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 晨 徐璟瑋
2019 年4月,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順利召開。期間,國家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布了《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進展、貢獻與展望》報告;在報告中的第六節中提到:推動教育合作,擴大互派留學生規模,提升合作辦學水平。①這是國家服務“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的新指導綱領,為教育領域、尤其是工程教育領域的發展提供了方向。而作為國際公認的工程教育發達國家之一,德國的雙元制工程教育模式、階梯式工程教育發展類型也一直走在前列;同時,德國作為“一帶一路”沿線的重要節點,和中國長期以來在政治、經濟和教育等領域有著長期的合作和交流。
國家在2018年的《標準聯通共建“一帶一路”行動計劃(2018-2020年)》中提出:標準化開放合作不斷深化。鞏固提高與歐洲、東盟、金磚國家、東北亞、北美、非洲、大洋洲等區域國家標準化合作水平,拓展延伸與中東歐、中亞、西亞、阿拉伯國家等區域標準化合作渠道,基本實現全面建成與“一帶一路”沿線重點國家暢通的標準化合作機制。這份計劃中提到幾個要點,就是關于和歐盟的經濟合作,拓展和中東歐、中亞、西亞、阿拉伯國家的合作渠道。德國作為歐盟的重要國家之一,和中國在產業、教育方面有著很多共同的目標和發展發現;而東歐、中亞、西亞,尤其是歐佩克國家和中國在石油、天然氣等資源共享和技術發展方面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這也是標準聯通共建“一帶一路”行動的重要背景。
德國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施密特在近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談到了“一帶一路”倡議和未來國際合作發展新趨勢:“這不是你贏我輸的‘零和游戲’,而是通過科學的勞動分工,幫助相對弱小的經濟體獲得進步成長,一起努力創造更大全球財富總量,從而提升所有參與者可分享的福利水平。”②這是對共建“一帶一路”背景下的教育和產業合作模式作出的客觀評論。由此可見,共建“一帶一路”既是全球共同發展的熱點,也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我國高校的中德工程教育合作始于改革開放之初。20世紀80年代,很多高校開始于德國高校開展合作,從開始的文化交流到之后的教師互訪,在到后面的聯合培養、合作辦學等,中德工程教育一直是國家高等教育的關注重點之一。我國有百余所高校和德國高校及研究機構有著各層次、各專業方向的合作和交流;本文選取了源于德文醫工學堂的一所上海高校進行舉例說明。
作為一個有著百年文脈的大學,上海理工大學與德國的高等教育合作非常頻繁。除了在國內為數不多的中德合作辦學機構之外,在教學和研究等各方面都有不少合作;比如,該大學和德國著名專業認證機構ASIIN合作成立“USST-ASIIN 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專門研究國際第三方獨立認證機構開展高等教育專業認證的方法和標準;該大學與德國工業4.0孵化器——弗勞恩霍夫協會(FraunhoferGesellschaft)的IPK、IPA、IKTS 研究所推進共建智能制造國際實驗室;該大學的工科專業在2004年就通過了ASIIN專業認證,成為全國首批通過ASIIN認證的中外合作辦學專業,并將其國際化認證輻射到該大學的多個本土專業。
為了響應國家服務共建“一帶一路”的號召,上海理工大學在教育發展中獨辟蹊徑,厚積薄發。最新的發展成果是獲得了“歐洲工程師標簽”(European Accredited Engineer,EUR-ACE label)證書2019 年4月15日,“歐洲工程教育認證網絡協會”(European Network for Accreditation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ENAEE)批準了上海理工大學和漢堡應用技術大學合辦的機械設計制造(mechanical engineering)和電氣工程(electric engineering)兩個專業的申請,這兩個專業的畢業生可獲。截至2018年初,該標簽已授予包括德國、法國、俄羅斯、波蘭、土耳其、哈薩克斯坦、斯洛伐克、羅馬尼亞等“一帶一路”沿線35個國家的約2600個工程學位專業。換言之,上海理工大學相關專業的畢業生可以直接獲得在“一帶一路”國家從事相關專業工程師工作的資格。
由此可見,中國高校的中德工程教育有著良好的發展基礎,而且深刻領會了國家工程教育發展的總體規劃方向。在第一、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劃分、第二產業的技術轉型方面,高等教育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基礎性支撐;同時在國際化和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潮流之下,中國高等教育已經占得一定先機。
“一帶一路”背景下的各類合作交流,給中國的高等教育發展提供了很多新的思路。在信息化和5G 時代的推動下,高等教育的傳統學科分類慢慢向學科交叉融合演變。除了傳統的機械制造、電氣工程等專業發展,中德兩國的高校在新能源、清潔能源方面進行了新的探究。作為一個能源消耗大國,尤其是在汽車保有量不斷提升的背景之下,中國政府很早就開始了新的規劃,這也給工程教育方面帶來了契機。
首先,對于專業劃分的影響。中國高校的傳統專業劃分中,將機械、電氣和能源動力等專業方向進行了非常細化的劃分;反觀德國高等教育體系中,新能源和汽車行業結合的新能源汽車專業、機械和電氣方向融合成的智能制造專業,這種跨專業的交叉融合也可以給我們的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一定借鑒。
其次,對于國際化就業趨勢的影響。隨著教育國際化進程的加劇,國際上、尤其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中國優秀人才在的需求量也在不斷增加。中國高等教育人才的基數很大,在經歷了留洋、海歸的時期之后,接下去會有很大一部分國際化人才再次反哺到國際市場之中,新一輪的全球化就業趨勢將會顯現。
另外,對于產學研融合發展的影響。中德工程教育已經從傳統的教學相長,向多方位產學研融合發展遞進。作為“一帶一路”的兩級,在產學研交流合作中勢必會對整個“一帶一路”沿線區域產生巨大影響,整個區域都有可能共享到產學研之中的豐碩成果,也會為歐亞大陸的工程教育發展帶來新的動能。
注 釋
①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進展、貢獻與展望.2019 年4月22日:第59頁.
②德國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一帶一路”創造更大全球財富總量,中國一帶一路網,2019年4月24日.https://www.yidaiyilu.gov.cn/ghsl/hwksl/872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