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嘉悅
隨著現代社會經濟迅猛發展,我們已步入信息化時代,而應用文體恰恰是這些信息傳遞無法離開的載體,因此,應用寫作理應成為現代人的一門“必修課”,應用文寫作教學對個人、社會都有著重大的影響。然而,現如今大部分學校為了應試教育,對于應用文教學通常只停留在“簡單了解”層面,并且只局限于幾種??碱惖膶W習,導致學生無法深入學習并發展興趣。出于應試的目的,學生往往是在不甚了解的情況下被迫練習,教學實踐性較差,在“學中做”和“做中學”這兩個方面,都存在訓練的可操作性的缺失,從而使學生對應用寫作課程產生抵抗情緒。另外,許多學校的應用文寫作教學模式比較傳統、老套、缺乏創新,枯燥的教學進一步使得學生對應用文寫作的興趣消磨殆盡。
同時,經濟的飛速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導致人們習慣了各式各樣的快餐文化,越來越少人愿意去關注、學習那些古老的傳統文化。當今學校只看重基礎課程教學,認為傳統文化教育實用價值不高,使其得不到正視,缺乏應有的文化自覺性。與應用文寫作一樣,傳統文化也處在教學的邊緣。
可見,改變這一現狀已迫在眉睫。如今,在新課程標準中,應用文寫作和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同時被提出來,教師在教學中如果能實現應用文寫作教學與傳統文化的有效鏈接,不失為一種有益的嘗試。而關于具體的做法,筆者認為,從我國古代的經典文章入手是應對的有效方法之一。
魯迅先生在《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訣》中如此寫道:“以前叫我們作文的先生,并不傳什么《馬氏文通》、《文章作法》之流,一天到晚,只是讀,做,讀,做;做得不好,又讀,又做,他卻決不說壞處在哪里,作文要怎樣,一條暗胡同,一任自己去摸索?!睆聂斞傅倪@番話中,我們可以看出,要寫好文章,首先要多“讀”。不可否認的是,閱讀量不夠必然導致寫作能力低下,然而,在應試教育模式盛行的今天,學生閱讀量卻存在嚴重不足,對應用文相關閱讀更是少之又少。
習近平曾這樣說過:“我很不希望把我們一些非常經典的古代詩詞文化、散文都給去掉,加入一堆什么西方的東西,我覺得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這些詩詞都好,從小就嵌在學生的腦子里,成為終生的民族文化基因?!闭\然,優秀古文對我們來說是如此重要和必要,我國古代的文人給我們留下了大量優秀的文學作品和豐富的經驗,同時也為當代中學生在學習應用文寫作時樹立了參考典范?!吨G逐客書》、《出師表》、《陳情表》等,都是應用文中有著重要參考價值的典范,值得我們去深入挖掘。但是在教學實踐中,大部分老師都是圍繞篇章單純講授文言文知識,往往忽視其形式、文種,這樣就使得這些經典的古文的教學功能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而使得教學內容略顯單薄?;诖耍處熆梢栽诜治鰧W情的基礎上,制定合適的教學計劃,將這些優秀的古文融入應用文寫作教學,摒棄應用文理論知識的生硬解說,使學生學會汲取其中的優秀的文化養分,在教會學生寫作應用文的方法的同時促進學生理解歷史文化,如果能將兩者巧妙結合起來,可謂是一舉兩得。
例如,在學習“意見”這一文種時,老師可以引入魏征的《諫太宗十思疏》,在介紹它的時代特征等背景之后,引導學生仔細分析當中魏征這一人物敢于進諫的品質,接著進一步探討當中的語言表達特征及寫作手法,最后把古代與當代的兩種不同時期的“意見”這一文種相互對比,使同學們從中獲得現代“意見”寫作的有益幫助。如《諫太宗十思疏》在遣詞造句方面沒有采用華麗的辭藻,而是以樸實簡潔的語言代之,而現代“意見”的寫作同樣要求語氣要比較緩和,要避免命令的帶有強制性的語氣,說理要簡明。但是,通過進一步的對比,學生會發現兩者也有很大的區別,如文章中采用了多種修辭手法,行文也沒有嚴格的格式要求,這便與當今的應用文存在很大的差異,這時,教師便可以順勢引入現代“意見”的寫作特點和格式要求,使得學生對這應用文的認識更加清晰和深刻。
根據這樣的教學思路,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了歷史文化知識、領悟到了傳統文化中愛國精神和堅強不屈的君子風度之外,更重要的是幫助他們進一步對“意見”寫作方法的把握。如此,既最大程度的充實課堂的內容,又讓學生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學會應用文寫作。
前面談到,經典范文是促進應用文教學的有效途徑之一,但是,對于古文范文的選擇,我們不能隨意而為,否則不僅不能促進傳統文化融入應用文寫作教學,還可能會造成許多不良的后果,經過分析和思考,筆者認為教師在教學中例文的選擇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針對性
