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佳義
(黑龍江省有色金屬地質勘查七〇七隊,黑龍江 綏化 152000)
該區大地構造位置為大興安嶺早古生代陸源增生構造帶的塔源-興隆早加里東陸緣活動帶北東段,興隆-瓦拉里東西向斷裂帶的中北部。
區域內出露地層自老到新有:興華渡口群、寒武系、奧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白堊系、第四系。

表1 地層劃分簡表
該區巖漿活動較為頻繁,出露侵入巖主要為:
早元古代(Pt1)侵入巖:分布于興隆-瓦拉里東西向斷裂帶的北東部,被后期侵入巖侵入,呈殘留體出現,巖性主要為花崗巖和二長花崗巖。
古生代侵入巖主要為華力西期:分布于興隆-瓦拉里斷裂帶的北部,受區內構造影響與早期的地層、侵入巖局部呈斷層接觸,巖體近東西向,北東向破碎帶、片理化帶發育,巖性有:閃長巖、花崗閃長巖。
該區位于內蒙-大興安嶺造山帶,區內構造發育,自元古代到中生代,先后有三期較大規模構造運動。
區內東西向早期構造主要發育于區域內結晶基底興華渡口群中,順時針力偶作用,以東西向片麻理及混合巖化帶為特征構造帶,發育有系列的南北向褶皺及東西向壓扭性斷裂。
礦區出露地層有:下元古界興華渡口群 (Pt1x);志留系上統至泥盆系中統泥鰍河組(S3D2n)及第四系現代河沖洪積物()。現分述如下:
下元古界興華渡口群 (Pt1x):分布在工作區中南部,為一套老變質巖系,主要代表巖性有二長黑云母片麻巖(gn)。
志留系上統至泥盆系中統泥鰍河組(S3D2n):分布在工作區中部,主要巖性為板巖、安山質凝灰巖等。
礦區侵入巖主要為早石碳世閃長巖(δC1)、早白堊世二長花崗巖(ηγK1)及后期中酸性脈巖。現分述如下:
早石碳世閃長巖(δC1):出露于礦區東北角,呈巖株狀。巖石淺灰~灰黑色,塊狀構造,細粒結構。礦物成份主要為斜長石、角閃石、少量石英。斜長石:白~灰白色,半自形板狀,粒度0.5mm~1mm,含量約55%;角閃石:綠黑色,半自形柱狀,粒度0.1mm~0.2mm,含量約42%;石英,白色-灰色,它形粒狀,粒度0.5mm~1mm,含量約3%。
早白堊世二長花崗巖(ηγK1):分布于礦區北部,呈巖基侵入下元古界興華渡口群 (Pt1x) 及志留系上統至泥盆系中統泥鰍河組(S3D2n)地層。巖石風化面淺肉紅色,新鮮面肉紅色,中細粒花崗結構,塊狀構造。鉀長石,半自形柱狀、它形寬板狀,粒狀,淺肉紅色,粒度1mm~5mm,含量30%~35%;斜長石,灰白色,半自形板狀、柱狀,1mm~5mm,含量35%~40%;石英,灰色,它形粒狀,1mm~5mm, 30%; 黑云母,黑色片狀,粒度為1mm~4mm,含量<5%。
后期中酸性脈巖有石英脈及閃長玢巖。其中,石英脈(q)出露礦區西北角,乳白色,隱晶質結構,塊狀構造。礦物成分主要為石英,含量98%,其它2%。
閃長玢巖(δμ)出露于礦區中西部,巖石風化面淺灰色,新鮮面暗灰色,斑狀結構,塊狀構造。斑晶主要礦物成分為斜長石,灰白色,半自形板狀,粒度2mm~5mm,含量約占巖石的10%;還有少量的角閃石等;基質為細粒的斜長石、角閃石等、均小于2mm,其中斜長石約占巖石的75%,角閃石占14%,少見黑云母,含量不足1%。
礦區構造以斷裂為主,早期以東西向、北西向斷裂為主,后期以近南北向、北東向及北西向斷裂為主。
早期東西向、北西向斷裂控制早石碳世、早二疊世多期巖漿活動,為壓性、壓扭性,是區內控巖、控礦構造,控制著區內古生代侵入巖的分布,以片理化、糜棱巖化為特征。
后期北西向、北東向及近南北向吉龍小溝斷裂,是區內東西向、北西向構造的次一級構造,控制著中生代侵入巖的分布。推測北東向、北西向為張性、張扭性斷裂,成礦熱液在此時期侵位,形成區內早期的多金屬礦化,該斷裂是區內主要賦礦構造。
礦區內礦(化)體圍巖為片麻巖,蝕變礦化普遍,蝕變礦化與區內構造關系密切,主要沿北東向、北西向及東西向構造展布,在各組構造交匯部位蝕變礦化明顯變強,主要有硅化、絹云母化、綠簾石化、綠泥石化、高嶺土化。礦化有黃鐵礦化、褐鐵礦化等。其中,硅化、綠泥化、絹云母化與區內金礦化關系密切。
區內北部東西向、北西向構造附近的硅化蝕變帶(石英脈)及中部北西向構造的硅化蝕變帶(石英脈)和土壤地球化學測量Au元素異常是該區找礦的標志。
(1)1:1萬地質修測為了大致查明礦區的地質環境,進行填圖修測工作,重點是利用原巖點、殘積點進行進行觀察、追索,并編制地質圖件。地質修測工作用以進一步了解工作區的地層、巖漿巖、構造,主要成礦地質條件及礦化蝕變帶的特征。以地質路線結合自然露頭點和槽探進行,并充分利用倒樹坑、動物洞穴及舊探槽發現巖石或巖石轉石,標明點號、位置、點性。點號用D表示,位置為化探測網所做標志的位置。點性是指界線點、構造點、礦化點、巖性點(第四系、殘積、坡積、露巖、人工露巖)。在地質描述時,應有重點,主要內容有巖石名稱、特征(顏色、風化特征、礦物成分、結構、構造等)、蝕變礦化現象;巖(礦)脈名稱、特征、產狀、厚度、穿插關系;地質體及地質構造的產狀、性質、接觸關系等,對巖性變化、礦化蝕變、構造等地段加密觀測,并做好點間路線地質記錄。及時整理文、圖、實物,勾繪地質界線。
(2)槽探工作主要用于揭露物化探異常、重要地質界線及控制已發現礦體等;用間距100m控制礦體及礦化蝕變帶,重點地段加密到50m;用200m~400m間距控制異常及重要地質界線。槽探布置合理,上口寬1.8m~2.2m,底寬0.7m~0.8m,挖至風化基巖下30cm~50cm。槽探完工后及時編錄,繪制1:100比例尺一壁一底素描圖,重要地質現象放大素描,文字描述、各類標本和樣品采集齊全,及時繪制地表采樣平面圖。