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霞
(四川省達州市通川區實驗小學校 四川 達州 635000)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這些新的理念為我們語文教學提供了正確導向,預示著語文課堂教學將徹底改變過去以“一言堂”為主要形式,以應試為主要目的的枯燥無味的教學現狀,代之以激發學生求知欲,開啟學生智慧的充滿生機活力的現代課堂教學。語文課堂要煥發生命活力,就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彰顯自己的個性。
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心理學家的研究也證明:興趣是學習積極性的最現實、最穩定的因素,尤其是對正在成長發展的孩子而言,興趣更是他們從事學習的一種強大的內驅力。興趣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激越的情感和勇于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努力去獲得廣泛的知識。興趣決定學生的自信,由此可見,學生要想學好語文課,就必須培養學生對語文的興趣。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要求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他們的求知欲,使他們“愛學”“樂學”“會學”,提高教學效果,培養新型人才。
情境是主觀感情和客觀環境的有機結合,是情與境的和諧統一。在語文教學中,思想教育的滲透既要注意激發學生的思想情感,又要注意有意識地創造思想教育的環境。
2.1 合理渲染課堂氣氛,把學生的情感引入意境。渲染課堂氣氛是情境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如在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一課時,我在課前讓學生人人制作一朵小白花,上課時佩戴在胸前,并在教室正面墻上掛上周圍鑲繞黑紗的周總理遺像,造成一個莊嚴肅穆的氣氛。在教學過程中,我利用幻燈片投影出首都人民在十里長街為周總理送行的感人畫面,并配有低沉的哀樂,進而形成了一個催人淚下的氣氛。當講到“一群淚流滿面的紅領巾,相互扶著肩,踮著腳望著望著……”一段時,學生們已是淚流滿面,泣不成聲。我在讓學生談自己的感受時,有幾個同學眼含熱淚激動地站起,手舉小白花,高聲喊道:“敬愛的周總理永遠活在我們心中?!边m宜的課堂氣氛,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同學們緬懷周總理,學習周總理模范事跡和偉大革命精神的思想感情得以充分激發。
2.2 精心設計提問,創造一個和諧的課堂環境。問題是思維的向導,要充分激發學生的思想,科學得體的課堂提問是一個重要手段。要使課堂提問達到預期目的,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在設計提問時,有針對性地融入思想教育內容。設計課堂提問是為了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教材中每一篇課文所描寫的事物和交待的事件都是循序漸進、一步步展開的。都具有特定的思想內容。因此設計課堂提問時,必須明確所提問的目的,體現所包含的思想內容,一環緊扣一環,環環有所側重。二是課堂提問要體現啟發性。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一般都隱藏在課文內容之中,因此,教師所設計的問題要科學合理、難易得當,把學生的思想感情啟發出來。同時,教師提問的口氣要熱情,態度要和藹,取消師生間的界限,使語言交際渠道暢通,為激發學生情感創造一個和諧、民主的氣氛。三是注意提問效果。提問是為了激發學生思想感情,達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因此,提問后教師不要急于作結論,要讓學生的思想得以充分流露,通過分析對比,得出正確的思想認識。如在教學《我的戰友邱少云》時,我設計了這樣的提問:(1)看一看邱少云在山溝里是怎樣潛伏的?周圍情況怎樣?(2)想一想邱少云為什么能隱蔽的那么好?(3)看烈火在他身上燒了多長時間?(4)想一想在烈火燒身的情況下他為什么能一動不動?(5)談談我們應該向他學習什么?提出問題之后,同學們各抒己見,決心學習邱少云不惜犧牲,嚴守紀律的精神。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盡量這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讓他們置身于一種探索問題的情境中,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愿望,積極主動地去探索新知識。創設問題情境,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生心理上的愉悅感,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教師是教學過程中問題情境的創設者,一個好的問題情景,能夠激起學生強烈的問題意識和探究動機,引起學生積極地思考。
熱愛學生,平等的對待每一個學生,讓他們都感受到老師的關心,良好的師生關系促進了學生的學習。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應該仔細注意學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觀察那些學困生的言行。教師應該有一雙善于發現的學生的“美”的眼睛,留心學生某一方面的優點、亮點,引導他們參與合適的學習,發揮他們的特長優勢。如果教師的冷淡、責怪、不適當的批評往往都會挫傷學生的自信心,而一旦喪失自信心,那么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就會大大削弱,當然對語文學習也就提不起興趣了。所以,作為語文教師應努力創造條件讓學困生在語文課堂上獲取成功,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讓這一部分課堂上的弱勢群體動起來,使課堂真真實實地活起來。如何有效提高弱勢群體的學習積極性呢?我在教學實踐中嘗試了分層教學,即經常讓一些成績較差的學生回答一些很淺顯的、在書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問題,做一些簡單的基本題和練習作業,如果答對了、做對了或者答對了、做對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揚,表揚他進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訓練難度,提高訓練要求,讓學習困難生在不斷的訓練中獲取點滴的長進,體驗成功的快樂。另外,對于學困生我還經常作出一些激勵性的評價。例如:“其實你很聰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會學得很棒。”“這個問題你說得很好,證明你是個愛動腦筋的學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學得好!”“你的看法很獨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諸如此類的評價,不但承認了學生的進步,而且強化了學生的進步,并使學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進步。由此喜歡上語文老師,也喜歡上語文課。
葉圣陶先生曾說:“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將能駕馭文字。”我們語文教學應“讀”占鰲頭,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讀書,讓他們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讀中抒情,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