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繼宏 房培培 (聊城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從教意愿是指個體是否愿意從事教師職業,它是個體的一種主觀傾向。對于師范類碩士研究生而言,他們是國家所培養的具有教學和研究能力的儲備型人才,是基礎教育優秀師資的重要來源,其從教意愿的高低影響著他們今后對教師職業的選擇以及從事教育事業的積極性。一旦他們入職教師職業,作為一名教師,從教意愿對教育教學工作具有重要作用。[1]因此,研究師范類碩士研究生的從教意愿,分析影響他們從教意愿的影響因素,可以為研究生培養單位更好地培養適合實際需要的優秀人才提供教育、管理依據;同時幫助師范類碩士研究生加強自我認知,為以后從事教育工作做好準備。
本文采用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從從教的態度、對教師職業的認知等方面對L 大學的25 名男性和140 名女性師范類碩士研究生的從教意愿進行研究,以此來揭示師范類碩士研究生的從教意愿的現狀。調查發現,大部分被調查者對于從教持積極的態度,他們當初選擇報考師范類專業就是出于對教師職業的向往,他們愿意畢業后去從事教師職業。還有部分被調查者表示他們并不是特別樂意去從事教師職業。他們當初選擇報考師范類專業是由于他們認為師范類碩士研究生相對于其他專業來說更容易考取,他們并沒有考慮到今后一定要從事教師職業。對于畢業后是否愿意從事教師職業,27.3%的研究生選擇“非常愿意”,42.4%的研究生選擇“比較愿意”,兩者相加比重為69.7%;24.2%的研究生選擇“一般愿意”,6%的研究生選擇“不太愿意”;在所有研究生中沒有很不愿意去從事教師職業的。不難看出,師范類專業碩士研究生整體從教意愿良好,大部分研究生愿意從事教育事業,只有極少部分不愿意從事教育事業。
在訪談中針對“畢業后是否愿意從教”的問題,大部分被訪談者表示當老師是他們從小的理想,非常愿意去從事教師職業。對于“如何理解教師這個職業”的問題,他們認為教師是神圣的職業,當一名教師是很光榮的。由此可見,師范類碩士研究生對于今后從事教師職業持有積極的態度,他們更傾向于畢業后去從事教師職業。但個別研究生被問及“畢業后是否愿意從教時”,他們表示畢業后不一定非要從事教師職業,畢業后可以先考公務員,從教只是作為第二選擇。可見,個別研究生對于從事教師職業的意愿并不是特別強烈,在有其他選擇時是不會優先考慮教師這一職業的。
此外,對不同年級師范類碩士研究生從教意愿的調查發現,其從教意愿沒有明顯差別。運用SPSS 統計軟件通過對年級與從教意愿的數據分析得出:t=0.063,p=0.950,p 值大于0.05,可以看出兩者差異性不顯著。所以,總體來看,師范類碩士研究生都具有較高的從教意愿。
有沒有從教意愿以及從教意愿的大小,受很多因素影響。通過分析和探討師范類碩士研究生的從教意愿的影響因素,可以采取有效措施,對師范類研究生加以引導,使其所學將來有所用。
通過訪談發現,48.5%的師范類碩士研究生認為他們的性格“比較符合”教師這一職業,12.1%的認為他們的性格“非常符合”教師這一職業,36.4%的認為他們的性格“一般符合”教師這一職業,3.0%的認為他們的性格“不太符合”教師這一職業。大部分研究生之所以選擇師范類專業碩士研究生,主要是他們喜歡教師這一職業,希望到教育部門就業。但也有少數研究生不太適合從事教師這個職業。在訪談中有研究生就認為自己的性格特征不適合與學生打交道,他們不知道該如何與學生相處。綜上分析,性格因素影響師范類碩士研究生從教的意愿,自身性格越適合教師這一職業,從教意愿就會越強烈一些。
調查發現,對于從教的態度,60%的男性“非常愿意”,20%的男性“比較愿意”,兩者相加比重為80%,只有20%的男性選擇“不太愿意”。在女性研究生中,21.4%的女性“非常愿意”,46.4%的女性“比較愿意”,兩者相加比重為67.8%,28.6%的女性“一般愿意”,3.6%的女性“不太愿意”。在訪談中發現,部分男性表示自己非常愿意從教是出于個人的理想追求;而對于從教持消極態度的男性是由于本身希望未來會有更大的職業發展空間,教師職業太過于穩定,不利于今后的職業發展。與男性相比,對從教持積極態度的女性則認為教師職業穩定,方便以后照顧家庭;而對從教持消極態度的女性則是出于個人喜好、性格等因素的考慮。可以看出,性別的差異對師范類碩士研究生的從教態度影響較小。
