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嬌
(遼寧省盤錦市大洼區平安學校 遼寧 盤錦 124000)
《語文課程標準》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角度出發,確定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教學目標,他們關系是:如果把語文素養比作一座大廈,那么知識和能力就是大廈的基座,而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則是上層的建筑;只有基座穩固了,上層的建筑才能建得高大而牢固。目前部分語文教師預置的課堂教學目標多而雜,要求高,教學時花用大量時間進行擴展性訓練,忽視了識字、詞句積累及運用等基礎知識教學,這樣不僅耗時費力,目標也得不到落實。更有甚者,個別教師隨意追求生成性目標,放棄預設教學目標,致使課堂教學雜亂無章、學生收益不大。就一節語文課而言,語文教學要以知識和能力訓練為主線,同時滲透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并將其充分落實在過程與方法之中。因此教學目標必須符合學生實際,不得“拔高”,但可適當“降格”,教師要對教學目標仔細斟酌,做到定性定量適度。
課前力求胸有成竹為了上好一節課,我們必須花大量的時間去精心鉆研教材,全面而系統地掌握本學科知識的內在聯系,抓住本課的教學目標,抓住教學的重難點,設計出與學生實際相符合的教學方案,最大限度地考慮到學生,把學生的認知水平、思維特點與教材內容相結合。既備透教材,又備學生,只有這樣才能有的放矢的尋找有效的教學方法組織教學,課堂才會變得精彩而有效。
學生是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即以學生為本,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學生是課堂學習中的主人,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實踐過程,教師的作用則是隱性的,是為學生的學習服務的。
在課堂教學中,應積極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原因有三個方面:一是引導學生自我發展的教育是中國教育轉型時期對教育模式的一種探索,它以引導學生主體逐步按照社會方向學會自已教育自已、自己發展自已為核心。它的最終目的是引導學生自我發展成為馬克思所說的具有人類的本質——“自由自覺的活動”,它將建立起把服務祖國人民與實現自身價值相統一的教育機制。二是當前教學的主流是強調學生的“主動發展”。“主動發展”的內涵是學生具有較強的學習主體意識,有較高的成就動機;熱愛學習,求知欲強,能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學會學習,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能主動地規劃自己的學習任務和發展方向。三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育對象是學生,是能思考、能活動的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的主人,學生學得好壞取決于他們的主觀努力和能動作用。教育者的種種努力,都是為使受教育者知道應該怎么學,都是為了使學生愿意學、喜歡學、主動學。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認識內化成行為的具體表現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主動參與,即主體參與認識的行為實踐不是被強制的、勉強的、被動的,而是自覺的、積極的、主動的。如果學生主動性越明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因此,我們應創設情景給學生以主動施展才能的平臺,促成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所以,我們教師應該精心組織學生各種形式的學習活動。
首先,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勤思多問。“學以思為貴”。愛因斯坦說:“學習知識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學習方法成為科學家的。”牛頓說:“如果說我對世界有些微貢獻的話,那不是由于別的,而只是由于我的辛勤耐久的思索所致。”可以說,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索,都有好思的習慣。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時一定要注意多啟發,多反問,不要包辦代替,要鼓勵他們想問題、提問題、鉆研問題。現在有些學生不但手懶,腦子也懶,有一點難題就想問,總想依賴別人。學生一看題目較難尚未好好琢磨就去問老師,這時候如果老師鼓鼓勁,學生仔細一分析,可能就想出來了。如果鼓勁還不行,老師可以給學生指思路。要根據學生所提的問題教給學生思維方法。
其次,提倡學生合作學習,取長補短。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會遇到新問題需要解決,當學生獨立思考后還是解決不了,是知難而退,是指望老師講解,還是有意識地尋找伙伴,共同合作解決,這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合作學習的時機是很多的,可以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展開“合作學習”。不少新知識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后,大部分能解決問題,只要讓學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師稍加點撥即可,節約大量時間,讓學生在練習中鞏固發展。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影響課堂教學的因素也有很多,如教師的因素,學生的因素,教材的因素,以及課堂環境的因素等等,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們必須以教學理論作指導,經過自己的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不斷完善和創新,熟練地運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真正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