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科學思維與人文關懷,是科幻文學對中學生寫作的最大意義
文/馬臻(長沙市明德中學教師)
科幻文學對于中學生寫作有什么意義、有多大幫助?這與“吃飯有什么作用”之類的問題同樣讓人有點無語。這顯然是個中國式的問題。
這個問題應該從科幻文學的定義開始。在最普通的百度百科上面,關于“科幻文學”的定義是這樣的:在尊重科學結論的基礎上進行合理設想(而非妄想,否則就是科學奇幻小說)而創作出的文藝,一般認為優秀的科幻小說須具備“邏輯自洽”、“科學元素”、“人文思考”三要素。這種解釋還是稍嫌復雜。用我的話來說,“科幻”二字已經表明了一切,“科”意味著科學和邏輯的基礎;“幻”意味著幻想,意味著非現實的未來,是一種藝術化的想象。所謂科幻文學,就由這兩個方面構成。
它對于中學生寫作,當然具有重要的意義。
我們首先要思考,文學寫作意味著什么?
不妨隨意引經據典:美國著名批評家蘇珊·桑塔格說:“文學是進入一種更廣大生活的護照,也即進入自由地帶的護照。文學就是自由。”德國當代著名哲學家德里達說:“文學是一種允許人們以任何方式講述任何事情的建制。”兩位大腕講的雖然是普遍意義上的文學,但是因為“文學”是寫作中的精華部分,最能體現寫作的典型本質,因此,我們不妨可以說,“文學”即“寫作”的最高本質之一,根據兩位大腕的總結,文學就是為了表達和保障人本身的自由,通過語言、思想、想象和形象,來保障和發展人內在的精神、感情、價值和想象的自由。寫作是一種表達,更是一種保障,一種屬于人的內在自我的發展。
如果在這個地方我們能夠統一思想,那么,科幻文學對于中學生寫作的意義就很好理解了。首先,科幻文學比一般的文學多了一層科學的意味,是立足于現有的科學知識基礎上的文學性想象,所以,它與一般的魔幻文學、奇幻文學、神話、傳奇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深深地立足于現有的科學現實,并在此基礎上想象未來,面向未來進行精彩的構想。說到底,這是一種思考和想象人類的未來可能性的文學。
如果寫作的本質就是突破平庸現實對于人的心智、想象、價值、精神的限制,獲得人的內在自由,那么,科幻文學提供的這種自由更加具有“未來性”,更能對于人類未來進行理智化的想象和表達。未來也就意味著一種可能性,一種希望。
至于科幻文學之中,那些關于科學原理、科學知識的介紹、探討與想象,能夠進一步向學生們科普知識、激發科學興趣,這只是次要的了。通過科學想象未來,這里有對人類和自我本身巨大的希望和熱愛。
這種過于高遠的解答,顯然還不足以完整地解決那個中國式的問題。是的,我們需要更“急功近利”一些,來回答關于中學生寫作的現實助益問題。
不妨來回顧幾個事實:
2018 年6 月7 日,是2018 年高考的第一天。在上午的語文科目考試后,多位考生確認,全國卷III 語文科目中的閱讀題材料節選于劉慈欣的小說《微紀元》。
此前,劉慈欣的《帶上她的眼睛》入選人教版初一(下)語文課本,這是全國初中生都要學習的課文。
這顯然釋放出了某種信號。并不是說科幻文學從此地位飆升,這個信號要告訴我們的是:科學精神、理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在中國教育領域已經越來越受重視,立足于科學之上的文學教育也開始顯露端倪。高考閱讀已經突破了文學為主的原有框架,科技文、說明文等更加側重于理性思考和表達的文本,越來越受重視。
在某種程度上,科幻文學(尤其是硬科幻)因為其內在包含的科學知識和邏輯架構,能夠涵養和訓練學生的某種邏輯感知和理性思考。是的,科幻文學需要理性思考,而且是科學的理性思考,這或許是它的特色與強項,對中學生有所助益。“我思故我在”,現在中學生在“思”上的缺乏,荒蕪得觸目驚心。在豐富蕪雜的生活和社會面前,他們無法洞察什么,往往空空如也。
這個話題還可以更中國化一點。
前兩年火熱出爐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科學性、時代性和民族性為基本原則,分為六大素養,其中科學精神是非常重要的一塊。在解讀中,核心素養向學生提出的要求包括:具有問題意識;能獨立思考、獨立判斷;思維縝密,能多角度、辯證地分析問題,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難,有堅持不懈的探索精神等。這一解讀是不是和科幻文學里的“科學精神”有某種割舍不斷的聯系?科幻文學是不是比一般的科普書籍能提供更多的好奇和想象?
但我認為,“科學精神”還不是科幻文學的全部。作為一名“面目可憎”的高中語文教師,我經常在教室里面看到有學生在讀《三體》,有帥氣的男生,有可愛的女生。我記得一位男生和我說過:“讀完《三體》,好像感覺自己對于世界的感知都完全變了。”
這位男生后來嘗試寫過一篇數萬字的科幻文學作品,用不那么漂亮的歪斜的字體,密密麻麻寫在草稿本上,有數萬字。我表揚過他的作品,也提過修改意見。
當然,和所有畢業了的學生一樣,時光悠悠,我們漸漸相忘于江湖。可我總是記得他的表情和語氣,我確信,這位同學之所以被《三體》感染,并不是因為《三體》里精彩的科學知識與科學想象。《三體》以及其他的科幻文學作品,之所以動人,也許更為重要的一個方面,是它蘊藏著巨大的人文關懷,而這恰恰體現了中學生六大核心素養之一的“人文底蘊”。
我們的人文不僅僅有中西方優秀的傳統文化,我們的人文也應該朝向未來、朝向希望,朝向某種這種未來和希望背后的人心、人性與人情,來追問和重構人類的價值觀。這是科幻文學的獨特魅力。
卡梅隆說得好:“科技有能力毀滅人類,但是也可以改變人類。問題在于,我們是否珍視人之所以為人的價值。”從這個角度來說,《三體》之類的科幻文學和《流浪地球》之類的科幻電影,不過是在一個新的角度回答著一個永恒的古老的問題:人之所以為人的奧秘。這是把科學和藝術、知識和人心溝通的藝術。
我們的科學教育往往只剩下了干巴巴的科學知識、習題以及競賽,如何讓科學煥發出人的精神魅力,如何打通人文和科學之間的壁壘,也許科幻文學是中學生不錯的一個選擇,一個開端。當他閱讀和下筆之際,他會知道,科學和邏輯背后,有一個更為根本的東西、人之所以為人的東西,只有這個東西,才能囊括真正的科學精神,也才是真正的人文底蘊。這恰恰是我們最缺乏的。
我相信他會為之怦然心動。這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