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靜
(遼寧省盤錦市盤山縣甜水學校 遼寧 盤錦 124000)
合作學習是新課程理念積極倡導的一種學習方式,旨在讓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學習素養。我們看到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全面展開,這種學習方式越來越成為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也成了受學生歡迎的一種學習方式,因為它改變了以往單一的、機械的問答式教學的枯燥、乏味,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變被動為主動,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習效率得到了提高,課堂變得生動、活潑……但是我們也看到目前有的合作學習也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與缺陷,比如合作流于形式而沒有實效;合作沒有目的,為合作而合作;不是全員參與,只是“好生”的課堂。我作為一名普通教師,雖然無力扭轉這種現狀,但也要做必要的嘗試。下面我就來簡單談談我對小組合作學習的認識,最大限度地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把課堂還給學生,提高課堂效率。
課堂本應是師生間進行平等交往、對話、溝通和探究學問的互動的舞臺,教師與學生都是課堂教學的參與者,師生共同完成課堂教學的目標和任務。為了達到這個共同的課堂教學目標和任務,小組合作形式是一種有效的途徑。在合作中師生間需要進行交往、對話和互動,只有這樣,教師才能知道學生的實際情況,才能因材施教,才能保證教的效果和完成課堂教學的目標和任務。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切實體會到教師的關懷和教育的溫暖,才會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課堂教學中去,才會積極地配合好教師的教學活動,進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怎樣行之有效地利用互助、合作來學習呢?
首先,課前預習很重要。通過預習,使學生與文本有了第一時間的親密接觸。這樣做,不僅讓學生對文本不再陌生,,有了熟悉、親切的感覺,為充滿活力的課堂教學夯實了基礎,而且使學生養成了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提升了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能力。并使學生知道自己哪里的知識沒弄明白,在合作中重點解決在預習中沒弄明白的問題。
在課堂上要注重討論,討論可根據學生的需要。這種方式是在課內通過小組討論共同完成學習任務的一種合作方式。在討論的過程中,小組內的成員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可以針對問題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見解,也可以仔細地傾聽其他同學的發言,有時還可以辯論。
在新的教學模式中,我要努力做到兩備:
第一,備學生。語文教師要思考學生的元認知。一些字詞學生在預習就已經掌握了,在課堂上就不再給時間讀寫了。把省下來的時間進行聽寫,找出學生錯誤存在的共性,放到全班進行集體講解強調;如果有個別問題,則要進行個別有針對性的處理。
第二,備環節。在教學中,教師要思考,要讓學生通過文本學到什么?在哪些環節中,要落實同伴互助。決不能將“同伴互助”從一而終。
在同伴互助合作交流中,很多“小師傅”與學友一一對應,人人在腦想,人人動口說,交流范圍擴大了。在互動中,小師傅的作用很關鍵,怎樣才能有效地發揮他們的作用?我認為教師要從以下幾方面來引導小師傅。
(1)教:在不理解、不會、不對時,用自己的理解教會學友。
(2)管:比較好的學生對比較差的學生每時每刻起到約束、督促的作用。
(3)評:例如在課堂中,同伴在互學的過程中,有效地進行評價。
(4)改:幫助學友改正消滅錯誤,清除錯誤知識的死角。
3.1 不能過于看重預習單。無論什么樣的形式引入,課堂應該是有趣的,高效的。課堂上使用生生互學,生生互教來學習,夯實基礎,固然重要,但也不能過于注重預習單,不能用預習單統領課堂教學。如果這樣,是不是任何一個什么樣的人,只要手握預習單,就可以上好一節語文課呢?
3.2 合理安排時間。在我們的教學中,要借助同伴互助,在原有的基礎上,找到有機的融合點,也就是在適當的環節上,使用同伴互助,發揮同伴互助的作用,形成自己的教學特點。
如果把課堂分為100﹪,其中70﹪-80﹪,應該是課堂應有的精彩精妙,與眾(課)不同之處,剩下的20﹪,才是把小組互助有機的融合到課堂中。
我認為20﹪可以這樣用,例如,原來是:拋出一個問題——學生獨立思考——個別回答。學生活動的面小?,F在是不是可以:拋出一個問題——學生獨立思考——小組互說互學——小組回答——小組補充。在原來小組合作的基礎上,增加了互學互教,使每個人在提出問題后,不同層面都有思維活動,都有語言交流。運用好這20﹪,使之與咬文嚼字水乳交融,就是我心中的理想課堂。
小組合作學習還有許多需要探討的地方,這需要我們從教者今后堅持不懈地探索與實踐,以期不斷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達到我們的教育目的。讓合作學習這朵課改之花越開越盛,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