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杰
(福建省福安市城北中學 福建 福安 355000)
英語新課程標準提出:教師應依據課程的總體目標并結合教學內容,創造性地設計貼近學生實際的教學活動,吸引和組織他們積極參與,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學習和使用英語,完成學習任務。作為一名英語教育教學者,我嘗試著在中學英語教學中引入故事情境教學模式,有效激發學生的情感和興趣,使學生體會到“樂中學,學中樂”的學習氛圍。
教師根據教學要求從互聯網上下載需要的資源,將圖片、文字、音樂、動畫等結合起來,整合教學內容,創設故事情境,用生動、形象、鮮明的視聽效果刺激學生的感官,使他們在專注學習的同時,能突出重點、解決難點,提高課堂效率。以觀摩曾老師的仁愛版八年級Unit4 Topic1 Section A&B詞匯教學課為例,本課重點內容為學習詞匯,曾老師以歡迎的電視節目“爸爸去哪兒”的歌曲導入,以“多多與四個孩子們在呼倫貝爾草原完成李銳村長布置的四個任務的故事”為主線, 通過精美圖片、動聽的音樂喚起學生的視聽,學生在歡快中學習horse、sheep、hen、cow、frog等有關動物的詞匯。然后通過聽力訓練、找圖片、復述圖片等形式,幫助學生掌握好詞匯的音形義和詞形變化,同時提升準確理解、運用表達詞匯的能力。學生在故事情境中領悟詞匯,在活動中鞏固詞匯。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氣氛熱烈。
筆者曾對任教的兩個班級的學生進行民意測試,測試的結果是學生常常記不住單詞,課文無法理解,而初中學生喜歡聽故事勝過枯燥無味的講課。所以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結合教材編織學生熟悉的故事情境,把相關的知識點融入到故事情節中。學生參與其中身臨其境感受或模擬當中的角色,將所學過的詞法、句法、語法等知識溶于情景語境之中并創造性地表達出來,不但拓展了詞匯,而且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促進學生對新舊詞匯的理解和吸收。比如,在教學仁愛英語八下Unit7 Topic3Section A,筆者結合了本土鄉情,設計了貼近學生生活的桃花節和美食節。叫兩位學生為第六屆桃花節開幕式致詞導入新課,大家的注意力一下子會抓住了,瞬間課堂上熱鬧起來,你一言我一語討論福安的美食。在學生們迫切好奇的目光下,我依次展示有關福安特色的小吃noodles、Jingsi Hamburgers、fried rice、apple pies、sandwich、 guanbing等圖片并教學有關食物的新單詞tofu、salad、beer、lemon、carrot、dessert等,溫故而知新。最后運用這些詞匯進行拓展學習點餐的句型,課堂氛圍非常活躍。學生在學習和詞匯的同時體驗了英語的交際與運用,也讓他們無形中獲得了快樂與自信。
有位教育學家曾說過:“教好外語的首要條件是要盡可能地讓學生接觸外語和運用外語。學外語就像學游泳一樣,學生必須泡在水中,而不是偶爾沾沾水,學生必須潛入水里面去,并感得到其所哉;這樣他最后才能夠像一個熟練的游泳者那樣樂在其中了。”簡而言之,只有通過交際和運用語言才能真正把英語學好。學習母語之外的語言需要有語言環境,也就是情境。我們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應當承擔引導的角色,因材施教,讓學生置身于創設的故事情境中,通過思考、表演和配合,在活躍的課堂氛圍中,提高學生英語能力和水平。比如,在教學仁愛英語七下Unit7 Topic2 Can you sing an English song? Section D時,筆者把閱讀文本用勵志人物陳州的故事替換了教材里的Jenny。通過播放陳州的故事視頻導入短文,筆者運用Can--- 、Could----?的知識點進行提問,學生根據圖片及情境回答,并預測句中生詞word、London、age、count、not---any more的詞意;然后學生用預測、思維導圖等技巧來完成短文閱讀。最后學生小組討論并運用can/can’t 、could/couldn’t講述自己的故事。這種故事情境也使課堂增添了幾分真實色彩,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同時通過閱讀文本滲透情感教育,能鼓勵學生勇于面對挫折并創造奇跡。
故事情境教學法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它以學生為主體,以教材為載體,以教師為主導,寓教于樂,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熱情,讓學生快樂學習英語,全面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授人以漁,不如授人以愉;授人以愉,不如授人以欲”,作為教師任重道遠,除了要努力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還應該致力于提高專業水平,優化教學設計,創新教學思路,從而不斷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