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春霞,魏 強
(四川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四0二地質隊,四川 成都 611730)
四川拉拉地區是我國西南重要的銅礦產地,石龍銅礦位于拉拉地區東南部。其大地構造位置位于揚子準地臺南西緣康滇地軸中段之江舟—米市斷陷的江舟斷凹之黎溪近南北向斷裂。
區域地層劃分屬會理楚雄分區之拉鲊小區。區域內出露地層主要為前震旦系河口組火山—沉積變質雜巖系(Pt1h)、次為會理群通安組(Pt1t)及上三疊系白果灣組(T3b)和第四系(Q),地層總體走向NE向,傾向NW向,會理群河口組為本區的賦礦地層。區域構造受晉寧期及以后的不同時期,不同性質的各種構造運動的互相影響和互相疊加,復合構成了本區頗為復雜的構造框架。主要由東西向的褶皺,包括河口復式背斜及其南翼的雙獅拜象背斜、拉拉廠—石龍弧形褶皺以及南北向的斷層,包括荒草壩斷層、阿尼鲊斷層、黎溪斷層、羅灣斷層等組成。拉拉廠—石龍弧形褶皺為本區銅鐵礦產的富集地段。區內火山巖和侵入巖分布廣泛,可分兩期,晉寧初期以噴發活動為主,末期以侵入活動為主,均以富含鈉質為其特征。區域上礦產主要為銅,其次有鐵、鉛、鋅、金、銀等。
礦區出露地層主要為前震旦系會理群河口組(Pt1h)、上三疊系白果灣組(T3b)及第四系(Q)。石龍銅礦主要工業礦體多賦存于地層中。
(1)河口組為一套火山—沉積變質雜巖,礦區出露的為中部火山變質巖段(Pt1h4)。其原巖特征是:下部為早期的海相火山熔巖和晚期的火山碎屑巖及少量的沉積巖夾層組成;中部以熔巖為主,伴隨著少量火山碎屑巖和沉積巖夾層;上部主要是火山熔巖,巖石類型主要為富鈉質中性巖或中偏基性的巖石。本段巖石是形成本區銅礦的礦源層,塊狀巖石與片狀巖石交替頻繁地段是銅礦體賦存的有利部位。礦體多平行排列呈似層狀和透鏡狀產出。本段分為上下兩個巖性層。
(2)上三疊系白果灣組(T3b),出露于礦區東部和中西部。頂部為灰黑色頁巖夾薄層長石石英砂巖,厚度240m~330m;上部為礫巖及粗粒砂巖,厚度4m~20m;中部為黃色云母頁巖,厚度18m~52m;底部為底礫巖,礫石成分復雜,主要為石英、各類片巖、細碧巖、角斑巖、炭質板巖及磁(赤)鐵礦等,膠結物為泥沙質,厚度0m~30m。
(3)第四系(Q),以殘坡積層和沖洪積層為主,厚度0m~10m。
(1)褶皺。礦區位于河口復式背斜南翼,地層總的走向近南北,傾向南西,傾角20°~40°,沿走向和傾向,發育舒緩波狀的小型背、向斜,總稱石龍復式向斜,由次一級褶皺石龍向斜、新廠背斜、大墳梁子背斜等組成,控制礦體的產出形態和分布。
(2)斷層。礦區出露的斷裂按方向可分為北東向組和北西向組。其中北東向組的F29斷層為區域性大斷層之一,延長數十公里,傾向北西,沿走向和傾向均有波狀起伏,傾角上陡下緩,上部為50°~80°,下部為20°~25°。為逆(逆掩)斷層,傾斜斷距300m。F39斷層與F29近于平行,沿走向有波狀起伏,傾向北西,傾角一般為70°~80°為一高角度逆斷層。使其西盤河口組逆掩于東盤上三疊系之上,構成礦區東部邊界,對礦體無明顯破壞作用。北西向組的F8斷層位于6線以北,橫切礦區北部,走向北西,傾向南西,傾角70°~85°,該斷層破壞礦體,并構成礦區北部自然邊界線,其南東段水平斷距7.9m,垂直斷距149.8m,北西段水平間距44.9m,垂直斷距211.3m。
(1)晉寧運動初期的火山巖,主要為變鈉角斑巖、角斑質變凝灰巖及部分鈉角斑質次火山巖組成。主要分布于層中,常與各類片巖互層產出。
(2)晉寧運動末期的侵入巖,以輝長巖為主,次為其派生脈巖類。呈南北透鏡狀分布于礦區中部一帶,且破壞礦體,深部多呈楔形、巖枝狀和巖脈產出。

圖1 石龍銅礦5號剖面
礦區的礦石結構,以粒狀變晶結構為主,按其晶粒形態又分為自形—半自形晶粒狀結構、它形粒狀變晶結構,次有交代及交代殘余結構、膠狀結構,葉片狀結構,包含結構等。礦石構造主要為稀疏浸染狀構造,稠密浸染狀構造,條紋狀構造和條帶狀構造。
礦石中金屬礦物主要有黃銅礦、黃鐵礦、斑銅礦、磁鐵礦等,脈石礦物主要有黑云母、白云母、少量柘榴子石、綠泥石等。
礦 石 主 要 化 學 成 分 :CuO 0.3%~3.04%,MoO 0.0 0 1%~0.0 3 2%,C o O 0.0 0 3%~0.0 3 4%,A g 1.25g∕t~4.75g∕t,Au 0.095g∕t~0.39g∕t,TFe 8.82%~20.07%。礦區Cu總平均品位0.53%。
石龍銅礦的成因與前震旦系會理群河口組火山噴發作用有關,成礦作用貫穿于火山噴發活動的全過程。成礦作用分為兩個階段。
前震旦系,位于康滇地軸中段的東西向裂陷槽發生強烈的裂隙式火山噴發活動,由火山噴發物組成的會理群河口組可劃分為三大旋回,石龍銅礦即賦存于河口組中部旋回火山巖中。該旋回以爆發活動為主,早期屬規模不大的細碧巖漿噴發,形成細碧質凝灰巖;中期多次強烈噴發,形成角斑質-石英角斑質凝灰巖和火山角礫巖及熔巖,末期噴發活動減弱,形成角斑質凝灰巖和熔巖,總體屬由細碧質巖漿演化為角斑質巖漿的過程。該套火山巖是區內銅、鈷鉬、稀有金屬和礦化劑等物資的來源和成礦的基礎。此時,會理-東川拗拉槽南深北淺,由南至北的海進帶來大量的泥沙質,炭質及少量火山物質與鈣質的交互混生沉積,在沉積搬運過程中,部分成礦物質溶解在海水里呈膠體狀態搬運,在成礦有力地段富集成礦,但大部分成礦物質呈分散狀態賦存于含礦建造或礦源層中。
會理-晉寧期發生了強烈的區域變質作用,區域熱動力作用下的氣化-熱液活動將含礦建造和礦源層中的成礦物質進行活化轉移,區域構造變形所產生的褶皺、斷裂為變質熱液的遷移提供了通道,斷裂導致的層間破碎以及褶皺的軸部和傾末端產生的膨大變厚的虛脫空間為礦化富集提供了有利部位,最終形成了石龍銅礦。
綜上,石龍銅礦成因類型屬火山-沉積變質型銅礦床。
石龍銅礦的屬火山-沉積變質型銅礦床,其形成始于會理群河口組海相火山-沉積建造,細碧-角斑巖巖漿是成礦的基礎,后期的區域變質作用,促使成礦物質遷移、富集,在成礦有利部位形成礦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