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淑娥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湖頭鎮第三中心小學 福建 安溪 362400)
能否激發起學生的興趣,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關鍵,“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的靈感”。創新能力的形成過程也就是創新思維的訓練過程,而創新思維的訓練就必須使學生的大腦活躍起來,而促使大腦活躍的誘因即是興趣。所以,在語文教學實踐當中,教師應把教材用活,把語文課堂上活,使學生真正地“活”起來。呂叔湘先生說:“成功的教師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把課教活了。”在日常的生活學習中,我們也要時時處處讓學生感受到和語文老師在一塊兒是愉快的,學習語文是快樂的,這樣來激發學生對語文課的興趣。學生有了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有了前提條件。針對學生情緒不穩定的心理特點,我們還應注意保護好學生的學習興趣,要經常關心、鼓勵他們,與他們保持合諧的師生關系。單靠這還不行,關鍵還需教師在教育教學中不斷地提高自身素養和業務能力,要有一桶不斷翻新的“活水”,教學中要勤于鉆研,敢于創新,充分地備好每節課,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巧妙使用各種教學手段及工具,讓學生通過每節課的學習都能有所收獲,能夠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品嘗到進步的快樂。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有序的課堂教學是保證教學順利開展的前提,要嚴格對學生的管理,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規范。例如,教師上課,在講臺站定后,班長喊起立,之后教師說:“坐下”。這個間斷的程序實際上是提起了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把心思放到課堂學習上。學生上學不遲到、不早退,有事情要寫請假條,先獲得教師的批準。下課鈴響后,要讓教師先走出教室,學生再按順序出去,不能你爭我搶,亂如“一窩蜂”。學生課上聽講要認真,緊跟教師的思路,按照教師的要求做筆記,積極回答問題,不懂的地方要多問。教師要注意對學生站姿、坐姿和看書、寫字姿勢的糾正,要求站直站正,看書寫字時,堅持“一尺、一拳、一寸”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保護學生視力。對于教師來說,要遵守學校的管理規范。例如,嚴格按照課程表的安排進行教學,課表由學校教導部門安排,不能隨便調動。教師確需調動時,必須經過教導處主任或教務主管批準。教師對學生違反課堂常規要求的行為要及時制止,及時教育,對于情況突出者,要協同班主任采取必要的教育措施。教師要文明用語,言傳身教,對學生的教育嚴禁打罵、諷刺、體罰和變相體罰。
良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教師如能抓住導入課文的環節,調劑課堂教學的氣氛和節奏,便能迅速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例如,謎語是小學生特別喜歡的一種形式,上課伊始,先讓學生猜謎語,再導入新課。如我在教學《落花生》一課時,先讓學生猜一個謎語:“麻屋子,紅帳子,里面睡著個白胖子。”告訴學生這個謎底就是今天要講的內容,導入對“落花生”的學習,過渡自然。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引進一些兒歌,并加以誘導。如有位教師講詞語的正確搭配,開始時先念了一首兒歌:“小槐樹,結櫻桃,楊柳樹上結辣椒;吹著鼓,打著號,抬著大車拉大轎;木頭沉了底,石頭水上漂,你說可笑不可笑?”學生不由自主地跟著說,感受到語言的應用,初步體會到正確搭配詞語的重要。教師接下去講課,效果當然好。
一個小學語文教師要具備非常藝術的語言表達能力。語言是表達思想的工具,古往今來,歷史上演繹了許多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商鞅舌戰群臣,得以順利變法;諸葛亮舌戰群儒,得以說服孫權抗擊曹操。這些故事時至今日仍然激動人心。
人類需要交際,人和人之間需要溝通,更何況是和小學生,即便是自己和自己也需要內部溝通,在這兩種情況下都充分體現出了語言的巨大價值。一個教師要充分相信語言的力量,要充分使用犀利的語言這一利器。心理學研究證明,一個學生面對糟糕的環境,或者對學習不感興趣,如果說不能改變自己的心境,那么就會消磨掉他的意志,就會耗費他的大量精力,他就會感覺到疲憊不堪,他的神經系統和潛意識就接受了失敗、灰心、沮喪等等不良信號。這時候最需要有人對他進行心理幫助,引領他走出心理誤區,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擔負起這個重任。
總之,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是一個艱難而漫長的過程。我們教師必須循序漸進、兢兢業業,不斷在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上下苦功,不斷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講說能力和寫作能力,讓學生切切實實地體會到語文就在身邊、生活中語文無處不在,讓語文魅力深遠、作用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