渠道。第三,通過對調查結果的分析可知人們對漢服大多都是接受的態度,不喜歡它的人占極少數。第四,在調查問卷的最后一項中,七成以上的人認識到了漢服有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這說明已經有不少人意識到了漢服及其所承載的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因此,漢服的復興與發展前途比較光明。
目前不少人對漢服不夠了解或對存在了解誤區,因此要利用網絡等平臺積極宣傳漢服文化,使更多的人了解漢服文化的概念和內涵;呼吁權威人士加大漢服文化的宣傳與普及,并糾正人們的錯誤認識。
人們缺乏了解漢服的渠道,因此可以利用社團等形式,組織漢服愛好者舉辦多種多樣的漢服活動,為大眾提供更多的接觸漢服、了解漢服和喜歡漢服的渠道和機會。
只有通過所有人不懈的努力,才能推動漢服的復興與發展,才能弘揚和發展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使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醫藥、漢字、漢服作為華夏民族傳統文化的三大先進代表,始終引領著中國先進傳統文化不斷前面和發展。每一個中華兒女都有義不容辭的責任把漢文化更加全方位、多領域地繼承和發揚光大下去。漢文化發展壯大之路仍需后人們砥礪前行,攜手并進,不懈努力,將理論付諸實踐,推動漢文化在世界各地繁榮發展。
注 釋
①百度百科“漢文化”
②林語堂.論中國書法[J].江蘇教育,2017(13):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