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云
學前語言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其是學前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幼兒的語言能力發展有重要意義,通過學習以及欣賞作品,可以讓幼兒的語言得到開發,對其情感體驗進行豐富,促進他們審美能力的提升,讓幼兒快樂的成長。但是幼兒的年齡較小,他們在理解文學作品上的能力較弱,所以,要想讓幼兒文學能夠充分發揮出其在學前語言教育領域中的作用,就需要教師能夠做出正確的指導。
幼兒文學作品的風格一般都是生動歡快的,在作品中包含有趣的形象以及故事,這對于幼兒性格的培養具有積極的影響。幼兒有追求快樂的本性,其會因為感受到外界的快樂而被感染,通過幼兒文學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可以讓幼兒感受新奇,讓他們感受到閱讀的樂趣,進而實現身心方面的快樂,這就會對他們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讓他們可以養成活潑開朗的個性。幼兒具有很強的好奇心,容易接受新鮮的事物,在作品中,作者建立了奇妙的場景,幼兒在閱讀中會產生不同的體驗,開闊他們的眼界,發散他們的思維,對他們想象力的培養具有積極影響。
學前兒童正在人格形成以及發展的重要階段,幼兒具有比較大的潛力,特別是語言能力,因此,學前教育對于幼兒語言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這就需要通過學前教育對幼兒進行規范的語言教學。幼兒階段的語言能力培養一般有閱讀理解、審美、表達以及傾聽能力等,幼兒文學作品就是學前語言教育中的一個重要形式,通過教學,可以讓幼兒全面的進行學習,學習作品中的圖畫、表達方式、詞匯使用等,這對提升他們的語言能力具有積極促進作用。
幼兒文學在學前教育領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以及價值,二者之間具有緊密的聯系。在學前教育中,幼兒文學作品是一個主要的教學教材,幼兒文學也可以給教育提供相關的服務,其可以結合時代的發展,不斷的進行優化以及完善,即學前教育和幼兒文學之間的作用是相互的,是無法分割的,這就讓幼兒文學在學前語言教育中占據重要位置。
我們都知道,學前教育就是啟蒙教育,在這一階段對于幼兒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包括他們的德性、智力以及情感等多方面,在對他們進行教育中,通常會使用比較容易懂的幼兒文學作品當做主要的課程,其形式以及性質就讓其在教育中具有實用性[1]。幼兒的成長發展需要有成人的呵護,也需要他們具備自主意識以及不一樣的思維模式,能夠有自己的心靈空間,所以,怎樣走進他們的內心,用他們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教育就是當前學前教育工作者需要認真思考的一個問題。所以,這就需要教師能夠全面意識到幼兒文學在學前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價值,進而針對當前教學中的不足以及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促進教學效率和效果的提升,讓幼兒文學能夠充分發揮出其在學前語言教育中的作用,促進幼兒的多方面發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促進幼兒實現更好的發展。
童話故事就是幼兒文學作品中的一種形式,幼兒對于童話故事也是很喜歡,在故事中作者創造了生動的形象,作品中也是不一樣的世界,通過敘事的方式進行體現。這樣的故事一般都很容易讀懂,使用的是風格明快的手法。幼兒在欣賞童話時主要就是“聽”,國外的發達國家很看重訓練幼兒的聽童話能力,因此,很多幼兒園中都有好的耳機以及童話書籍,方便幼兒一邊看書一邊聽錄音。現階段,國內幼兒園一般是教師生動的講述童話故事,提升幼兒對于聽故事的興趣,因此,這就要求教師要學會如何應用幼兒畫的語言,更好的將童話故事的魅力傳遞給學生。
