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小燕
著名學者周汝昌先生認為“古典詩詞是漢字文學的最高級表現形式”??鬃釉诰庉嬚碇腥A民族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的時候就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尚書》言“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由此可見,情感是詩歌的根本,是詩歌的生命。把握詩詞的情感,就是理解詩歌所表現的生活內容,探尋其情感特征、情感歷程,以及分析其社會意義,探討其思想內涵,領略詩詞的情感之美。把握古典詩詞的情感內涵,既是古詩詞閱讀鑒賞的基礎也是閱讀的目的。
古典詩詞抒發個人情感有著鮮明的時代性。從《詩經》到《楚辭》里先民對奴隸主的詛咒和對苦難生活的描述,無一不帶有奴隸社會的時代烙印。從兩漢魏晉時期樂府詩人們對混亂社會帶著血和淚的控訴,一直到大唐王朝才出現新的氣象。唐代詩人中如杜詩對國家民族的擔憂和個人命運的悲嘆,令后世學者為之扼腕長嘆。兩宋時期,絕大多數的詩詞表達的是身為亡國奴的悲痛和壯志難酬的悲憤。
古典詩詞的燦爛星空里,每一顆星星都值得被珍藏和景仰,每一位詩人都有著極為鮮明的個性特征。屈原的憂傷憤激、李白的激情滿懷、老杜的憂國憂民、蘇軾的豁達樂觀、柳永的兒女情長、李清照的孤獨哀傷等幾乎就等同于一個個鮮明的符號。詩人的作品無一不是內在心理情感的深刻寫照。
詩詞中常見的思想情感有:
①憂國傷時:或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或對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擔憂;或同情百姓的疾苦。
②建功報國:或表達建功立業的渴望和保家衛國的決心;或抒發報國無門的悲傷和懷才不遇的寂寞;或感嘆年華消逝,壯志難酬的無奈。
③思鄉懷人:或羈旅愁思;或思親念友;或邊關思鄉;或閨中懷人。
④生活雜感:或寄情山水、田園悠閑;或昔盛今衰的感慨;或厭離官場、歸耕隱居;或登高覽勝激情滿懷;或對英雄、勞動人民、大好江山、親情愛情的贊美。
⑤離情別意:或依依不舍的留戀;或情深意長的勉勵;或坦陳心志的告白。
抒情方式簡單劃分可為直接抒情與間接抒情。其中間接抒情有以下方式:
①寫景抒情式。通常有四種關系:以樂景寫樂情;以哀景寫哀情;以樂景寫哀情;以哀景寫樂情。
歷史是時間的連續體,每個時代都可以再細分為若干階段或時期。馬克思、恩格斯不僅根據生產方式或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把人類社會分為若干個社會形態,而且在各個社會形態下又根據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變動情況分為若干時期。例如,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恩格斯在把人類社會發展史分為蒙昧、野蠻和文明三個時代的時候,又把這三個時代再分為低級階段、中級階段、高級階段。[6]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把資本主義時代(當時只是自由資本主義時代)的發展進程分為三個時期,即資本原始積累時期、工場手工業迅猛發展時期、機器大工業時期。當然,階段或時期仍然可以再分為更短的時段。
②托物言志式。詩人發現物象和自我精神上的某些相通之處,于是便借助對“物象”的描摹,挖掘物象內在的品格和精神,一抒心中情志。
③寫古喻今式。以寫古事為表,以喻今為里,寫史意在抒懷?;蚋柙伖嗜サ某晒x煌反襯眼下的失敗與荒涼,或詠嘆已逝的荒唐慘痛來警戒當政者,或抒發自己的歷史虛無輪回感。
④寫人言己式。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驅憚e人的事情來抒發的是自己內心的悲慨,或借寫他人的成功反襯自己的遭遇的不幸。