選用范文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寫作教學,因此例文的選取必須依據授課內容的主旨進行。倘若偏離了主旨,即使范文的內容再經典也會無濟于事。因而,我們選擇的例文越是貼切,即有針對性,教學效果就越集中。這樣的范文不僅能較為深刻地印在學生的腦海里,而且能使教學節奏更為集中緊湊,做到事半功倍。
2.典型性
在解決了例文針對性的問題之后,我們還須注意的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所選的文章應該具備典型性,而不能隨意選取一篇只是文種相同的古文拿來展示和解說。因為經典范文是經過千百年來人們的篩選,經過時間的檢驗而留下來的精華,只有引用具有典型性的古代范文,才會讓學生體會到它的“典型”而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做到融會貫通。
3.難易適中
我們知道,文言文對當代中學生來說在理解上本身就存在困難,如果選取的范文晦澀難懂、超出學生的接受范圍,不僅不會促進應用文教學,而且還會導致教師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花費太多時間和精力去講解文章,對于應用文寫作教學來說,這便是本末倒置了。
4.貼近生活
為了防止學生認為應用文寫作空洞脫離實際而難以適應,老師應盡量選擇貼近學生學習生活的范文。另外,我國幅員遼闊,各個地方都有它特有的歷史和文化,因此教師應盡量選擇那些能夠反應當地文化的范文,這樣可以讓學生感到自己身在此處而產生親切感,所學之物并非空中樓閣般遙不可及,以激發興趣,而且這樣更易于理解和接受,提高教學效果。例如,就廣東地區的學生而言,在學習“通訊”這一文種時,就可引入“開平碉樓與村落”申遺成功等諸如此類的話題讓學生練習,并以文化引入例文,找到相關范文給學生借鑒。
毛澤東在關于文化的批判繼承問題時曾這樣說過:“如同我們對于食品一樣,必須經過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腸運動,送進唾液腸液,把它分解為精華和糟粕兩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華,才能對我們的身體有益”。
眾所周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正因為此,我們應考慮到在其流傳過程中難免會存在精粹與渣滓混雜。必須承認的是,我們傳統文化中有著不少的消極因素,而這些因素將會對我們的教育教學產生不良的影響,成為寫作教學過程中的文化負累。那么,如何才能保證我們在應用文寫作教學的道路上能卸下這些多余的包袱,輕裝上陣,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封建社會,許多應用文變得空洞古怪,流于僵化呆板,通篇充斥著套語套話。對于這種情況,我們則應該辨證地對待。例如:八股文是我國古代科舉考試的應試文體,它在當時社會的文化、政治等領域都發揮著極大的的影響力。單單就文體本身來說,八股文在體制和作法上都有它的可取之處,也對當代的申論寫作有非常有益借鑒意義。然而八股文的極端形式主義的作風應該為我們所摒棄,在教學中應當注意適時引導學生,以協助學生在掌握正確寫法的同時學會辨析優劣。
同時,“與時俱進”已是現代化的今天一個人人皆知的詞語。其實,蘊涵在這一詞匯中的精神早已深深地植根于我國古代的哲學傳統里。《易傳》在乾卦中“君子終日乾乾”的解釋為“終日乾乾,與時偕行?!庇媒裉斓脑捳f,就是成日做事都非常謹慎,自強不息,和太陽月亮一同運轉,永遠不會停止。古時的“偕行”,也就是今日的“俱進”之意。當今不斷發展的“互聯網+”教育模式,使我國教育正經歷著一場由互聯網主導的深刻變革,傳統的教育模式正悄然轉型。新媒體以其獨特的豐富性和即時性,使得我們的應用文寫作教學實現教學資源優化,例如,應用文是為應用而生的,那么教師就可以采用情景教學模式,讓學生模擬練習寫作各式文種,以打破時間空間限制,讓學生“走出課堂”去實踐、應用,從而提高其寫作水平。
改變我國課堂應用文和傳統文化教學邊緣化的狀態已刻不容緩。筆者認為,若能將我國傳統文化恰到好處運用到現代應用文寫作教學中去,同時改善這兩者教學現狀,可謂是一舉兩得。對此,本文嘗試從我國古代的經典文章入手,以期為一線教學提供些許建議,關于如何更好地做到在應用文寫作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有待筆者以后在實踐過程中進一步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