教師在講述童話故事時,需要重視使用語言技巧,例如,在講《蘿卜回來了》這個故事時,就可以先提問幼兒,讓他們想一想“我們都知道蘿卜是一種植物,是種在土里的,不能動,那么它怎么會自己回來呢?是它自己長腳了嗎?這個是誰的蘿卜?”,之后給他們留出一些時間思考,引導他們積極的動腦思考,鼓勵他們勇敢的說出自己的看法。教師在講述完這個故事之后,還可以繼續給幼兒提出問題,如“現在你們知道這是誰的蘿卜了嗎?蘿卜是真的長腳了嗎,其是怎么回來的?”,通過教師提問題,可以讓幼兒對教師講過的故事內容進行會議,在他們思考時教師可以播放錄音,進而讓幼兒可以加深記憶,深入的理解故事[2]。這時教師可以對他們進行提問,如,“蘿卜都被送給了哪些小動物?小兔子拿到蘿卜后會怎樣辦呢?”,在聽完第二遍錄音之后可以再聽一遍,教師可以給他們播放動畫視頻,讓他們一邊聽一邊欣賞,體驗不一樣的感受,加深對故事的理解。一般在經過三遍聽錄音的練習后,學生就可以記住這個故事內容,加強對其的理解以及感知。
兒歌是有音樂感的,一般都通過詞句回環以及押韻的方式來體現感受,讓詞句讀起來很順暢,兒歌具備鮮明的節奏感,讀起來有顯著的節拍停頓,這就使得在進行兒歌教學中,教師需要將側重點放在“讀”上。首先,教師在對幼兒讀兒歌進行指導時,需要注重對兒歌的節奏感進行有效的把握,正確的把握節奏以及字音,再加上動作結構,進而讓幼兒能夠更好的體驗兒歌具備的音韻特色[3]。其次,教師需要先理解和掌握兒歌中的故事情節,帶入自己的感情,對角色進行區分,這樣教師在誦讀兒歌的時候,才能讓幼兒感受到故事中角色的感情上的變化。比如,《小熊過橋》這首兒歌中就有鯉魚以及小熊的角色,小熊初始面對過橋時十分緊張以及害怕,但是在有了鯉魚的鼓勵之下,其最終度過了橋,對鯉魚發出感激的笑。幼兒在生活經驗上存在很大的不足,對于情節的理解也是停留在表面上,例如,最后小熊對鯉魚露出感激的笑,他們就無法深入的理解含義。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就需要把握幼兒的心理特征,比如,在遇到困難時首先想到的就是找媽媽,這和兒歌中小熊的做法是相同的,通過聯系他們的生活經驗,這樣可以引導他們更快的進入到兒歌的情境中,去更好的感受角色的情感變化。
教師在教學中還需要體現出語氣語調的改變,再加上肢體動作,進而來體現出故事情節的有趣性,讓他們體驗到兒歌能夠帶給自己的快樂。最后,教師需要幫助幼兒全面的對作品進行理解,讓他們發揮想象力,想象出兒歌的情境,讓他們帶有動作或者是表情的朗讀兒歌,讓他們自己分組,教師來打分,這樣可以讓他們全面、深入的理解兒歌。
繪本就是作品中不僅包含文字,還有圖片,這在幼兒教材中經常出現,幼兒以及教師都很喜歡繪本,但是很多教師在講解繪本時,一般都是給幼兒講解圖片上的內容,這就限制了繪本的作用發揮,無法全面體現出其價值[4]。所以,要改變這一問題,實現這一目標,就需要讓幼兒先關注繪本的內容,給他們留出足夠的時間去看,幼兒的思維和成人的思維是不一樣的,所以,教師需要多給他們留出一些時間,讓他們自由的感受繪畫的內容,充分發揮出他們的想象力,促進他們思維的發展。
英國有一名作家就繪制過一副繪本,其中的基本形象就是兔子,內容就是兔子媽媽和寶寶臨睡前的情景,在畫面中充滿了溫暖,能夠看到兔子媽媽對于寶寶的愛護。在圖畫中使用了鮮明的色彩,這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需要多給幼兒一些空間,在旁邊陪讀,讓他們充分發揮出想象力,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幼兒之間進行溝通和交流,利用一些動作引導和指導幼兒,讓他們能夠深入的感受情景中的情感。教師不能只是站在自己的層面去考慮他們的世界,而是要注重幼兒的感受,但是需要注意不能過多的接入,這就會給幼兒對繪本的感觀帶去影響。
結束語:綜上所述,幼兒文學對幼兒語言教育具有重要作用,所以,這就需要教師能夠采取有效的策略,充分發揮出其在學前語言教育中的作用,提升幼兒的語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