從問卷調查結果及訪談內容,可以發現個人職業理想影響師范類碩士研究生的從教意愿。在訪談中發現三分之一的人之所以會報考師范類碩士研究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們的個人理想和對人生的追求。他們對教師這一職業有深深的熱愛之情,并希望自己以后能夠從事教師這一職業。可以說如果一個師范類碩士研究生最初的職業理想并不想成為教師,那么他(她)很大可能不會選擇教師職業或者說即使選擇了教師職業也不是出于本心,更不用說擁有很強的從教意愿了。
從目前我國就業市場來看,就業難依然是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就業狀況影響著研究生對專業的選擇以及未來的職業規劃。調查時,當問及“為什么要報考師范類碩士研究生”時,有人認為,報考師范類研究生競爭壓力可能會減少;師范類研究生將來容易考取教師編制;教師需求量相對較大,容易就業。出于這樣的認識,較多的人在當前就業壓力大、就業困難的情況下選擇師范類專業,并愿意從事教師這個職業。可見,就業狀況的好壞影響著師范類碩士研究生的從教意愿。
基于以上對師范類碩士研究生的從教意愿現狀以及影響因素的分析,為使師范類碩士研究生正確認識教師職業,并確立獻身教育事業的偉大理想,本研究提出以下引導策略。
明確培養目標,使師范類碩士研究生正確認識教師這一職業,是提高他們從教意愿的重要方面。培養目標就是根據教育目的和各級各類學校的性質和任務,制定的各級各類學校的具體培養要求。[2]對于師范類碩士研究生而言,就是培養他們具有現代教育觀念、較高專業理論素養、較強的教育教學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卓越教師及管理人員。因此,作為培養卓越師資和高級管理人才的高校,一方面要深入研究、解讀師范類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目標,切實從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專業情意等維度加強對師范類碩士研究生的培養與指導。另一方面,學校要加強對師范類碩士研究生實習的指導工作,從實踐層面深入探索培養教師的有效途徑,真正落實專業標準要求,提高師范類研究生對所學專業的自信心,切實提高從教意愿。
所謂專業情意就是基于對所從事專業的價值、意義深刻理解所形成的奮斗不息、追求不止的精神。[3]就師范類研究生來說,專業情意是他們今后選擇教師職業并扎扎實實工作的重要組成內容。然而,如上所述,部分師范類碩士研究生今后愿意去做一名教師,并不是因為對教師職業的專業情感因素所致,而是看中教師工作穩定,工資穩定,有較長的假期。因此,要提高師范類碩士研究生的從教意愿,就要加強對他們的專業引導,培養良好的專業情意。在研究生教育教學中,可以展示優秀教師的事例,通過榜樣的力量來提高師范類碩士研究生對教師職業的熱愛,以此提高師范類碩士研究生的專業情意。另外,培養他們的專業信念,使他們向往教師職業。專業信念是對一種職業的向往與追求,它提供了奮斗目標,是推動發展的巨大動力。[4]培養師范類碩士研究生的專業信念,即是專業情意應有之意,也是促進他們發展的重要內容。
自我認知就是對自己的評價和認識,通過對自己的評價和認識還可以幫助個體正確認識和了解自我。[5]師范類碩士研究生是國家所培養的具有教學和研究能力的儲備型人才,強化自我認知,可以幫助師范類碩士研究生正確認識自我。正確認識自我能有利于根據自身特點選擇教師職業以及選擇學科方向。調查發現,師范類碩士研究生的自我認知影響其從教意愿。但在所有被調查的師范類碩士研究生中,部分研究生今后愿意從事教師這一職業是因為教師職業本身的特性,并沒有考慮自我的內在因素。因此,幫助他們了解自我,對自我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評價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