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錦波
(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傍西小學 廣東 廣州 510000)
隨著年級的升高,試卷上閱讀理解的比分漸漸加重。雖然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是個難題,但閱讀的技能技巧還是有的。我校的語文教師利用思維導圖重構教學內容進行閱讀教學,感覺學生的閱讀能力是有提高的,究竟有多大提高,其有效性究竟如何,誰也沒有進行實證研究,也拿不出具體數據來證明。為此,結合我們的課題“利用思維導圖重構小學教學內容提高閱讀能力”作了專題的調查研究。
2.1 了解學生目前利用思維導圖的閱讀的狀況。
2.2 將思維導圖運用到小學生的閱讀教學中是否能提高小學生的閱讀水平。
小學五年級學生年齡一般都在10-11歲,剛剛進入少年期,記憶力,注意力,思維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表達能力等各項水平均已滿足閱讀需求。加上五年級學生使用思維導圖重構教學內容閱讀已經有1年了。為保證測試結果,我最終挑選了五年級學生參加研究,因為他們的閱讀原始水平相似。五年級共有86人,我把這86人分成A、B兩大組,這兩大組的總體閱讀成績的差異性不顯著,也就是說,他們的基礎學習狀態并無太大的差異。A組是按平常的閱讀習慣解決閱讀問題,B組是利用思維導圖解決閱讀問題。
調查方式是用問卷調查和閱讀測試的方式,并選取部分學生進行談話。(調查問卷和測試附后)
4.1 針對“閱讀思維導圖是否為學生所接收”進行調查。調查顯示:大多數學生還沒有養成使用思維導圖的習慣,其中老師要求使用的學生大約占73%,而自覺使用的學生只占9%,還有部分學生根本就不用或不會使用。大多數學生使用也只是把它當作老師布置的任務,而不是認為它是一種好的學習方法。
4.2 針對“思維導圖是否促進了閱讀”進行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同學認為使用思維導圖進行學習,可以成倍提高學習效率,增進了理解和記憶能力,把學習者的主要精力集中在關鍵的知識點上,不需要浪費時間在那些無關緊要的內容上,節省了寶貴的學習時間。思維導圖具有極大的可伸縮性,它順應了我們大腦的自然思維模式。
為了證明調查問卷顯示的結果,我參照了國際學生評價項目(PISA)、國際閱讀能力進展研究(PIRLS)、美國國家教育進展評價(NAEP)、等閱讀測試題以及國家教委基礎教育司對全國部分地區教學質量抽查的閱讀試題,設計了兩套測試題對以上學生(43人)做了兩次閱讀測試,大致分為六個部分,之后進行運用SPSS處理調查問卷:(1)獲取信息;(2)整體感知;(3)形成解釋;(4)反思與評價;(5)詞意理;(6)詞語運用,考察學生對課文中新學的常用詞語能否在理解的基礎上加以運用進行測試。
測試一,測試二的結果分析:
(1)測試一中,A、B兩組學生都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數據說明,五年級學生AB兩組學生的閱讀能力是相當的。
(2)測試二的本文情節巧妙曲折,語言敘述精煉生動,人物刻畫細致真切。針對文本的表達特點,B組學生運用比較思維的韋恩圖,進行對比分析的思維訓練,把長文讀短,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后,加入閱讀拓展,學生進一步深化對課文的理解,有效促進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主動生成,充分發展。從測試二的數據中顯示,A、B兩組學生的閱讀能力有差距。閱讀能力的提高,學生讀完題目就做題目的效率會逐步降低,學生讀題后就做的閱讀能力與畫思維導圖理解閱讀能力的效率呈反比。詞語正確率數據也表明這一點,測試二的正確率測試一提高約12%,而測試一正確率幾乎沒有提高。
(3)測試二的“反思與評價”數據表明,學生第二次答題正確率也會自然提高,提高幅度為16%。
(4)測試一和測試二中的詞語正確率數據表明,由于學生理解課文過于偏重課文內容理解和人文感悟,而對詞語理解普遍關注不夠,導致詞語理解和運用的正確率低于60%,這是非常令人擔憂的。
(5)測試之前,我們對學生閱讀能力只是一種主觀感受、一種模糊的概念,本次測試用具體數據清晰地描繪了當前閱讀效率不高的程度,說明在常態化的語文課堂中,教師“講課文”效率確實很低,學生收獲不大,使用思維導讀閱讀理解,學生的閱讀能力有提高。
(6)本次測試查側重于閱讀理解方面的檢測沒有覆蓋學生朗讀、表達、人文情感感悟等方面的內容。此外,本次測試題目設計的科學性和合理性也有待進一步探討,比如試題沒有經過難度、信度、效度檢測,樣本抽取規模比較小等等。但是我們認為,這次調查的方法和過程是可以復制的,其結論也是能夠檢驗的。
使用思維導圖重構教學內容進行閱讀,能引發閱讀焦點,指引學生閱讀感悟正確的方向;鼓勵和引導學生在讀懂全文故事內容的前提下,抓關鍵詞句感悟,把關鍵字和顏色、圖案聯系起來,有條理地發散和整合文章的內容,理清文章的情感線索,并自由繪圖和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樣加深了學生的記憶,激發學生的多向思維和創造性思維,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因此,研究證明,憑藉導圖導讀,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比較好地發揮了師生雙方的主動性和創造力,大大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