⑤寫事抒懷式。事或是詩人情志的的觸媒,或是詩人情感的載體,作者通過事件的描述傳達出詩人內心的情思。
把握詩歌情感,本應是詩詞閱讀的基本要求,卻成了學生們難以逾越的高山險隘。在課堂上,學生對教師的深入解讀往往不明所以;在面對試卷時也如墜五里云霧,或者抓耳撓腮絞盡腦汁卻胡拼亂湊東扯西拉。筆者在漫長的高中語文一線教學中,對此現象頗有急切之嘆。究其原因,筆者認為因素有三:
(一)古典詩詞閱讀的外部環境不盡人意:學生在課本和習題以外,真正接觸到的古典詩詞極為有限,缺乏對古典詩詞之美的親近感和獲得感。因此學習古典詩詞的興趣不夠,極度缺乏主觀能動性。
(二)學生自身古典文學素養嚴重不足:①缺乏古典文學相關知識的積累。對與古代詩詞作者相關的歷史背景、文化政治背景、作者的人生經歷、詩詞風格、情感特征、相關典故、藝術手法等知識知之甚少,理解和體會詩詞情感自然無從談起。②學習方法不當。不能夠養成規范的閱讀習慣,沒有學會正確的學習方法。上完一堂課,學生筆記上要么呆板被動地抄黑板,要么是東一筆西一劃亂七八糟,甚至是什么都沒有。不懂得從老師的講解里總結方法規律,不懂得反思練習題、試卷題目失敗的教訓。
(三)課堂教學方法有待改進:部分老師對這個板塊的學習態度敷衍,講授古典詩詞的方法很多年來無改進、針對性差。照本宣科,照搬教學參考書或者鑒賞辭典的大有人在,不愿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鉆研接地氣的、適合當前學生學習心理學習能力的教學方法?;蛘叽蟾阋谎蕴?,不懂或很少鼓勵學生有來自心靈深處的、樸素的、輔導資料以外的認識和見解,也在某種程度上打消了學生的積極性。
近年來,有中央電視臺等主流媒體開設了《誦讀經典》、《詩詞大賽》等欄目,某種程度上起到了引導觀眾走近古典詩詞的作用,古典詩詞的閱讀環境略有改變。但與那個蒙童時期就要誦讀《毛詩》、《千家詩》的年代來比較,無論是其短期效應還是長遠效果,似乎還有諸多缺憾與不足。而本應作為主要受眾的高中生,此時卻在相對封閉的校園里掙扎于題海書山。更不用說踐行古代學者“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理念,親身感受自然與社會,思考宇宙與人生了。作為教學者,如果無法激活喚醒學生的情感體驗,啟發學生根據自己長久積累的知識和經驗產生想象與聯想,養成正確的閱讀習慣,那么,古典詩詞的教學就將變成永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①強化小學初中階段學習過的、已經能背誦的古典詩詞的理解,為進一步探究陌生詩詞作品做好準備;
②高一年級起開始補充學習古典詩詞發展簡史及相關歷史知識、詩詞掌故、常用典故、詩詞格律、各階段各流派代表性人物的人生經歷、作品風格,基本情感、作品思想等(重點引導學生閱讀《蘇東坡傳》,嘗試以蘇軾為例啟發引導,以期學生能夠完成知人、論世的閱讀基礎積累和習慣養成;指導學生課外觀看《唐之韻》《宋之韻》《詩詞中國》等大型紀錄片)。
③完成對詩詞意象、意境、手法技巧、作品結構、作品語言等知識的掌握。
④教師指導學生初步閱讀、使用相關詩詞鑒賞的專業資料,感受詩詞鑒賞大家評析唐詩宋詞元曲等經典作品的方法、過程、經驗、見解(教師手頭常備《唐詩鑒賞辭典》《宋詞鑒賞辭典》《人間詞話》等工具書;教師課外加強古典詩詞專業知識的學習,多讀經典如葉嘉瑩先生的《唐宋詞十七講》等,提高個人的古典詩詞素養)。
教師必須科學使用必修教材中的相關篇目,精心講解,精心訓練,在教學中完成詩詞閱讀的基本規范,方法,流程的強化工作。
規范流程如下:a.讀詩題,明題材;b.看作者,知背景;c.讀內容,找詩眼;d.劃意象,曉詩意;e.逐句(聯)析,再整合。
①全局意識指的是理解作品的情感必須考慮到時代背景、文化背景、作者創作時的處境、作者的風格特征、基本情調等。
②細節意識指閱讀者必須特別關注作品中出現的細節描寫、不常見的意象和典故的出現、從而敏感地發現和領會作者細膩、豐富的情感。
③動態意識指閱讀者不可單一看待、靜止看待人物的情感。閱讀時要特別注重作品中情感流露的前后變化,深入作者心靈,感知其心路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